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yīzuòjiējīng
【成语故事】宋朝时期,蒋堂担任蜀郡守备,亲自招收很多学士教诲,要求他们作文评论时政,当他看到吕陶的文章时,激动得招集所有的学生来听,并夸奖吕陶的文章可以与贾谊的文章媲美。那时的吕陶才13岁,使得在座的人为之惊讶。
【典故】张欲自发无端。顷之,长史诸贤来清言,客主有不通处,张乃遥于末坐判之,言约旨远,足畅彼我之怀,一坐皆惊。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
【释义】指满座皆惊服。同一坐尽惊。
【用法】作谓语、状语;用于书面语
【近义词】一坐尽惊
【成语举例】吕陶,字元钧,成都人。蒋堂守蜀,延多士入学,亲程其文,尝得陶论,集诸生诵之,曰:此贾谊之文也。陶时年十三,一坐皆惊。《宋史吕陶传》
zb258.com编辑推荐
一丘之貉缘由
汉朝时有一个名人叫杨惮,他的父亲是汉昭帝时的丞相杨敞,母亲是人史学家司马迁的女儿。他自幼便受到良好的教养,未成年时就成了当朝的名人。汉宣帝时大将霍光谋反,杨惮最先向宣帝报告。
事后被封平通侯,当时在朝庭中做郎官的人,贿赂之风极炽,有钱的人可用钱行贿,经常在外玩乐;无钱行贿的人,甚至一年中也没有一天休息。杨惮作中山郎后,便把这些弊病全部革除,满朝官员都称赞他的廉洁。
但他因少年得志,又有功劳,便产生了骄傲自满,结果与太仆长荣(长荣是宣帝旧友,最得信任)发生意见。
有一次,杨惮听见匈奴降汉的人说匈奴的领袖单于被人杀了,杨惮便说:遇到一个这样不好的君王,他的大臣给他拟好治国的策略而不用,使自己自白送了命,就像我国秦朝时的君王一样,专门信任小人,杀害忠贞的大臣,结果国亡了。如果当年秦朝不如此,可能到现在国家还存在。从古到今的君王都是信任小人的,真像同一山丘出产的貉一样,毫无差别呀!就这样,杨惮被免职了。
自古君王勇于改过,不信馋言者能有几人,杨惮仅被勉职,已是不幸申之大幸了。唉!前汉书:杨惮传的原文是古与今,如一丘之貂。丘,土阜也,四边高,中央低的土堆;貉,音鹤,俗称树貉,状似狐小,毛黄褐色,深厚而温滑,可做皮袍。后来的人将这两句话引申成一丘之貂一句成语,来此喻同类没有差别,像在同一个山丘里生长的貂一样,形体都是相同的。
这成语在应用时,都是用来形容反面的事物,即使是形容否定的事物;含有不屑一谈和讥诮的口吻。例如说有一群人专门造谣生事,无事生非,故意与人为难,他们中间没有一个是好人,就可说:这批东西都是一丘之貉,那有一个是好人呢!
一意孤行缘由
出处《史记。酷吏列传》
公聊相造清禹,禹终不报谢,务在绝知友宾客之请,孤行一意而已。
释义:意,意见想法孤,一个人。原意为谢绝请托,按照自己的意见去处理案件。现指顽固按照自己的想法,独断独行,不采纳他人的意见。
故事:西汉时期,有个叫赵禹的人,是太尉周亚夫的属官司,一个偶然的机会,汉武帝刘彻看到了他写的文章文笔犀利,寓意深刻,认为在当时很少有人及得上他。
汉武帝大为赏识,便让赵禹担任御史,后又升至太中大夫,让他同太中大夫张汤一同负责制定国家法律
。
为了用严密的法律条文来约束办事的官吏;他们根据汉武帝的旨意,对原有的法律条文重新进行了补充和修订。
当时许多官员都希望赵禹能手下留情,把法律条文修订得有个回旋的余地,便纷纷请他和张汤一起作客赴宴,但赵禹从来不答谢回请。几次以后,不少人说他官架子大;看不起人。
过了一些时候,赵禹和张汤经过周密的考虑和研究,决定制定知罪不举发和官吏犯罪上下连坐等律法,用来限制在职官吏,不让他们胡作非为。
消息一传出,官员们纷纷请公卿们去劝说一下赵禹,不要把律法订得大苛刻了。
公卿们带了重礼来到赵禹家,谁知赵禹见了公卿,只是天南海北地闲聊。丝毫不理会公卿们请他修改律法的暗示,过了一会,公卿们见实在说不下去了,便起身告辞。谁知临走前,赵禹硬是把他们带来的重礼退还。
这样一来,人们才真正感到赵禹是个极为廉洁正直的人,有人问赵禹,难道不考虑周围的人因此对他有什么看法吗?他说:我这样断绝好友或宾客的请托,就是为了自己能独立地决定、处理事情,按自己的意志办事,而不受别人的干扰。
量金买赋缘由
【拼音】liangjīnmǎifu
