一年级上册数学课件(实用六篇)。
一年级上册数学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1.掌握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能恰当选择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
2.认识米尺,会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3.认识米,体会米的实际意义,能估计较长物体的长度。
教学重点:
体会米的实际意义,能估计较长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掌握米和厘米间的关系,能恰当选择单位表示物体长度。
教学设计:
一、情景导入
我知道过了一年,大家都长高了,那么你知道自己有多高吗?(学生自由说)
师:你知道一米有多长吗?(学生估一估、比一比、说一说)
二、探究新知
1. 认识米尺(出示米尺)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感受1米的长度,找一找在教室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接近1米。
2.让学生了解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1米=100厘米 1m=100cm
3.做一做:1米有多少厘米。
4.数一数:1米=100厘米 1m=100cm
5.找一找:在教室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接近1米。
三、练一练
试一试,填m还是cm呢?(结合实际经验了解一-般物体的长度)
1.衣柜高约2-----------
黄瓜长约20----------
房子高约3------------
2.练一练 17页(估计自己的课桌有多高,再实际分组合作)
3.有一只蜗牛和蚂蚁在赛跑,看谁能跑第一呢?(课本17页3题)
4. 拓展训练
①画一条3cm长的线段(难度较大,需要在老师指导下完成)
②画出比6厘米短的三条线段
四、课堂总结。
一年级上册数学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动手拼一拼、摆一摆,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特征辨认和区别这几种图形。
2、通过拼摆,使学生初步感知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
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6袋各种形状的物体,图形卡片,计算机软件、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出示一些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物。让学生指出哪些是长方体,哪些是正方体。
长方体有几个面?正方体有几个面?
二、新授。
1、取出两个正方体,可以拼成什么图形?
2、取出三个正方体,可以拼成什么图形?
3、取出八个正方体,可以拼成什么图形?
教师:通过学生自由拼摆,让学生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区别以及之间的关系、
4、取出四个长方体,(学生操作)可以拼成什么图形?(一种拼成长方体,一种拼成正方体。)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P35“做一做”。
2、完成教科书P37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讲评。
3、完成教科书P37第5题。
4、完成教科书P38第7题。
5、完成教科书P38第6、8题。
四、课外实践作业
利用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拼出你所喜爱的图形。
一年级上册数学课件 篇3
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熟练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明确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2、进一步明确“谁比谁多几”、“谁比谁少几”及“共有几人”这类问题及计算的方法。
3、在整堂课的游戏过程中,学生通过自身参与、小组合作等方式加深对本单元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培养把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能力。
4、培养学生认真倾听他人的发言,能与他人合作交流以及强烈的集体荣誉感的意识,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活动课
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
生:喜欢。
师:今天老师带领大家到“数学乐园”去做游戏,你们想不想参加?
生:想。
(板书课题:数学乐园)
师:老师把大家分成四个小组,哪个小组在做游戏时获得胜利,老师就给这个小组加一颗五星,游戏结束时,哪个小组的五星最多,哪个小组就是冠军队,老师为冠军队的每个人准备了奖品,要想得到奖品,可一定要加油呀!哪个小朋友听课最认真、发言最积极,老师还会奖给他一颗“数字之星”。
二、组织游戏,寓教于乐。
游戏1:对山歌
师:前段时间,我们一起学习了数的组成,下面我们就来做这个对山歌的游戏:老师说一个数,你们说一个数,两个数合起来组成8。
师:我出5。生:我出3,3加5等于8。
师:我出2。生:我出6,6加2等于8……
(1组和2组、3组和4组各派一名代表对9的山歌,然后1组和3组、2组和4组派一名代表对10的山歌)
游戏2:小小邮递员
师:刚才4个小组的同学表现得很精彩,现在我们每个小朋友都是一名小小的邮递员,谁知道邮递员是做什么的?
生:送信的。
师:现在老师这儿有四个信箱,信箱上标有数字(3、6、7、9),请各组小组长发给每名同学一封“信”(口算卡片),先在“信”的背面写上自己的名字,然后把“信”上的题目算出来,得数是几,就把它投到标有这个数字的信箱里去。(学生在音乐声中依次上台,读出题目,说出得数,然后投到相应的信箱里。)
注意:可适当安排投不出去的“信”,对于没有送出去的信,先让学生在一边等候,等其他学生投完后
让学生说出为什么送不出去。
师:信都送完了,是不是每个同学都是合格的邮递员呢?
