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集解读后感(分享三篇)。
读完某一作品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礼记大学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礼记集解读后感 篇1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古典诗文《大学》里的句子。所谓"大学",实质为大学问,人世间最重要的学问。
原为《礼记》中的一篇。相传为曾子作,近代许多学者认为是秦汉之际儒家作品。全面总结了先秦儒家关于道德修养、道德作用及其与治国平天下的关系。南宋朱熹把它与《论语》、《孟子》、《中庸》合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认为,"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
《大学》的版本主要有两个体系:一是经朱熹编排整理,划分为经、传的《大学章句》本;一是按原有次序排列的古本,即《礼记》中的《大学》原文。以朱熹《大学章句》本,流传最广、影响最大,本篇就是采用的《大学章句》本。 "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讲"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而是讲治国安邦的'"大学"。"大学"是大人之学。
《大学》为"初学入德之门也"。经一章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条纲领,又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八个条目是实现三条纲领的途径。在八个条目中,修身是根本的一条,"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十章分别解释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本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明明德是指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新民是指让人们革旧图新。止于至善是指要达到最好的境界。本末是指做事要分清主次,抓住根本。格物、致知是指穷究事物的原理来获得知识。诚意就是"勿自欺",不要"掩其不善而著其善"。正心就是端正自己的心思。修身就是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齐家就是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家族。治国、平天下是谈治理国家的事。怎样治理国家呢?首先要作表率;自己讨厌的,不加给别人;要得众、慎得、生财、举贤。"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见贤能举,举而能先。
《大学》的的宗旨,在于彰明人类天赋的光明纯莹的心灵,光明正大的德行;在于以身作则,树立榜样 再通过礼乐教化,以启迪人们的自觉,去除物欲,不断更新自己的德行,而达到至善至美的最高境界。对大学的纲领有所体会,自然便会立定人生志向,以此为生命的理想方向。确定了心中志向,便不会轻易为外物所干扰,就会至死不渝的去追求。不论面对何事何物,都能认真思考,由此得到至善之理,明白明明德和亲民的关系如同根本和末梢的关系。"知止"是开端,"能得"是结果,对大学纲领有深切的认识和体会,自然距离大学之道的实现不远。
人们常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又常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两者一样,都被人用来表达自己所理解的君子之道。这种君子之道,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
《大学》中"修齐治平"的顺序与此并不相同。文章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顺序不一样,境界也就迥异:"修齐治平"是"四有"新人们的个人修行之道,"平治齐修"则是"古之圣王"的基本国策了。这种国策,用一句歌词说,就是:"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明天"。
可是很遗憾,偏偏有些人吝啬于一点爱,有些人等着别人献出爱,还有人名为爱人,实为害人。总之,不"诚其意"、"致其知"者,钻营计较于片瓦只草、蝇头小利者,众矣
礼记集解读后感 篇2
读完《礼记大学》后,我意识到我们不仅仅需要有远大的抱负和卓越的理想,因为这对我们一生来说是远远不够的,想要拥有更好的人生,我们还需要有完美的德行,要能做到不欺骗自己,以及要去掉自己的不足。
如何拥有完美的德行?何谓德行,德行就是指美好的道德品行,强调自身修养的重要性。每个时代所特有的道德观念,决定人们的言行,支配着人们对人、对物,对事的取舍。只有大家都成为德行兼备的人,那么这个国家的整体素质才能提高,国家才能更加富裕强大。记得一位名人说过:“德行的实现是由行为构成的,而不是由文字。”无数事例表明,走向事业辉煌、开创成功人生的关键是高尚的情操。代表民族未来的`我们,需要学习和继承的东西有很多很多。然而最基本的问题是:我们究竟要以什么样的精神风貌,什么样的思想品质和什么样的道德水准去接过人类文明的接力棒?我觉得首先要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做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学生,是我们成为一个有德行的人最基本的行为。试想假如全国每一个校园都共同创建文明校园,那么我们民族的整体素质将大大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将会大大加强,祖国的未来一定是繁荣昌盛、灿烂辉煌!