【成语故事】西汉时期,汉武帝立表妹阿娇为皇后,陈皇后十年来没有生育儿子,嫉妒卫子夫妃子生儿子,被打入长门宫,失去了宠爱。她看了辞赋家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就送去一千金请他为自己写一篇《长门赋》,汉武帝看后就重新宠她。
【出处】孝武皇帝陈皇后,时得幸,颇妒,别在长门宫,愁闷悲思。闻蜀郡成都司马相如,天下工为文,奉黄金百斤,为相如、文君取酒,因于解悲愁之辞。而相如为文以悟主上,陈皇后复得亲幸。汉司马相如《长门赋》序
【解释】指文章价值很高。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文章值钱
【近义词】千金买赋
【同韵词】谦冲自牧、擅行不顾、坏人心术、老羞变怒、奋身独步、一门百笏、避人耳目、无任之禄、殊礼异务、致知格物、......
【成语举例】汉宫不锁陈皇后,谁肯量金买赋来?唐黄滔《司马长卿》诗
嚼齿穿龈缘由
【注音】jiaochǐchuānyin
【成语故事】唐朝时期,大将张巡守睢阳,被人尊称为张睢阳。他作战英勇,而且善于领导。在讨伐安史之乱时,他经常大声呼喊,鼓舞士气,在一次动员大会上,他情绪激昂,嚼齿穿龈。
【出处】张睢阳生犹骂贼,嚼齿穿龈;颜平原死不忘君,握拳透掌。宋苏轼《东坡题跋偶书》
【解释】齿:牙齿。穿:咬破。龈:牙龈。紧咬牙齿,竟咬破了牙龈。形容对敌人恨之入骨。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十分仇恨
【相近词】嚼穿龈血
【成语示列】颜平原鼓烈气,握拳透爪;张睢阳愤义声,嚼齿穿龈。明程登吉《幼学琼林》第二卷
冠山戴粒缘由
【拼音】guanshāndaili
【成语故事】传说古代时,东海有大鳌能顶着蓬莱仙山到沧海到处游玩,这事传到一群红蚂蚁那里,他们非常惊奇,相约到东海边去观摩。在东海边见到海中的蓬莱仙山时隐时现,时而东时而西。蚂蚁见后觉得没有什么神奇的,说与他们头顶饭粒没有什么差别。
【典故】《文艺类聚》彼之冠山,何异乎我之戴粒也。卷九七引《苻子》
【释义】冠山:把山当帽子,比喻大。戴粒:用头顶粒,比喻小。形容大小虽异,但各适其适。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押韵词】胡天胡地、客客气气、脚不沾地、橐驼之技、美人计、标同伐异、源殊派异、浩然之气、鸿都买第、肆行无忌、......
目不窥园缘由
【拼音】mùbùkuīyuán
【成语故事】西汉时期,广汉学者董仲舒年少时读书非常刻苦,经常是夜以继日地读书,他的书房紧靠着姹紫嫣红的花园,他三年没有进过花园,甚至连一眼都没瞧过。后来他被征为博士,公开聚众讲学,弟子遍布四方。
【出处】少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下帏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不窥园,其精如此。《汉书董仲书传》
【解释】形容专心致志,埋头苦读。
【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指学习认真
【相近词】专心致志
【反义词】心猿意马
【成语示列】董江都目不窥园,隐居求志,天人三策,伟大光明。清陶曾佑《中国文学之概况》
使酒骂坐缘由
【拼音】shǐjiǔmàzuò
【成语故事】公元前131年,安武侯田蚡娶燕王的女儿,失势的魏其侯窦婴与将军灌夫奉王太后的命令前去祝贺。灌夫给他们敬酒,田蚡及他的手下不理不睬,灌夫大骂他们,田蚡抓了灌夫全家。王太后出面要挟杀了灌夫,窦婴也被流言蜚语所杀。
【典故】知训尝使酒骂坐,语侵隆演,隆演愧耻涕泣,而知训愈辱之。《新五代史吴世家杨隆演》
【释义】称在酒宴上借酒使性、辱骂同席的人。同使酒骂座。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等
【结构】偏正式
【相近词】灌夫骂坐、使酒骂座
【押韵词】不知所错、代人受过、八街九陌、大起大落、失神落魄、迷离扑朔、不拘绳墨、智贵免祸、离本徼末、驰魂夺魄、......