(老师把四个信箱分发到四个小组里,由组长带领组员检查信箱里的“信”是否送对了,由组长向老师汇报结果,对于送错的信让学生说说为什么送错了)
游戏3:比多少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收集各组男。女生的人数,并根据收集到的数据提出比谁多几,比谁少几的问题。
游戏4:接力赛跑
师:小朋友喜欢赛跑吗?我们来做一个接力赛跑的游戏,看哪个小组最先到达终点。(出示4块小黑板,每块黑板上写出相同的10以内的加减混合运算的题目,并用纸蒙上,学生做题时撕去蒙住的纸,做完后拍下一个同学的手,然后下一个同学接着做。最后全班同学一起检查正误。
游戏5:贴一贴,说一说
1、教师:草地上,左边贴4只小鸡,右边贴3只小鸡。学生根据图提出数学问题:
(1)一共有多少只小鸡?(4+3=7)
(2)左边比右边多几只?(3+4=7)
(3)右边比左边少几只?(4—3=1)
2、教师:荷叶上,左边贴6只青蛙,右边贴2只青蛙。学生根据图提出数学问题:
(1)一共有多少只青蛙?(6+2=8)
(2)左边比右边多几只?(2+6=8)
(3)右边比左边少几只?(6—2=4)
三、宣布比赛成绩,颁发小奖品。
四、小结。
同学们,今天你们玩得开心吗?(开心)其实今天我们做的游戏是应用了我们刚刚学过的10以内加减法的知识,等以后我们学了更多的知识,老师还领大家到数学乐园里来玩?
一年级上册数学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生动有趣的“数学乐园”活动,加深对10以内数的认识,进一步巩固10以内的加减法,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培养数学意识。
2、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感受与人合作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愉快。
教学重点:
复习所学知识的内容。
教学难点:
1、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感受时时处处有数学。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教具准备:
课件、迷宫图、信箱、彩色信纸、球篓、球、数字头饰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新。
谈话一:同学们,你们喜欢去游乐园吗?为什么?在数学王国里有一个比游乐园更好玩的地方——数学乐园。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去数学乐园里玩一玩好吗?
谈话二:为了把数学乐园里的每个地方都玩一玩,我们请来了大家的好朋友——蓝猫,蓝猫是数学乐园的小导游,我们赶快跟着它出发吧!
[点评:利用多媒体创设生动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为教学奠定基础。]
二、学生活动。
1、走迷宫。
(1)创设情境:调皮的蓝猫跑进了数字迷宫不能出来。它为什么走不出来?我们一起来帮它想办法。
(2)演示课件:出示迷宫图,学生观察后,问:你看到了什么?你打算怎样走出这个数学迷宫?
(3)介绍规则:只要按“1、2、3、4……9”的顺序就能走出数学迷宫。
(4)学生独立在教科书上画行走路线。
(5)利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行走路线。
(6)游戏小结:学生自评或互评各自在活动中的表现,教师予以表扬。
(7)课件演示一种行走路线。
[点评: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交互功能,引导学生直观感知,充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激发学生求异创新。]
2、抬花轿。
(1)创设情境:调皮的蓝猫刚从数字迷宫中出来就碰到了它的四位朋友——淘气、菲菲、鸡大婶、洋博士,他们都想坐花轿,蓝猫去抬花轿,却抬不起来,这是为什么?原来至少要两人合作才能抬轿子。
(2)演示课件:说明游戏规则:每顶轿子上都有数字,要抬几号轿子,就找两个数字朋友合作组成几。问:想抬8号轿子,可以找哪两个数学朋友合作?为什么?
(3)问:谁愿意抬10号轿子?谁愿意抬9号轿子?谁愿意抬8号轿子?
(4)小组活动:各组分别选一顶轿子,再在小组内为自己找相应的数字朋友。
(5)集体交流:各组选两名代表展示结果。
(6)游戏小结:教师评价各组情况,对善于合作的学生予以表扬。
[点评:图文并茂,富于情趣的情境,使枯燥的教学成为妙趣横生的游戏,并使学生充分体验合作的必要性,产生合作的主动性,能促进学生逐步形成乐于表达。善于交流,学会合作等优良品质。]
3、送信。zW5000.COm
(1)创设情境:参观数学邮局,问:数学邮局里怎样送信?