大学生的我们应该怎样端正自己的态度?树立良好的心态,用积极向上的眼光看待生活中和学习中发生的事情,用正确的态度面对遇到的困难和挑战,端正人生态度。积极参加各种志愿者活动,通过参与公益活动或者帮助弱势群体,进行无私奉献,端正人生态度。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经常利用课余时间阅读积极向上的书籍。例如,关于励志或者成功的书籍,做积极的心理暗示,端正人生态度。要乐观。乐观的心态,可以成就一个人,我们要做乐观的主宰者,不做悲观的奴隶;生活中要经常面带微笑,每个人都会喜欢面带微笑的人的,他能给人以鼓励,给人以赞许,何乐而不为呢。如果我们充满乐观与热情,事情都会往好的方向发展的,如果我们天天想着不好的事情,相信我们天天都会愁眉苦脸的。这就告诉我们端正态度是多么重要了。
如何去掉自己的不足?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只有成功的人。而只有懂得如何塑造自己的人才称得上是成功的人!首先我们要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的不足所在,那么我们才有办法去解决我们的缺点,努力克服。其次就是我们在知道自己的不足,我们要善于控制别人对于我们毛病的话语,简单来说就是我们要控制好我们的情绪,不要让别人的言语打扰我们的进步。还有就是我们要知道自己的不足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像我们可能有时候自卑,那么根源可能我们对自己的长相不太自信,这样我们可以在别的方面建功立业,这样就平衡。
礼记集解读后感 篇3
只有当自己真正用心的去阅读了这篇文章,才能切身感受到它给你带来的来自心灵上的触动。这是先辈给我们留下的财富也是对我们后人的期待。文章中主要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条纲领,又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这些都是我们需要学习了解的。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这句话在我们的生活中运用的很普遍,主要是告诉我们做人要讲诚意,不能出尔反尔。在古代人们非常看中诚意,甚至还把他当做君子的评判标准,这足矣证明这句话在当时的分量。然而在科技发达经济腾飞的新时代我们反而忽视了它的重要性。近年来也出现了的诚意问题屡见不鲜,如长春长生的毒疫苗事件、汽车漏油事件等等。这些问题都在说明当今的出厂商只是单方面注重经济效益,反而忽略了从古至今一直延续下来的诚意文化。出现了许多奇奇怪怪的癌症和疑难杂症,人们的身体状况也大大下降,以至于人们不再相信产品的质量,信任危机也就此种下了种子。正义永远会战胜邪恶,这是必然的结果。虽然有很多令人寒心的事件,但还是有像华为一样给我们在黑暗中带来了一丝光明的生厂商。他们贯彻科技信息的具体表现。我们应该将诚意捡起而不是丢弃。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心灵美比外表更重要。正心是大学里面的一个小部分,但却是我们学习的一个大部分。现在的社会不缺颜值高的人,随随便便化一个妆也可以去遮住表面的缺点,可是心灵的丑陋却不能轻易的去掩盖。在这个新的世纪里,明星、网红中有一部分是依靠自己的颜值去赚钱,利用互联网平台去发展。这是社会发展的一个新趋势。但有一些人依靠这个平台随意的发表一些错误的观念,把自己看的高高在上,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去评价别人,在公共场合辱骂他人等等。这些都让他们屡试不爽。现在许多人的价值观也开始扭曲,只是单纯的.看外表,不在乎心灵是否与他们外表成对比,只是一味的崇拜。我认为一个人的内在修养不会因为外表的缺点而被遮盖住,反而会把外表变成它的唯一特性,更加吸引他人。
在一切道德品质之中,善良的本性在世界上是最需要的这是作家罗素写的。我很喜欢这句话。《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郑玄注:"止,犹自处也。"孔颖达疏:"在止於至善者,言大学之道,在止处於至善之行。"陈澔集说:"止者,必至於是而不迁之意。至善,则事理当然之极也。"现实中有许多做了好事最后都没有好结果的案例,为什么?因为他们追求至善,追求自我实现,追求至善的行为无疑会滋养接受者的贪欲,引发旁观者的不公:凭什么他就那么富有,既然他那么富有贡献一点是应该的吧……所以越是追求至善,效果上可能就越容易适得其反。“止于至善”,其实是一种提醒,提醒你克制自己的善举,帮助别人应该适可而止。
这篇文章让我对很多的事情都有所改观,也让我学会了很多东西。不要把自己的观念强加到别人的身上。你认为的善良可能只是你个人的想法,要发现这个世界的美好。当你反复读《礼记·大学》,你可能会有不一样的收获,还可能会改变你的看法。这便是我从中得到的启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