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5000网

冬至纪念张仲景的故事

发表时间:2024-11-29

冬至纪念张仲景的故事(收藏5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作文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那么你有了解过作文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秀的作文素材:关于冬至的民间传说(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冬至纪念张仲景的故事 篇1

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相传,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儿子不成才,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传说未必真实,但是冬至在古代确实是一个大节,有“冬至大似年,先生不放不给钱。冬至大似节,东家不放不肯歇”的说法。这天,全国放假,不仅私塾先生要放学生的假,东家要放雇工的假,做买卖的闭市三天,连朝廷大臣也要放假。《东京梦华录》载:“京师最重冬至,更易新履袜,美饮食,庆贺往来,一如年节。”又《乾淳岁时记》云:“朝廷大朝会,庆贺拜当,并如元正仪,而都人最重一阳贺冬,车马皆华整鲜好,五鼓已填拥杂沓于九街……谓之做节。”冬至之所以受到如此重视,是因为这天阳气始萌,太阳行至黄经二百七十度,到达最南边,北半球过了这天昼会越来越长,称为“冬至一阳生”。这天,族人要依照先例祭祀祖先,迎阳报本,家族中年幼者要去年长者家里拜谒,甚至伺候长者起居,以表示祝贺阳生。而长者要叮嘱孩子们冬至过后,日渐长夜渐短,正是读书干事业的好时候,不能虚度光阴,天道行健,民生在勤,勤奋好学方能成事。而已嫁做人妇的女儿都要回娘家,相传不这样做,娘家家道会因之衰落。

冬至过后,我国各地气候都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

冬至纪念张仲景的故事 篇2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汉族,东汉南阳郡涅阳县(今河南邓州市和镇平县一带)人,中国东汉伟大的医学家、世界医史伟人。张仲景的的《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史上第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经典,元朝明朝以后被奉为“医圣”,甚至有庙供奉香火。

张仲景出生于公元150年正月十八日,于公元219年溘然长逝,享年69岁。他生在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其父张宗汉曾在朝为官。由于家庭条件的特殊,于是他从小就接触了许多典籍。他从史书上看到了扁鹊望诊齐桓公的故事后,对扁鹊产生了敬佩之情,也为他后来成为一代名医奠定了基础。汉灵帝时曾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他一生勤求古训,博采众方,集前人之大成,揽四代之精华,写出了不朽的'医学名著《伤寒杂病论》。这部医书熔理、法、方、药于一炉,开辨证论治之先河,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医学思想体系,对于推动后世医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他从小嗜好医学,“博通群书,潜乐道术。”当他十岁时,就已读了许多书,特别是有关医学的书。他的同乡何颙赏识他的才智和特长,曾经对他说:“君用思精而韵不高,后将为良医”(《何颙别传》)。后来,张仲景果真成了良医,被人称为“医中之圣,方中之祖。”这固然和他“用思精”有关,但主要是他热爱医药专业,善于“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结果。

年轻时曾跟同郡张伯祖学医。经过多年的刻苦钻研和临床实践,医名大振,成为中国医学史上一位杰出的医学家。

他是处在动乱的东汉末年,连年混战,“民弃农业”,都市田庄多成荒野,人民颠沛流离,饥寒困顿。各地连续爆发瘟疫,尤其是洛阳、南阳、会稽(绍兴)疫情严重,“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张仲景的家族也不例外。对这种悲痛的惨景,张仲景目击心伤。

据载自汉献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起,十年内有三分之二的人死于传染病,其中伤寒病占百分之七十。“感往昔之论丧,伤横夭之莫救”(《伤寒论》自序)。于是,他发愤研究医学,立志做个能解脱人民疾苦的医生。“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伤寒论》自序)。后世医学者称张仲景为“医圣”,奉《伤寒杂病论》为医经(唐宋以后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书)。从魏晋及今,一千六百多年来,一直是学习中医必读的经典著作。

当时,在他的宗族中有个人叫张伯祖,是个极有声望的医生。张仲景为了学习医学,就去拜他做老师。张伯祖见他聪明好学,又有刻苦钻研的精神,就把自己的医学知识和医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而张仲景竟尽得其传。何颙在《襄阳府志》一书中曾赞叹说:“仲景之术,精于伯祖”。