(2)演示课件说明:3+0=3,就将3+0送到3的信箱,问:其他的信谁会送?指名回答后,最后说明:8+2,4+0送不出去,就交给邮局保管,等找到它们的信箱再送。又问:你们还想送信吗?
(3)出示标有0—10各数的11个信箱,指名读数字,问:这里有你喜欢的数字吗?
(4)说明游戏规则:选出一个自己喜欢的数字,用它做得数写一道加法算式或一道减法算式。
(5)学生独立写算式。
(6)学生送信:将写好的算式送进相应的信箱。
(7)每组挑一个信箱,以小组为单位检查正误。
(8)汇报检查结果。
(9)游戏小结。
4、投球。
(1)创设情境:到数学运动场参加投球比赛。
(2)选队员。学生数本小组人数,选10人参赛。
(3)排队。
①说明要求:按头饰上数的一定顺序在比赛场面向老师排队,每组排一队。
②小组内商量排队顺序。
③学生排队。
④检查排队情况,问:你们队把头饰上的数按什么顺序排的?
(4)赛前准备。
①请每队从前往后数第4位同学领球。
②请每队从后往前数第4位同学领球篓。
③请每队前面3个同学举手,问:猜一猜,你们队会赢吗?
④请每队后面4个同学拍4下手给自己的队加油!
⑤教师示范投球,问:你们猜老师能投进去吗?
⑥说明比赛要求:每人拿一个球投到自己的球篓,一人只能投一次。
(5)学生投球。
(6)比较投球结果。
①各组举起球篓直接比,问:哪个组投进的最多?哪个组投进的最少?又问:除了这样比,还可以怎样比出球的多少?
②演示课件,用条形统计图记录每组投球的个数。问:每组10个球,x组投进x个,还有几个球没投进?又问:从这个图中,我们还可以看出谁投进的球最多?谁投进的球最少?你们还能比一比哪两个组投球数的多少?x组比x组多(少)几个?
(7)游戏小结,问:你觉得哪个组在这场比赛中表现最棒?为什么?
[点评:生活中有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投球”这一活动让玩与学一脉相承,融会贯通。]
三、活动总结。
1、问:同学们,数学乐园好玩吗?你对自己今天的表现满意吗?为什么?
2、演示课件,谈话:同学们今天不仅参加了有趣的数学游戏,还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了不少数学问题;你们不仅自己会独立思考,还知道了怎样与同学合作;大家都是聪明勇敢的.孩子,所以蓝猫要送一件礼物给大家——智慧果,希望你们继续学好更多的数学知识,下次再到数学乐园来玩!
[点评:首尾呼应,回味无穷,多媒体为数学课堂锦上添花。]
[总评]
原本一些枯燥的数字,却因游戏情境而生动有趣,鲜活起来;原本是一些棘手的活动,却因信息技术的妙用而化难为易,效果优化。多媒体正是以其特有的优势,为本节课的教学起到了扭转乾坤的作用。图文并茂,优美的旋律把师生带进了一个又一个有趣的情境,使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创造意识,为每位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宽广的平台,真正实现了“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人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目标。
一年级上册数学课件 篇5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数学上册第72《连加》。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从实际情景中抽象出连加计算数学问题的过程,直观理解连加计算的意义。
2.通过探究让学生掌握连加计算的方法,能正确地计算10以内的连加计算。
三、教学准备
1、预习新课,制作图片学具。
2、回顾加法的意义。
四、教学流程设计及意图
1、引入语
同学们,大家好,现在我来给你们讲的微课是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72页的.《连加》。
2、讲解“连加”的意义
我们现在来看一组小明在给小鸡喂食的主题图片。(出示课件:5只小鸡)地上有几只小鸡?我们来数一数,1,2,3,4,5。
(出示课件:原来有2只小鸡)接着跑来几只小鸡?(是2只)
(出示课件:最后跑娅1只小鸡)最后跑来几只小鸡?(是1只)
现在我们要求一共有几只小鸡用什么方法?怎样列式?我们可以用加法。列出的算式是5+2+1=。像这种算式在数学上叫“连加”。
3、现在我们来探究连加的计算顺序。
像这样5+2+1的连加算式我们怎样来计算呢?
