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sāngagrave;otouzh&u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费地有一个与曾参同名的人在外杀了人,有好事者跑到曾参的母亲那里说:曾参杀了人。曾母回答说:我儿不会杀人。照常织布。没多久又有两人跑来误传曾参杀了人,这时曾母害怕,就投杼逾墙而走。
【出处】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战国策秦策二》
【释义】比喻流言数传能使人信而转疑。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结构】紧缩式
【同韵词】抡眉竖目、首尾乖互、杅穿皮蠹、百尺竿头,更进一步、风尘表物、助我张目、草行露宿、阿堵物、蚤出夜入、涸辙之鲋、......
【成语示列】然而三告投杼,贤母生疑。千夫所指,无疾而死。鲁迅《书信集致李康中》
zb258.com编辑推荐
接二连三的典故
【注音】jiēèrliánsān
【成语故事】贾宝玉因父亲做主娶薛宝钗,林黛玉因此夭亡,贾宝玉得知后也大病一场,他吵着要去拜祭黛玉的灵柩,家人不同意。迎春已经出嫁,而且受到丈夫的虐待。元妃不幸病故,贾府的事情接二连三的发生,人们也就没心顾及大观园的事情了。
【出处】于是接二连三,牵五挂四,将一条街烧得如火焰山一般。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回
【解释】一个接着一个,接连不断。
【用法】作定语、状语;形容连续不断
【相近词】接踵而至、接连不断
【相反词】后继无人、断断续续
【灯谜】一;从一算起
【邂逅语】从一算起
【英语】inquicksuccessiononeafteranother
【成语例句】
◎他也只是一屁股坐到锄把上,双手抱住脑袋,接二连三地叹起了气第二天早晨,高家村的水井边发生了一场混乱。
◎接二连三的炸雷向大海示威了,把海的疯狂的啸叫压了下去,等到雷鸣停息,海的疯狂的啸叫又反扑过来。
◎随着这喊声,河滩上那些光条条的人,象田坎上的青蛙听到了脚步声,接二连三地跳进了水里。
◎我这几年里接二连三遇到不幸的事情,我是已经挣扎得累了。
◎我不懂:你在东王府里一天到晚过得还不够舒服么,你这样接二连三的来看我干嘛!
三人成虎的典故
【成语故事】战国时代,互相攻伐,为了使大家真正能遵守信约,国与国之间通常都将太子交给对方作为人质。战国策:魏策有这样一段记载:魏国大臣庞葱,将要陪魏太子到赵国去作人质,临行前对魏王说:现在有个一人来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吗?魏王道:我不相信。庞葱说:如果有第二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吗?魏王道:我有些将信将疑了。庞葱又说:如果有第三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魏王道:我当然会相信。庞葱就说:街市上不会有老虎,这是很明显的事,可是经过三个人一说,好像真的有了老虎了。现在赵国国都邯郸离魏国国都大梁,比这里的街市远了许多,议论我的人又不止三个。希望大王明察才好。魏王道:一切我自己知道。庞葱陪太子回国,魏王果然没有再召见也了。市是人口集中的地方,当然不会有老虎。说市上有虎,显然是造谣、欺骗,但许多人这样说了,如果不是从事物真相上看问题,也往往会信以为真的。这故事本来是讽刺魏惠王无知的,但后世人引伸这故事成为三人成虎这句成语,乃是借来比喻有时谣言可以掩盖真相的意思。例如:判断一件事情的真伪,必须经过细心考察和思考,不能道听途说。否则三人成虎,有时会误把谣言当成真实的。
明珠暗投解释
【拼音】mingzhūagrave;nt&ou
【成语故事】西汉时期邹阳原在吴王刘濞手下做事,发现吴王想谋反,就改投奔梁孝王。羊胜对邹阳有偏见,就在梁孝王面前挑拨离间,邹阳被投入监狱准备处死,他给梁孝王写信说如果有人把明月之珠偷偷扔在路上,就会引起人们的警惕而不敢上前。
【出处】臣闻明月之珠,夜光的璧,以暗投于道路,人无不按剑相眄者。何则?无因而至前也。《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
