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习俗文化常识(汇编九篇)。
礼仪习俗文化常识 篇1
一、政治礼仪
1、祭天
始于周代的祭天也叫郊祭,冬至之日在国都南郊圜丘举行。
古人首先重视的是实体崇拜,对天的崇拜还体现在对月亮的崇拜及对星星的崇拜。
所有这些具体崇拜,在达到一定数量之后,才抽象为对天的崇拜。
周代人崇拜天,是从殷代出现“帝”崇拜发展而来的,最高统治者为天子,君权神授,祭天是为最高统治者服务的,因此,祭天盛行到清代才宣告结束。
2、祭地
夏至是祭地之日,礼仪与祭天大致相同。
汉代称地神为地母,说她是赐福人类的女神,也叫社神。
最早祭地是以血祭祀。
汉代以后,不宜动土的风水信仰盛行,祭地礼仪还有祭山川、祭土神、谷神、社稷等。
二、生活礼仪
1、诞生礼
从妇女未孕时的求子到婴儿周岁,一切礼仪都围绕着长命的主题。
高禖之祭即是乞子礼仪。
此时,设坛于南郊,后妃九嫔都参加。
2、成年礼
也叫冠礼,是跨入成年人行列的男子加冠礼仪。
冠礼从氏族社会盛行的男女青年发育成熟时参加的成丁礼演变而来。
3、宾礼
主要是对客人的接待之礼。
与客人往来的馈赠礼仪有等级差别。
士相见,宾见主人要以雉为贽;下大夫相见,以雁为贽;上大夫相见,以羔为贽。
三、社交礼仪
1、关于见面的礼仪
在古时候人与人的见面可谓彬彬有礼,热情大方,过去与不同身份的人见面更要讲究规矩,一般的.见面要行拱手礼,家里来人做客要行谦让礼,这时行的是作揖之礼,称为“揖让”。
2、关于入座的礼仪
在中国传统文化礼仪当中,坐席更是有主次尊卑之分。
尊者上座,卑者末座。
不同的身份做不同的位置,都是有一定的规矩。
如果盲目的做错位置将会有所失礼室内座次以东向为尊,即贵客坐西席上,主人一般在东席上作陪。
礼仪习俗文化常识 篇2
同志们:
在这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喜迎新中国69华诞的美好时刻,县委宣传部、县直机关工委、县文明办、县广电局、县总工会、团县委、县妇联,联合举办以“迎国庆、讲文明、树新风”为主题的**县“供电杯”文明礼仪知识竞赛。在此,我代表县委、县政府、县文明委和主办单位向取得优异成绩的单位表示热烈的祝贺!向所有参与竞赛活动的单位以及为本次活动提供有力支持的县供电公司、翡翠明珠会所等单位表示诚挚的感谢!
礼仪是人与人打交道的正规化、人际交往的行为规范,礼仪直接体现内在修养,是人与人之间相互沟通的重要技巧。中华民族向来以“礼仪之邦”闻名于世,三顾茅庐、孔融让梨、程门立雪成为千古传颂的礼仪故事。注重礼仪是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倡导文明风气,歌颂高尚行为,使每个公民都讲文明,有礼貌,懂礼仪,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注重礼仪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礼仪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 ,一句热情的问候,一个亲切的微笑,都可以使你得到一个朋友,得到一份友情,礼仪在协调人际关系方面有着难以估量的作用。注重礼仪是社交活动的需要。人与人的相识是借助礼貌礼仪开始的。得体大方的衣着,彬彬有礼的.举止,良好的精神面貌,温文尔雅的谈吐,定会给人留下深刻美好的印象。
开展这次文明礼仪知识竞赛活动,目的在于以赛促学,进一步普及文明礼仪知识,引导机关干部职工树立热爱祖国、朝气蓬勃、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和注重礼仪、热情友善、文明礼貌的良好风尚,这次竞赛活动县四大家办公室、县纪委等部门、县直各党委和县直部分机关企事业单位均组队参赛,组成40多个参赛队,各参赛单位高度重视,班子成员积极带队参赛,检阅和展示了我县开展“讲文明、树新风”主题实践活动的成果。
希望全县广大干部职工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带头学文明知识,树文明新风,塑造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窗口行业的良好形象,在全县掀起新一轮文明礼仪学习热潮,以崭新的文明形象、良好的精神风貌,喜迎新中国成立69周年,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做出更大贡献!
