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题为桂林方言浅谈议论文满分作文

发表时间:2021-08-16

桂林方言属于以北京话为代表的北方方言。在广西的所有方言里面桂林话算是最温柔的,它不同于桂南地区难懂的北话,几乎和普通话的发音相近,基本上各族人民都能听懂,所以它历来是南方科场、官场的通用语言,故有“南方官话”之称。

而导致桂林方言与广西其他地区方言的差距巨大的原因,还得从历史上桂林地区的居民情况说起。历史上桂林外来移民不断,这对桂林的方言影响很大。特别是清末至抗战时,由于战乱频繁,大量湖南、广东的移民进入,使得现在的桂林人中湖南和广东人的后代分别占到1/3以上。所以桂林方言中带有大量的湖南和广东味。比如把“kenakai”(去哪里)的“去”读成“ke(克)”,这像湖南话,而把“咸”字读“han”,这像广东话。此外,由于解放前桂林一直是广西的省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所以很多北方和中原地区的人进入广西定居在桂林附近。加上历史上桂林的驻军、大小官员及其家属和仆从也不少,从而导致桂林地区(包括很近的柳州)原住民比例较小,这些移民对桂林方言的形成起到了不小的作用。从而形成了桂南桂北的方言差别较大的现状。

虽然说桂林话和四川话、云南话一样同属于北方语系,但是它又有不同于云南话、四川音的特别韵味。如把鞋(xie)子叫做“hai”子,把“一直”说成“麻直”,叫小孩为“把爷”,实在是别具一格。究其原因,是与桂林地区特有的地域和历史文化密不可分的。

桂林方言所蕴含的地域和历史文化

要说起桂林方言中最经典的词汇典故,那就非“狗肉”莫数了。

“狗肉”二字在大江南北是一个贬义词。狗肉朋友就是吃吃喝喝的酒肉朋友,却唯有桂林方言中它不是贬义的,桂林人通常把好朋友叫做“狗肉”。这又是为什么呢?

相传,桂林人是好吃的,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是无所不吃。比广东人也不逊色。同时也爱好吃狗肉。冬日里,三两好友,一瓶三花,围坐于香气四溢的狗肉火锅傍,谈板路,品小酒,其乐溶溶,也是人生一大乐事。此时不熟悉之人或者道不同之人的介入都会影响了这份意境。所以有好朋友才在吃狗肉一起的说法。

而桂林灵川当时有三位秀才是好友,上京赶考。十年寒窗,倍是艰苦。就相约,考完后一起去吃狗肉,改善生活,兼庆贺。三位秀才就进入考场,甲乙两秀才天资聪颖,很快做完了,教了卷,出了考场,等丙秀才。很久还没见到丙出来,两秀才急着吃狗肉心切,就想了个法混进了考场去找。发现丙秀才有道题不会做,正在犯难,两秀才帮朋友心切,同时为了找点去吃狗肉。就写了答案,给了丙秀才。并在后面关照写上了一句你赶快抄,抄完我们去吃狗肉。

丙拿到答案,非常高兴,又非常紧张,人呢又有点苯,一急之下,把后面那句你赶快抄,抄完我们去吃狗肉。当做了答案,一起抄到了试卷上。这下麻烦了,一改卷,三秀才作弊就被发现了。以前对仕子作弊处罚很严厉,功名革去不算,还要在考场门口重枷示众。三人重枷立于考场门口,丙觉得很对不起两位朋友,唉声叹气。甲已两位就安慰他了没关系的,我们是好朋友嘛,好朋友就应当甘苦与共,你如果还是觉得内疚的话,三天后,除去枷锁,请我们去吃狗肉就好了。

“狗肉”就由此而出,是指可以同甘共苦,共患难的兄弟、朋友。而不仅仅是吃吃喝喝的酒肉朋。

此外,桂林俚语中的称呼也很有意思。如桂林土话俚语把未成年的小孩称为“把爷”,这也是有来历的。原先清朝时有个官名叫把总,武官。一般人见到官都称之为“把爷”。不知怎么着,后来就有人把小孩称为把爷了,如果不是希望小孩子将来有出息就是因为小孩子特胡闹,蛮着呢,叫他们“把爷”还真形象。

桂林人往往还称老爸为“老盖”,胖的男人叫“胖盖”,女青年叫“母盖”。多少有些洋泾兵的味道。因为当年抗战时飞虎队驻在桂林——西南飞虎队最大的大本营。飞虎队的成员都是美国人啊,他们与当地人交往,言语半通不通,英语里所谓“GAY”,就是指小男孩。于是当地桂林人就这么传开了,而且把这种半通不通的语言变成当地的土话。

可以说,正是桂林独特的地域、历史文化赋予了桂林方言的丰富的内涵和特有的趣味。

桂林的方言的生动、形象和趣味性

桂林方言不仅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且许多日常词汇也非常精彩。如

桂林人会用“下米”来比喻人既能吃亏、又肯做事。这是个动名词,具有苦力生涯的人最能体会这个词的份量。那时做短工的人,经常各人带着自己的米,然后一起下到大锅煮饭,搭伙一起吃,肯“下米”的人必是实在人。