《伤寒杂病论》序中有这样一段话:“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生长全,以养其身”,表现了仲景作为医学大家的仁心仁德,后人尊称他为“医宗之圣”。

他所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祖国医学伟大宝库中的灿烂明珠,从而使中华民族的医学独具特色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自隋唐以后,张仲景的著作远播海外,在世界医学界享有盛誉。从晋朝至今,中外学者整理、注释、研究、发挥《伤寒论》、《金匮要略》而成书的已超过一千七百余家,这在世界史上亦属罕见。张仲景是中华民族悠久文明史上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他的学说哺育了世代名医,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至今依然是“道经千载更光辉”。

张仲景故里位于南阳郡涅阳人(今河南省南阳邓州市穰东镇),民众自发地前来南阳医圣祠纪念、拜谒。南阳民间祭拜张仲景自汉代延续至今,“瞻仰医圣”、“叠纸求医”、“摸羊头”、“接圣水”等是群众主要祭祀活动内容,这一民俗活动将持续3天。医圣张仲景祭祀活动已入选河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张仲景的墓葬于南阳(今河南省南阳市),仲景墓现存完好,成为了人们拜谒的地方。

冬至纪念张仲景的故事 篇3

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而吃饺子是它的习俗之一。

冬至吃饺子的来历:纪念神医扁鹊

家家户户习惯在冬至这一天包饺子吃。民间传说,这一习俗与纪念神医扁鹊有关。扁鹊,原名秦越人,战国初年齐国渤海郡鄚州(今河北省任丘县鄚州镇)人。他一生兔疾行医,周游四方,走遍了现今的河北、河南、山东、陕西等地,热情为群众治病,成为远近驰名的医生。传说有一年冬天,寒风刺骨,雪花纷飞,天气格外冷。人们的耳朵冻得生疼,有的甚至都冻烂了。这一天扁鹊来乡间为老百姓医病,看到这种情况,心里难受。怎么办呢?他就教人们熬祛寒矫耳汤,就是把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药材一齐放在锅里煮,煮好后把羊肉和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样子的矫耳做熟吃。果然,人们吃了矫耳饭,喝了祛寒汤,顿时浑身发暖,两耳生热,冻烂的耳朵不久就好了。家家户户感激扁鹊,说他是手到病除、妙手回春的神医。这一天正好是冬至节。以后为了纪念扁鹊,每年冬至都包饺子吃。

冬至吃饺子的来历:女娲造人

在怀川地区,还有一个冬至吃饺子的来历传说。上古时期,女娲在神农山抟土造人。到了冬天,天寒地冻,女娲捏出的泥人的耳朵纷纷被冻掉,女娲十分着急。于是,女娲就用针线把泥人的耳朵重新一个个缝上。一天,女娲缝好一个泥人的耳朵,把余下的线让这个泥人用嘴咬住,转身去找剪刀,当她拿着剪刀回到泥人身边时,一个好主意瞬间在头脑中诞生了。她用一根线,一头拴住泥人的耳朵,一头让泥人紧紧咬在嘴里,如此,泥人的耳朵就不会被冻掉了。后来,人们在冬至这一天怕冻掉耳朵,也用一根线一头拴住耳朵,一头咬在嘴里。时间长了,就把咬线变成了吃饺子,因为饺子的形状很像耳朵的形状。冬至吃饺子这一习俗便在怀川地区传开了,延续至今。

冬至吃饺子的来历:纪念医圣张仲景

另外还有一个比较流行的冬至吃饺子的来历的传说。据说,饺子早在三国的时候就有了,不过那时的饺子跟现在的馄饨差不多,煮熟以后和汤一起盛在碗里混着吃,所以当时的人们把饺子叫馄饨。直到唐代以后,饺子才变成和现在一样。饺子的原名据说叫饺耳,是我国医圣张仲景首先发明的。他的祛寒饺耳汤的故事至今还在我国民间流传。相传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曾任长沙太守,后辞官回乡。正好赶上冬至这一天,他看见南阳的老百姓饥寒交迫,两只耳朵纷纷被冻伤。当时伤寒流行,病死的人很多,于是张仲景总结了汉代300多年的临床实践,在当地搭了一个医棚,支起一面大锅,煎熬羊肉、辣椒和祛寒提热的药材,用面皮包成耳朵形状,煮熟之后连汤带食赠送给穷人。老百姓从冬至吃到除夕,抵御了伤寒,治好了冻耳。从此乡里人与后人就模仿制作,称之为饺耳或饺子,也有一些地方称扁食或烫面饺。