谢谢大家!
礼仪习俗文化常识 篇3
礼仪是无处不在的,它可以表现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它可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友谊,它的作用太多太多了。它在人生中、生活中都非常重要。 礼仪就是尊重自己、尊重别人需要的仪式。礼仪所体现的不仅是个人有礼貌的简单层次、更是反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
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有自己的爱好和行为习惯,有人说这是不能改变的,我认为不是不能改而是你有没有信心去改,我想为了提高国民素质,每个人都应该尽心尽责,努力改变自己的不良习惯和行为。教师是学生的良好表率。我身为教师,礼仪尤为重要,孩子天性好模仿,他们学习说话,待人接物,往往都是从模仿开始的。作为孩子的教师自然是他们学习的榜样。首先是教师的形象礼仪。一个人气质、自信、涵养往往从他的姿态中就能表现出来。作为塑造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老师,更要注意自己在各种场合的行为举止,做到大方、得体、自然、不虚假。因此作为教师,首先要注重形象礼仪, 做到仪表衣着文明。教师的着装应符合身份——简洁、端庄。 日常工作中,我重视对自身的要求。
首先是发型,简洁利落。其次是衣着,保持得干净整洁,另外,服装的式样做到朴素大方,协调得体。其次是教师的举止礼仪。它包括坐立行的姿势,以及表情动作行为习惯等。如果教师注重了自己的着装, 但在坐立行方面却做出一些不得体的行为,也是非常难看的。好的教
师不仅通过在课堂上讲课 实施教育,而且在日常生活中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以良好的道德风范,对学生实施教育,通过自己的存在,自己的人格,对学生发挥影响。因为“身教重于言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孔子曾说过: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身正”是教书育人的`先决条件,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必须身体力行,要求学生相信的,自己必须坚信不移;不允许学生做的,自己坚决不做;在学生面前做到的,在学生不在时也必须做到。再次是教师的语言礼仪。语言是人们在交往过程中表情达意的工具,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使用的最主要的手段。俗话说“言为心声”,语言的美与否,直接关系到思想感情的表达、交流的完美与否。
教师的语言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艺术。这要求教师的语言要规范纯洁,准确鲜明,生动幽默,要善于运用语言的力量启动学生的求知欲。
教师的语言还要情理结合。让学生知晓做人的基本道理,让学生在思想上认同以后再加以行为上的引导,使他们在思想、行为上不断积累加强自己的人格素质。语言礼仪还要求说话要恳切、谦逊、亲切 “修辞立其诚”。只有真诚的话语才能感动人,才能架起感情的桥梁,沟通彼此的心灵。同时,语气要亲切和气,这样才容易使人接受,并从中受到启迪、感染。在生活中,同是一句话,语气不同,效果迥异,人人都有体验。我坚信:从今以后,一定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楷模;在不同的场合用不同的礼仪行为,让自身良好形象影响着我身边的每个人,我们的校园将会真正和谐融洽,社会将会变得更加和谐美好!