桂林人还把那些干活偷懒的人,叫“耍死蛇”。蛇是既有毒且懒惰的动物,除了受到攻击和攫取食物之外,它是一动也不动的。一个人像条蛇已经够毒够懒了,这还不算,还是死蛇;死蛇还不算,还要耍一番。这个词比普通话中的“磨洋工”要精彩、形象。

那些小人的小动作称为“蛆蛆拱拱”,这个词把小人的肮脏、阴暗、委琐的各种状态简直形容得淋漓尽致,普通话就难以达到如此效果。

如果一个人遭了不幸或者生活工作不如意,桂林人叫“跌滩”,这也是个动名词,把人生的艰难和危险处境描绘到家了。

“搏底”这个词,用来形容那些放肆为自己捞取好处的行为,这个词明显含有警告的意味——不要突破道德与良知的底线。

桂林口语中的“喊声”一词,有“万一”的意思,但是听起来却更紧急,好像就要发生的险情。(如叫小孩别乱跑,“喊声跌倒了咧”。就是万一摔倒了呢。)

小孩子生日了,桂林人叫“长尾巴”;市场上买肉,称好了后还要添加一小点肉,桂林人叫“戴点帽”,等等。这无不体现了桂林方言的生动、有趣。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词汇是桂林人的专有的,如

“雷堆”——桂林人用得比较多。意指啰嗦、累赘、做事拖拖拉拉,甚至礼性太多等。

“来味道”——泛指特别来劲,与北方话“来劲儿”同意。

“挨嘈”——表示事情办糟了,估计要挨批评或处分。

“醒橄榄”或“醒嘎喇”——来形容某人傻

“丢雄”——赞扬做事精干,精神抖擞,趾高气扬。

“跛裸”——在桂林话的意思就是很糟糕、很无能;和他意思相近的桂林话还有“差火”;比如,要说小明开车水平很差,我们就说小明这个人,很跛裸的,开车差火得要死。

“嘎嘎”——指熟了的肉,生的不这样叫。

“克料子”----指死了;完了。

“麻直”——指一直。如一直往前走。说成麻直麻直往前走。

“密密”——形容很快。如密密的吃。

“醒昂醒昂”——形容人笨头笨脑。

“雾树”(桂林话读音)——指恶心。

“醒龙”——清醒。

“背食”——倒霉。

“压马路”——逛街。

“搞屎棍”——调皮鬼。

可见,桂林方言中许多的词汇真是非常精彩。然而,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普通话的普及,桂林方言正在很快地被同化以至消失,特别是近几年的口语变迁大家有目共睹。一些老桂林话,现已面目全非。随着普通话的推广和普及,许多年轻人已经不再使用桂林方言进行交际。我们不可否认,方言被同化亦或被湮没的大势势不可挡。但是我认为,我们不能将方言一棍子打死,永远彻底的抛弃。二是要去其糟粕,保留其有生命力的精华的东西,因为地域方言之于文化还是还是有益的。像相声、小品及一些方言类节目使用方言带来的诙谐幽默的效果是普通话所不及的。而且对于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塑造和环境的烘托,方言所带来的生动、形象以及典型性也是普通话所不能达到的。我们试想,要是老舍的《茶馆》失去了浓重的京味还会成功吗?

zb258.com精选阅读

作文题为开胃不开心的议论文满分作文


50多岁的邻居,提起前不久喝过的面汤时,仍苦笑不得地说,那面汤喝得开胃不开心!

邻居夫妇中年得子,视如掌上明珠。孩子近20岁了,除了学习,什么事也舍不得让他动手。

暑假的一天,二人上班实在太忙,只好交待放假在家的儿子提前扒火做点儿稀饭。儿子很听话,提前扒火烧水,水开后,端起桌上放着的半碗已发酵的面糊,搅进了锅内。邻居夫妇下班后,见儿子已做好了面汤,直夸儿子懂事。

谁知,开饭后,他们才感觉面汤的味道不对,面酵味呛人,一问才知,从没进过厨房的儿子将准备发面蒸馍的面酵当成了做稀饭的面糊。二人哭笑不得,但又怕伤了儿子的自尊心,只好违心地苦笑着说不错,这一段时间,天热胃口不好,这面汤开胃。

开胃是肯定的,但开心不开心,只有他们自己明白。

孩子需要关爱,但什么活也不让他们动手,并不是真爱孩子。毕竟,父母不能包办孩子一生的事情,终有一天,他们要独立面对人生,从小让他们做一些家务,学一些立身之本,对孩子的未来独立是有益的。

一味地望子成龙,溺爱孩子,除了学习什么也不让孩子动手,最终也只能造就一些高分低能儿,其结果,远比喝开胃不开心的面汤严重。

50多岁的邻居,提起前不久喝过的面汤时,仍苦笑不得地说,那面汤喝得开胃不开心!