徙薪曲突缘由
【注音】xǐxīnqūtū
【成语故事】从前有个人去拜访他的朋友,看见朋友家的烟囱竖在灶前,灶前还堆着不少干柴,就建议主人把烟囱改成弯曲的,把干柴移开。主人没有采纳。不久真的发生火灾,幸亏邻居及时救火。主人杀牛来谢这些邻居,邻居说该请的是那位提意见的人。
【出处】人为徐生上书曰:臣闻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傍有积薪,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主人嘿然不应。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汉书霍光传》
【解释】搬开灶旁柴禾,将直的烟囱改成弯的。本指预防火灾。后亦比喻先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
【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事先预防
【结构】联合式
【相近词】曲突徙薪、防患未然
【反义词】临渴掘井
【押韵词】妙语如珠、燕语莺呼、闭户读书、入不支出、寄雁传书、逐臭之夫、牛衣夜哭、东兔西乌、夺眶而出、映雪读书、......
【成语示列】徙薪曲突于方炽之火,纚舟弭楫于冲锋之前。晋葛洪《抱朴子知止》
兴高采烈缘由
【注音】xìnggāocǎiliè
【成语故事】魏晋时期,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风度翩翩,文才超群。他在《养生论》中主张清虚静泰,少私寡欲。批判当时的纵欲生活和长寿的贪婪心态。南朝梁著名的文学批判家刘勰在《文心雕龙》评论他叔夜俊侠,故兴高而采烈。
【出处】步夜俊侠,故兴高而采烈。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体性》
【解释】兴:原指志趣,后指兴致;采:原指神采,后指精神;烈:旺盛。原指文章志趣高尚,言词犀利。后多形容兴致高,精神饱满。
【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指人高兴
【近义词】欢天喜地、喜气洋洋
【反义词】无精打采、闷闷不乐
【英文】beallcock-a-hooptobeexultant,triumphant;ascheerfulasalark;veryhappy
【成语例句】
◎日间捕鱼的成绩,着实不差,船友们一个个都兴高采烈。
◎沈上,手提了一条钓来的鱼,兴高采烈地。
◎去时忐忑不安的歌仔戏团,回来变得兴高采烈。
◎然后成千上万人汇集于风景秀丽的河边、山谷、林篁、庙观,来来往往,挨挨擦擦,兴高采烈。
◎送行者与被送行者,都兴高采烈的牵放着五色花带。
不翼而飞缘由
【注音】bùyìérfēi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秦昭王派大将军王稽率军攻打赵国都城邯郸,17个月没有攻下,士兵庄向王稽进言:请嘉奖士兵,鼓舞士气,肯定会一举攻陷的。因为好消息会传播很快的。王稽不听,结果攻城不下被秦王所杀。
【出处】无翼而飞者声也。《管子戒》众口所移,毋翼而飞。《战国策秦策三》
【解释】翼:翅膀。没有翅膀却飞走了。比喻物品忽然丢失。也比喻事情传播得很迅速。
【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指东西不见了
【相近词】不胫而走、不知去向
【反义词】原封不动、失而复得
【邂逅语】气球上天;火箭上天
【英语】takewingstoitselfspreadfast;spreadlikewildfire;vanishallofasudden
【成语造句】
◎丁勇的左耳已经不翼而飞。
◎几天里,我焦虑不安,我时时都在思虑,甲鱼到哪里去了?这种不翼而飞和销声匿迹,使我生出几分惶惑。
◎及至散席,和氏璧竟不翼而飞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