冬至纪念张仲景的故事 篇4

张仲景的历史最远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它是我国历史文化长河中的一

颗璀璨的明珠。中医的魅力与光辉并不仅仅来源于她神奇的疗效和独特的理论体系,还有就是历代中医大家们身上闪烁着人性光辉的医德!医德的发展是与医术一起发展,传承至今的。纵观古今中医各家,大凡有所建树者,无一不是德艺双馨之医家,他们用自己的言行举止诠释着医乃仁术,用自己的心血汗水捍卫着医道尊严!我们从以下五位相对具有代表性的医家中便能浅析出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医德内涵。

唐代名医药王孙思邈不但热爱中医,而且喜好经史佛老之学。他认为

“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冤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这是何等高尚的医德,何等景仰的修为。在孙思邈所言中,我们明显地感受到他视患者如至亲的接诊态度。我想这里面有两个重要的原因:第一,医学是一门救人的学问,医生是一个救人的职业,如果你不把患者视为至亲,那么你何以会竭尽全力地去进行救治而心底无私呢?其二,我们的收入来源于患者,从这个层面上理解,患者无疑堪称我们医务工作者的衣食父母。晋代名医葛洪鉴于以往“诸家各作备急,既不能穷诸病状,兼多珍贵之药,岂贫家野居所能立办”的情况,决心“率多易得之药,其不获已,须买之者,亦皆贱价草石,所在皆有”。由此可见,葛洪作为一名医生是很关注贫困、低薪阶层人民的,能针对他们的具体情况,从他们的经济利益出发,不辞劳苦,编著成《肘后备急方》,里面的方药物美价廉,文字朴实易懂,从现在的.角度看也不失为一本家庭用药手册。这种处处为方便贫苦患者着想的精神很值得我们赞许。喻昌:对患者诚心、耐心,患者才会与你交心

医患关系不和谐的因素有很多,医生为患者诊疗时诚心不足、耐心不够,而造成患者及其家属对医生有戒备甚至敌对心理的情况是其中

很重要的一个因素。虽然患者有时在接受医生诊疗期间会因为种种原因而不和医生配合,但是明代名医喻昌认为,“然敬设诚致问,明告以如此则善,如彼则败,谁甘死亡,而不降心以从耶?

”“此宜委屈开导,如对君父,未可飘然自外也。”从喻昌所言中,我们不难看出,对病人如果诚心,尽责任,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耐心地为病人服务,病人怎么可能不与你交心,不配合你工作呢?所以在自身修养方面,行医之人应该好好领会喻昌之言的深意!

明朝末年,战争连绵,灾荒不断,疫病流行。崇祯辛巳(公元1641

年),山东、河南、河北、浙江等地疫情猖獗,延门阖户,感染者往往相率倒毙。一般医者以伤寒论治,难以取效。“不死于病,乃死于医”,身处那种情况下的吴有性认为“守古法,不合今病,以今病简古方,原无明论,是以投剂不效。”吴氏因此系统地钻研古代医书,认为历代医书研究温病的太少,故而不揣固陋,大胆设想,深入观察,“格其所感之气,所入之门,所受之处及其传变之体”。结合临床实践经验编写了《瘟疫论》,成为我国医学发展史上继《伤寒论》之后又一部论述急性外感传染病的专著,在外感病学及传染病学领域均占有重要的地位。吴氏的医学成就与其不顾个人安危,亲临疫区寻求疾病之因、探求治疾病之法,奋不顾身地为患者着想的精神与举动是分不开的!在他看来,患者的生死才是大事。只要自己所为有利于患者便行,怎么能够因为自己的福祸而左右探求为民疗疾方法的步伐呢!真可谓:苟利患者生死矣,岂因祸福趋避之!世人都只看到名医的光环与伟大,却很少知晓名医的难处。孰不知学医难,行医更难,做名医尤其难。这里的“难”不仅是说成为名医的过程艰难,而是如徐大椿所言:凡求治于名医者“必病势危笃,近医束手,举家以为危,然后求之”,“其病必迁延日久,屡易医家,广试药石,一误再误,病情数变,已成坏症”。可见病人及患者家属对名医所寄予的希望很大,要求很高,有的病虽然迁延日久,但若经过积极救治还能转危为安,但是很多患者被一些庸医折腾过久,即便华佗再世,也束手无策!然而病家常常又不会理性看待,甚至责怨名医。徐氏以上所言便是告诫名医不可过高地看待自己,名医说到底是人而不是仙,同时也是对患者及其家属们的肺腑之言。名医如此,普通的医生更应该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徐氏所言名医也讽指一些徒有虚名的“名医”,