【解释】原意是明亮的珍珠,暗里投在路上,使人看了都很惊奇。比喻有才能的人得不到重视。也比喻好东西落入不识货人的手里。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指误入歧途
【相近词】弃明投暗、明珠投暗
【反义词】弃暗投明
【成语举例】又在扬州商家见有虞山客携送黄杨翠柏各一盆,惜乎明珠暗投。清沈复《浮生六记闲情记趣》
磨砖成镜的典故
【拼音】mozhuānchengjing
【成语故事】唐玄宗开元年间,在沙门道一住传法院有一位高僧大德,每天都坚持坐禅悟道。慧能大师问他终日坐禅为的是什么,大德回答为成佛。慧能大师就在庵内取一块砖头往石头上磨,大德问作什么用?慧能大师启发他说作不可能成功的镜子。
【典故】磨砖岂能成镜邪?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
【释义】把砖石磨成镜子。比喻事情不能成功。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比喻事情不能成功
【相近词】磨砖作镜、炊沙作饭
鹿走苏台的典故
【拼音】lugrave;zǒusūt&ai
【成语故事】西汉时期,淮南王刘安想当皇帝,在东宫召见伍被一起议事,封伍被为将军。伍被说:王安得亡国之言乎?昔子胥谏吴王,吴王不用,乃曰:臣今见麋鹿游姑苏之台也。今臣亦将见宫中生荆棘,露沾衣也。刘安不听劝阻,结果叛乱失败。
【典故】臣今见麋鹿游姑苏之台也。《汉书伍被传》
【释义】比喻国家败亡,宫殿荒废。
【用法】作宾语;比喻国家败亡,宫殿荒废
【成语示列】不能勾鲸吞越国,翻教鹿走苏台,鸱泛江风。明陈所闻《驻马听吴山拜伍相庙》曲
肉袒面缚的典故
【注音】routǎnmianfu
【出处】微子乃持其祭器造于军门,肉袒面缚,左牵羊,右把茅,膝行而前以告。西汉司马迁《史记宋微子世家》
【解释】肉袒:去衣露体,表示愿受责罚;面缚:两手反绑面对胜利者,表示放弃抵抗。脱去上衣,反缚着手。形容顺从投降。
【用法】作谓语、状语;形容顺从投降
【相近词】负荆请罪、肉袒负荆、肉袒膝行
【押韵词】木居海处、淫荒无度、忙忙碌碌、登龙有术、计穷势蹙、恢宏大度、扞格不入、不值一顾、彰明昭著、整纷剔蠹、......
【成语故事】商朝末年,周武王率军伐纣克殷,即将胜利时。商朝权臣微子肉袒面缚到周军军营,左手牵羊,右手拿茅,膝行到周武王面前,献上商朝的祭器,口称谢罪。周武王看他诚心投诚,就下令释放微子,官复其位。
【成语举例】即平北贼,仍事南征,肉袒面缚,归首阙庭,即为申闻。南朝陈徐陵《为陈武帝作相时与岭南酋豪书》
之乎者也的典故
出处:《湘山野录》(太祖)上指门额问普曰:何不只书朱雀门,须著之字安用?普对曰:语助。太祖笑曰:之乎者也助得甚事?
释义:讥讽文人咬文嚼字,不讲实际。
故事: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在当上皇帝以后,准备拓展外城。
他来到朱雀门前,抬头看见门额上写着朱雀之门四个字,觉得别扭,就问身旁的大臣赵普:为什么不写朱雀门三个字,偏写朱雀之门,四个字?多用一个之字有什么用呢?赵普告诉他说:这是把之字作为语助词用的。赵匡胤听后哈哈大笑,说:之乎者也这些虚字,能助得什么事情啊!后来,在民间便流传一句谚语:之乎者也已焉哉,用得成章好秀才。
以卵击石的典故
出处《墨子贵义》以其言非吾言者,是犹以卵投石也,尽天下之卵,其石犹是也,不可毁也。
释义以卵投石也称以卵击石,意思是鸡蛋碰石头。比喻自不量力,自取灭亡。
故事有一年,墨子前往北方的齐国。途中遇见一个叫曰的人,对墨子说:您不能往北走啊,今天天帝在北边杀黑龙,你的皮肢很黑,去北方是不吉利的呀!墨子说:我不相信你的话!说完,他继续朝北走去。但不久,他又回来了,因为北边的淄水泛滥,无法渡过河去;名叫曰的那人得意地对墨子说:怎么样?我说你不能往北走嘛!遇到麻烦了吧?墨子微微一笑,说:淄水泛滥,南北两方的行人全都受阻隔。行人中有皮肤黑的,也有皮肤白的,怎么都过不去呀?曰听后支吾着说不出话来。墨子又说:假如天帝在东方杀了青龙,在南方杀了赤龙,在西方杀了白龙,再在中央杀了黄龙,岂不是让天下的人都动弹不得了吗?所以,你的谎言是抵挡不过我的道理的,就像拿鸡蛋去碰石头,把普天下的鸡蛋全碰光了,石头还是毁坏不了。
曰听了羞傀地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