⑴看:原来地上有5只小鸡,跑来2只,一共有几只?我们来数一数,(1,2,3,……一共有7只)又跑来1只,现在一共有几只?(8只),5+2+1=8,一共有8只小鸡。
⑵摆小棒图
下面我们来看看小棒图,数一数左边的有几根小棒?中间有几根?右边呢?想一想用怎样列式计算?(4+3+1=)
⑶4+3+1=?把左边的4根小棒和中间的3根小棒加起来数是4+3=7根小棒,再用7根小棒加右边的1根小棒是7+1=8根小棒,因此4+3+1=8.一共有8根小棒。
⑷摆小三角形图
我们来看看小三角形图,有几个红三角形?几个蓝三角形?几个黄三角形?怎样列式计算?(3+4+2)
⑸3+4+2=?先把3个红三角形加上4个蓝三角形数是4+3=7个三角形,再用7个三角形加上2个黄三角形7+2=9个三角形。因此,3+4+2=9,一共有9个三角形。
4、总结计算顺序和方法
在计算连加时,我们一般是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先算前两个数的和,再加上第三个数。
5、巩固练习
3+4+2=3+1+5=3+2+1=
6、小结:
同学友们,我们一起学习了连加的含义和连加的计算顺序及方法,你们学会了吗?
五、教学设计流程图
课题:连加
1、引入语
2、讲述连加的含义小明喂鸡图
小棒图
3、探究连加的计算顺序
三角形图
4、总结计算顺序和方法
5、巩固练习
6、小结
一年级上册数学课件 篇6
设计说明
1.动态感知,静态领会。
为了让学生通过体验事情的发生过程来明白算式的含义,我把书上的两道例题变成一个运动的过程,通过跑来2只小鸡,又跑来1只小鸡,让学生感受“添上、再添上”;通过小鸡吃饱了,跑走2只,又跑走2只,让学生感受到“去掉、再去掉”的生活经验。通过喂小鸡这一课件以动态的形式呈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事情发生的先后次序一目了然。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画面的意思,在看懂图意的基础上,列出算式。再用课件动态展示喂完小鸡后的情景,将连加、连减这两个知识点联系起来,像动画片一样娓娓道来,展示了知识的连续性,又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一新授环节处理的得心应手,学生很自然地列出连加、连减算式。
2.放手学习,渗透建模思想。
连减的教学与连加类似,所以这部分就放手让学生自己看图说图意,提出问题并解答,体会学习连减,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渗透建模思想。同时借助学具交流算法,体会先算第一步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出新课
1.情境导入。
师:上个星期天,明明和爸爸一起去乡下的奶奶家游玩。一大早,他们就一起乘上“口算号”公共汽车出发了。来,我们都看看有哪些口算题,也来算一算吧!
课件出示口算题:
4+1 5+2 7-2 5-2 3+4 7-4
5+3 8+1 9-1 8-2 6+3 9-6
2.引出新课。
师:不一会儿,他们便来到了奶奶家,奶奶正在院子里喂小鸡呢,明明可是个懂事的孩子,连忙跑过去帮奶奶喂小鸡。(课件出示教材65页上面情境图,引出连加)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了明明和爸爸去乡下奶奶家游玩和乘坐“口算号”公共汽车的情境,不仅复习了旧知,而且为下面初步感知两步计算与一步计算的关系埋下了伏笔,还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而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探究新知,动态生成
(一)连加。
1.看图理解连加的含义。
(1)课件出示5只小鸡吃食图。
提问:谁能把你观察到的说出来?
预设生1:地上有5只小鸡在吃食。
生2:明明正在给5只小鸡喂食。
教师说明:这是明明在帮奶奶喂小鸡,5只小鸡吃得正香呢!
(2)课件演示又跑来了2只小鸡。
师:谁能说说这次发生了什么事?
预设生:跑来了2只小鸡。
师:谁能把这件事说完整?
预设生1:原来有5只小鸡在吃食,又跑来了2只小鸡。
生2:原来有5只小鸡在吃食,又跑来了2只小鸡。现在一共有几只小鸡?
师:谁能说说如何列式呢?(教师在学生正确回答的基础上板书)
(3)课件演示又有1只小鸡跑了过来。
师:谁能完整地说说这次又发生了什么事?
预设生1:又有1只小鸡跑了过来。
生2:原来有5只小鸡,跑来了2只小鸡,又跑来了1只小鸡。
师:根据你看到的,可以提出一个怎样的数学问题?
预设生:一共有几只小鸡?
2.尝试列式解答。
师:求一共有几只小鸡,该怎样列算式。
预设生:5+2=7,7+1=8。
师:能不能列成一个算式呢?
生:5+2+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