礼仪习俗文化常识 篇4
宾主相处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事情。特别是在商务场合、社交聚会、宴请客人等情况下,了解一些餐桌礼仪常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下面,我们就来详细解读一下“宾主吃饭礼仪常识”。
一、宾主相交的“门面”。
宾主相交的“门面”是表现人品、风度和修养最直观的体现。因此,我们首先要注意东西摆放的整齐、用具卫生、桌上有茶喝、擦嘴巾纸等小细节,这些都是营造良好的宾主关系的基础。我们在选择餐厅时也要注意,选用合适的餐厅是一场“表情大赛”,如果选择了档次不符的餐厅,会显得自己没有风度,不懂得尊重宾客。
二、就餐礼仪。
1、入座及就坐礼仪:
作为主人,要在宾客到来之前就把座位安排好。对于宾客来说,一般跟宾客接待者进入餐厅,若桌子已经布置好,则应选择靠主人近的`座位就座。如果是在较正式的场合,当主人到场时,我们需要起身礼让,等主人就坐后才坐下。
2、点餐礼仪:
在点餐时,一定要先询问宾客的意见。如果宾客不会说中文,我们需要提前准备好翻译或了解对方的饮食习惯。同时,在点菜时也要注意菜品的数量和种类,尽量不要一次点过多,让宾客感到困扰。
3、用餐礼仪:
用餐时,应正确使用餐具和用餐姿势,做到文明就餐。用叉子的规则是右手握叉子,左手放在叉子桥上作为扶辅,切菜时,叉子插在左手中指上,右手持刀。破坏的食物不能再送入口中,勿吸啜汤汁、吐核、使劲咀嚼以及把整个鱼头弄进口里等举止上的毛病,应该将嘴巴闭上,轻咬粘住的骨头即可。
4、应酬礼仪:
在商务场合中,应酬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在应酬时我们要注意,不能喝醉,涉及敏感话题也需要避免。如果对方敬酒要注意回敬,如果自己不喝酒,可以拿水代替。
三、离席礼仪。
如果需要离席,一定要跟旁边的同桌道别。离席时,餐巾应轻轻放在餐椅上,如果是换桌则应等待服务员的安排。
总之,宾主吃饭礼仪常识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无论是商务聚会还是社交场合,了解适当的餐桌礼仪都能加深与人交往的亲密感和友好程度。因此,我们应该时刻保持谦虚、客气、善良和友好的态度,让宾主关系更加和谐、美好。
礼仪习俗文化常识 篇5
一、尊老爱幼,文明诚信,热心社区公益。
二、爱惜学习用品,培养勤俭节约优良品德。
三、种植花草,空气清新,绿化美化家庭环境。
四、为了自己和孩子的健康,家长不吸烟、酗酒。
五、节约用水、用电,合理使用能源。
六、锻炼身体,热爱爱动,家里定期大扫除。
七、静心学习尽情玩,倾听诉说善沟通。
八、家长不打麻将,不迷信,不迷恋网络。
九、不穿名牌不进行攀比。
十、言行举止懂得感恩,时时奉献自己爱心。
十一、讲究食物搭配,营养科学合理。
十二、有奇思妙想要赞赏,不怕失败迎挑战。
十三、说话办事守信用,没有打骂只有爱。
十四、安全防护记心上,珍爱生命不言弃。
十五、谦虚谨慎,不急不躁。
十六、邻里互帮互助,团结友爱。
礼仪习俗文化常识 篇6
叩手礼
喝茶有一种礼数,就是当别人给你倒茶时,为了表示敬意,用手指轻叩桌面数下。这一习俗的由来,据说是乾隆微服南巡时,到一家茶楼喝茶,当地知府不小心知道了这一情况,拼了老命也得去护驾,否则万一出事,小心吃饭家伙。知府也微服一番,以防天威不测。到了茶楼,也就在皇帝对面末座的位上坐下,皇帝心知肚明,也不去揭穿,久闻大名、相见恨晚的装模作样一番。皇帝是主,免不得提起茶壶给这位知府倒茶,知府惶诚惶恐的,但也不好当即跪在地上来个谢主隆恩,于是灵机一动,弯起食指,中指和无名指,在桌面上轻叩三下,权代行了三跪九叩的大礼。敬茶喝茶是人之常情,又咋知你是微服皇帝,反正你敬我茶,我叩这么几下,也不花多少功夫,省得后患无穷。于是这一习俗就这么流传下来。为了简便,也用食指单指叩几下。
这是一个版本,还有一个版本:
以手代叩
亲戚朋友向你敬茶倒水,你总是用手指头笃笃桌子表示谢意。为啥勿抱拳作揖,弯腰鞠躬,举手敬礼来表示?
在去年松江建城一千二百年,我有幸参加了这次庆典活动。在与文艺界朋友的`交谈中、我听到了这样一个传说,才知道了用手指笃桌子表示谢意的“来历”。
据说,乾隆皇帝游江南,来到淞江,带了两个太监,便衣打扮,到一爿茶馆店里去私巡察访。茶店老板拎了一只长嘴茶吊来冲茶,端起茶杯,沓啦啦、沓啦啦、沓啦啦一连三洒,茶杯里正好浅浅一杯,茶杯外没有滴水溅出。乾隆皇帝看在眼里,喜在心里,忙问:“掌柜的,你倒茶为啥不多洒一洒,少洒一洒,不多不少齐巧洒三下?”老板笑着回答:“客官,这是我们茶馆的行规,这叫凤凰三点头。”乾隆皇帝一听,夺过老板的水吊,端起一只茶杯,也要来学学这“凤凰三点头”的新鲜玩艺。这只杯子是倒给太监的,皇帝向太监倒茶,这不是反礼了,在皇宫里太监要跪下来三呼万岁、万岁、万万岁。可是在这三教九流罗杂的茶馆酒肆,暴露了身份,这是性命交关的事啊!