他直言道:“获虚名之时医,到处误人病家反云此人治之而不愈,是命也。有杀人之实而无杀人之名。”

医德、医术佳联妙对在古今联苑中,有不少赞颂名医之医德、医术的佳联妙对,耐人品味,久传不衰。医生的职业关乎人们的身体健康、生命安全和益寿延年。在古今联苑中,有不少赞颂名医之医德、医术的佳联妙对,耐人品味,久传不衰。

立论活人,当年无愧谥医圣;

善书妙说,今日有情颂良方。

一位造福一方百姓的湖南长沙太守,又是悬壶济世、万民称赞的神医。

志在救人,剂温凉寒暖,而万姓感德;

心欲济世,诊沉浮迟数,乃千古扬庥。

这是陕西药王山中药王庙内的一副对联。通俗易懂的联语,对唐代一钱罄矣还栽菊;

四壁萧然不卖琴。

相传明代安徽休宁县吴士彪,医名振乡里,他仗义疏财,扶贫济困,虽生活清苦,但情怀高雅,曾自撰此联,表现一生行医志向,可见

其医德高尚。

著手成春,万家生佛;

婆心济世,一路福星。这是道光皇帝赏赐名医费伯雄的一副御联。据说清代江苏孟河医派奠基人费伯雄,学养宏深,医术高超,求治者日逾百人。他曾两次被召入京,为皇太后治疗肺痈和为道光皇帝治疗失音,均获良效。因此,道光皇帝特撰此联以赞颂之。

但愿人常健;

何妨我独贫。这是清代名医范文甫题于其医馆的一副门联。此联别具一格,以联明志,慷慨大方,济贫扶困不吝钱财,尽力尽职为病人服务,其高尚医德难能可贵。

只愿世间人无病;

何愁架上药生尘。这是湖南湘乡一位名医的一副门联。该联的字里行间,无不体现其高尚的医德医风,耐人品味。

通过这一句句言语真诚和期盼众生平安的话语,我们可以看出那些

心中,医德,即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是医务人员在医务活动中的职业心理素质、职业精神品质和职业传统习惯,是以善恶标准评价医务人员

品质和依靠社会舆论、内在信念、传统习惯来调整医患之间、医务人员之间、医务人员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总和。医德也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礼记·乐记》曰:“德成而上,艺成而下”。意思是说道德修养的成就居于先,技艺的成就处于后。《省心论·论医》中说:“无恒德者,不可作医”。《徐灵胎先生传》又强调:“德成而先,艺成而后,似乎德重而艺轻,不知艺也者,德之精华也。德之不存,艺于何有?”祖国医学传统医德则无疑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闪耀着人性与理性的光芒。它崇尚“生命至重,惟人最尊”的道德信念,尊重生命,以人为本,人道为先,是医者从业立术的最根本的思想基础;它倡导“医乃仁术、济人为本”的“仁爱”思想,同情、关爱、尊重、保护和真诚善待病人,一视同仁,爱人如己,时时处处把病人利益放在首位,是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的原则。我国历代医家对医者应具备的道德情操皆有系统而精辟的论述,如唐代杰出医家孙思邈在《千金方·大医精诚》中说:“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为至亲之想。”而现今少数医者把病人分为三六九等,岂不是倒退吗?

近代医家陆渊雷先生曰:“自古学问与功名分两途。状元翰林有绝对不通学问者,大学问有终身布衣者。”历代医家都推崇轻权位、淡名利的高尚品质。医者以解除病人的痛苦为最大乐趣,别无所求。战国时代名医扁鹊,医术高超,仍不辞劳苦,周游天下,为民间解除疾苦,深得群众敬爱。汉代名医华佗,医术凡超,淡于名利,不愿做官,被曹操杀害便是一例。故《临证指南医案》华序中云:“古人有三不朽之事,为立德、立功、立言也。故良医处世,不矜名,不计利,此其立德也;挽回造化,立起沉疴,此其立功也;闻发蕴奥,韦着方书,其立言也。”

医者是一项庄重、严谨的职业。历代医家都很重视严谨治学态度和注重自己的神态与一丝不苟的医疗作风。西汉名医淳于意,名重一时,诊断疾病非常认真,并且极重视记录书写病案,以积累临床经验,为后世医案的创始做出杰出的贡献。在如北宋时一读书人患疾数载,耗尽家资,求遍白医无效。其妻决意让名医何澄一试,因家贫付不起诊费,便瞒着丈夫,引何入密室,羞怯地说:“妾以良人抱病日久,典买殆尽,无以供医药,愿以身酬。”何正色道:“娘子何出此言,但放心,当为调治取效,切毋以此相污。”经过何澄力救,终起沉疴。

冬至纪念张仲景的故事 篇5

东汉时期,洛阳一带常年荒旱,瘟病流行,人们缺医少药,不少人死于病魔。这事传到了张仲景的耳朵里,他不顾年迈多病,从南阳来到洛阳行医。无论官宦之家还是庶民百姓,凡来求诊的人,张仲景都热情接待,细心诊治,每每药到病除,以至于声名远播。

一个冬天的早晨,天刚蒙蒙亮,张仲景家的门就被一个叫李生的孩子叩响了。衣衫褴褛、骨瘦如柴的李生见了张仲景后,怯生生地说:“大人,您是神医,求您可怜可怜我这个无依无靠的孤儿,给我看看病吧!”张仲景让李生坐下,拉过他的手,认真地切起脉来,然后又看过舌苔、气色,最后肯定地说:“你根本没有病。”

“我有病!我是穷病,请大人诊治!”李生声泪俱下地说。原来他父母双亡,他卖掉全部家产后才勉强安葬了父母,可现在地主又逼他还账。因此他恳求张仲景为他开一剂灵丹妙药,医治他的“穷病”。

张仲景听了李生的哭诉,很久没说话。他行医多年,治好的病人不计其数,但治穷病还是头一回。他让弟子给李生取了两个馍,又沉思良久,写下了一个药方:白茅根,洗净晒干,塞满房屋。

李生看到这个药方后,十分纳闷,但又不好细问。他回到自己住的破庙后,就召集穷苦人家的孩子,到茅草地里刨起茅草来。不几天,他们就把村子附近的茅草都刨完了。李生住的.那个破庙,里里外外被茅草根塞得满当当的。

这年冬天,洛阳一带没落一片雪。第二年春天,也没下一滴雨,空气干燥,疫病蔓延。洛阳城的达官贵人都争先恐后地请张仲景看病。张仲景让弟子在这里应诊,自己则来到李生所住的村子,为穷苦百姓看起病来。

针对这次疫情所表现出来的病征,张仲景开的方子里都少不了白茅根,少则三钱,多则一两。其他医生见张仲景如此用药,也都暗中仿效。这样,没过多久,白茅根便成了奇缺的金贵药材。药铺里卖断了货,张仲景师徒就介绍他们去李生那里购买。李生见穷人来买,就少收或不收钱;见富人来买,就高价出售。

这场瘟疫过去后,李生大赚了一笔。他用这笔钱到京城买回粮食,分发给穷苦百姓。因李生为乡亲们办了好事,乡亲们纷纷过来,合力帮他修建了一间茅屋。从此,李生有了自己的住处,过上了安稳的生活。

李生感念张仲景恩德,更惊叹他的先见之明,便问张仲景是如何判断出疫情的。张仲景不慌不忙地说出了其中的道理。原来他根据一冬无雪、气候干燥、百病杂生的现象,推测来年春天瘟疫定会流行。而那荒郊野生的茅草根有清伏热、消瘀血、利小便的功能,正是治瘟疫的良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