当太监的当然不是笨人,急中生智,忙用手指笃笃桌子表示以手来代替叩头。这样“以手代叩”的动作一直流传至今,表示对亲朋好友敬茶的谢意。
礼仪习俗文化常识 篇7
菲律宾人注重饮食,他们认为吃饭应该是一种享受,也是社交交流的一种方式。因此,在菲律宾,餐桌礼仪是十分重要的。如果你在菲律宾用餐,一定要遵守他们的餐桌礼仪,否则很可能会让他们对你的印象大打折扣。今天我们就来说一下菲律宾吃饭礼仪常识。
1.先上小菜
在菲律宾,餐桌上通常会有一些小菜,如花生、烤面包和腌制蔬菜等。这些小菜主要是为了增加食欲,所以在上正餐之前,服务员会先上这些小菜。
2.用餐时间
菲律宾人通常会在晚上6点到晚上8点之间用餐,他们习惯把晚餐当作一种重要的社交活动,因此不会匆忙用餐,而是边吃饭边聊天。
3.使用餐具
菲律宾人用餐时通常使用刀、叉、勺和筷子,但是筷子并不是很普遍。在用餐过程中,你应该按照菲律宾人的习惯,用叉子和勺子来进食,而不是用刀切食物。
4.不要独自进食
在菲律宾人看来,用餐是一种社交活动,因此绝不允许一个人独自进食。他们认为用餐时应该和朋友、家人或同事一起,共同品尝美食。
5.不要剩菜
在菲律宾,剩菜是不被允许的行为。如果你吃不完手中的食物,最好先减少份量,而不是留下剩菜。
6.禁止饮酒过量
菲律宾人喜欢和朋友或家人一起喝酒,但也非常注重节制。他们通常不会饮酒过量,以免醉酒。因此,在用餐时,你也应该遵循这一原则,不要过度饮酒,以免造成不良后果。
7.注意握手礼仪
在菲律宾,握手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礼节。在用餐之前或用餐结束后,和人握手是很有必要的。握手时要自信有力,不要磕磕碰碰或用力过猛。
总的来说,菲律宾人的餐桌礼仪是非常注重细节和礼貌的。如果你能够了解并遵守这些规定,就可以更好地融入这个国家的文化和社会。
礼仪习俗文化常识 篇8
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曾被孙中山先生誉为中国在世界上最可骄傲之术。
中国的饮食文化可分为四个层次,一是市井文化,其代表是家常菜和小吃;二是文人文化,其代表是《随圆食单》;三是商贾文化,其代表是旧京八大楼;四是官府和宫廷文化,其代表是谭家菜和宫廷菜。这四个层次与地域性文化传统相结合,形成了种类菜系。 目前的中国饮食市场,地域性特点逐步淡化,这有利于饮食文化的交流和创新,但影响了文化的延续。创造时尚,促进中国饮食文化深化发展的要义是形成精品文化,使生产者与消费者都感到饮食是一门文化。我们常常提起的烹调四要素,即原料、调料、刀工、火候,仅是从生产者角度提出的基本要求。饮食作为文化性消费是一个全过程,这个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分解,分解后的每一个要素在质量上都应该是同等的。
在文化内涵上应该是一致的,在相关关系上应该是协调的。为此,下面试提出饮食12字,以求教于方家。 观色、品香、尝味、赏形这四个字作为基本要求,已经是尽人皆知了。但这远远不能涵盖饮食文化的全部内容和全过程享受。前些年又有专家提出了滋和养两个字。滋,是指食物的口感,实际上,这个字的重要远远超出一般的理解。爽、滑、嫩、脆,都是口感。还有口感的复合性要求,这就要在配菜时研究。养,是指食物的营养,其重要性也越来越突出,药膳和各种养生菜谱的市场化发展就是明证。第七个字是声,这一方面是指菜品的声音,菜要热,有的要发声,如铁板烧、油炸锅巴以至火锅的沸水声,同时还包括食物在嘴里咀嚼时自己听到的声音感觉如清脆、糅糯等。另一方面是指环境的声音,该闹要闹,该静要静,背景音乐适当与否,服务小姐插话的时机和语气,等等。第八个字是名,一是连锁经营;二是名字号、名厨师、名菜品的一致性;三是要形成品牌宴席,以文化内涵、标准操作、规范服务和精制包装相结合,如有的企业推出“大江南北宴”,形成市场形象和规模生产;四是菜单设计,讲求独特的风格。最终还是要名实结合名实相符。第九个字是器,一是器皿的文化性,二是器具的方便性,三是器械的专用性。目前,这三个方面的过度与不足同时存在,文化性不如日餐,方便性和专用性不如西餐。第十个字是境,直接是指环境,一是干净,二是宁静,三是尊敬;进一步是指境界,洁静精微,小桥流水人家,“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都是一种境界。灯红酒绿,金碧辉煌,也是一种境界。第十一个字是服,即服务,服务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服务的文化性却不易把握。有文化的服务是锦上添花,少文化的.服务却败人食兴。在西方文化中,最高等级的服务员是风度翩翩的老服务员,这与我们追求小姐漂亮、服装眩目恰恰相反成反比。第十二字是续,即售后服务或后续服务。这在饮食经营中似乎是新题目,实际上已经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如海外的中餐馆普遍流行餐后送吉利饼,主动打包;有的企业对客人赠贺年卡,熟悉常客的爱好等等。既是饮食经营的延伸,也是饮食文化的延伸,营造了一种亲切的朋友气氛或温馨的家庭气氛。
色、香、味、形、滋、养、声、名、器、境、服、续十二字,既是市场需求的综合表现,也是饮食文化的全面要求,同样,构成了对中国饮食业的总体挑战。技高达于艺,欲极达于境,供给的艺术与需求的境界的结合,将是中国饮食文化辉煌的前景。
礼仪习俗文化常识 篇9
人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容貌,礼也是从端正容貌和服饰开始的。一个有良好修养的人,在公共场所,特别是在十分郑重的场合,一定是体态端正、服饰整洁、表情庄敬、言辞得体,这既是内在修养的表露,也是对他人尊敬的表现。
古人对仪容体态的礼仪很有讲究。一是“三紧”。这是宋代学者朱熹对古人服饰方面的要求所作的总结。所谓“三紧”,就是帽带要紧、腰带要紧、鞋带要紧。三者都扎紧了,人的`精神状态才会显得振作,才能表现出对人、对事的郑重。现代服饰虽然不同于古代,但穿衣得体、整洁、庄重、大方的要求,却无二致。
二是“七不”。所谓“七不”,是指《礼记》里边说的“不敢哕噫、嚏咳、欠伸、跛倚、睇视;不敢唾;寒不敢袭;痒不敢搔;不有敬事,不敢袒裼;不涉不撅;亵衣衾不见”等七条规定。这些规定既适用于与父母、尊长共用的场所,也适用于工作场所。在严肃、正规的场合,打饱嗝、打哈欠、伸懒腰、吐唾沫、擤鼻涕、歪坐、斜视、跷二郎腿,或者只穿睡衣、内衣,甚至赤膊,都显得随便、懒散,缺乏敬意。
此外,还应当“立必正方,常视毋诳”。在正式场合,无论是坐还是站,都要端正;视线要有一定的方向。歪坐、斜站,眼睛到处乱看,都是怠惰不敬的表现。目光是心态最直接的流露,能反映出内心对人是否敬重。因此,在礼仪场合要注意自己视线的高度。视线过高,是傲慢之相。视线过低,则似有忧虑在心,不免令对方猜测。如果左右旁视,更会给人留下心术不正、狡诈善变的印象。平时或在私下场合,态度可以比较放松,但一旦进入正规场合或工作单位,就必须显得严肃、庄重。这种心态,在走路的姿势、步伐,甚至面部的表情上,都要有所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