邻居夫妇中年得子,视如掌上明珠。孩子近20岁了,除了学习,什么事也舍不得让他动手。

暑假的一天,二人上班实在太忙,只好交待放假在家的儿子提前扒火做点儿稀饭。儿子很听话,提前扒火烧水,水开后,端起桌上放着的半碗已发酵的面糊,搅进了锅内。邻居夫妇下班后,见儿子已做好了面汤,直夸儿子懂事。

谁知,开饭后,他们才感觉面汤的味道不对,面酵味呛人,一问才知,从没进过厨房的儿子将准备发面蒸馍的面酵当成了做稀饭的面糊。二人哭笑不得,但又怕伤了儿子的自尊心,只好违心地苦笑着说不错,这一段时间,天热胃口不好,这面汤开胃。

开胃是肯定的,但开心不开心,只有他们自己明白。

孩子需要关爱,但什么活也不让他们动手,并不是真爱孩子。毕竟,父母不能包办孩子一生的事情,终有一天,他们要独立面对人生,从小让他们做一些家务,学一些立身之本,对孩子的未来独立是有益的。

一味地望子成龙,溺爱孩子,除了学习什么也不让孩子动手,最终也只能造就一些高分低能儿,其结果,远比喝开胃不开心的面汤严重。

作文题为优秀议论文快乐二题满分作文


·快乐是人生的权利

快乐是人们与生俱来的一种权利。我们理当理解她,善待她,决不轻易放弃她。

工作不仅是为了生存和温饱,解决衣食住行,更是为了获得快乐。解决温饱后的娱乐生活,是工作得到的间接快乐;通过工作本身获得快乐,才是最直接和长久的快乐。

很多人却不能够从工作中得到快乐,这是为什么呢?主要是由于他们将工作当做了负担。

什么情况下才最容易改变这种状况呢?那就是选择自己喜爱的工作。

一个人为了金钱,名誉和地位的“理想”而放弃选择自己喜爱的工作机会,就是放弃了最本质的快乐,无疑是令人遗憾的愚蠢行为。更多的人则是为了生存和温饱的“不得以为之”,似乎情有可原,其实未必——至少有一部分人可以不必如此。

梭罗那质地简单,模样艰苦的生活,之所以受到无数人的景仰,就是由于在物欲横流的时代他敢于逆反,挑战流行,自我强烈地选择了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可悲的是,人们景仰归景仰,但在虚荣心和物质欲的鞭策下,还是选择了自己不感兴趣,甚至厌恶的工作——现代人越来越难于选择自己喜爱的工作以及生活方式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

首先是认识的误区,以为是自己喜欢的工作,一段时间下来,发现自己弄错了,却难以再改变;其次是流行和时尚的心动,流行和时尚最会表演灿烂夺目,让我们不顾一切的跟进,结果却多半不妙——新鲜感很快过去,工作即成味同嚼蜡了;再次是急功近利的慌张,物质财富往往会隐匿和改变我们的真实想法,使得我们丢失了最本质的东西而不自知;最后是无可奈何的放弃——一个人倘若生存和温饱都成问题时,他是没有资格选择自己喜欢的工作的。

·快乐是生活的根本

鲁迅说过,青年们“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如今的社会,为生存而奔波的人已经很少,为温饱而奋斗的人也不是很多,更多的人当然是在寻求发展之列了。

寻求发展的途径似乎有很多,“三万六千行,行行出状元”——七十二行的说法已太老古,是农耕经济的代名词,如今的行当着实够多——争不到某行的状元,也没什么,只要你能够出类跋萃就很好了。

然而,无论你处在哪一个发展阶段,寻求的是什么,你都不能够忘记让自己快乐才是生活的根本。且让我们看一看自然界的动物们吧,它们的心智远没有人类那样发达,但它们却也大都知道玩,以娱乐自己,快乐自己。我曾经观赏一群麻雀的玩耍。一只麻雀衔一节稻草茎,从高处丢下,然后再俯冲下去用嘴衔住;再丢,再接。其它的麻雀见了,纷纷加入玩耍,一直重复玩了许多次,直到有人惊动,这群快乐的麻雀才哄地一声飞走了。

在对待生活上,美国观与中国观的区别是很大的。前者以为,生活就是玩乐,学习、工作赚钱等都是为了更好的玩乐;后者则以为,生活是为了工作——出类拔萃的工作,玩乐(物)丧志,故而最多只是在工作和学习累了后,以玩来调节身心,以利更好的工作和学习。显然,比较起来美国民众的快乐注定要比中国民众的快乐多出很多。这不止是贫富差距,更主要是观念的差距。

其实,快乐才称得上是生活之本。有人因病痛自杀,有人因失意自杀,有人为压力太大自杀……他们都是由于失去了快乐而死亡,都是以为失去了快乐,无法快乐了而死去。

显然,没有人会有由于快乐太多而去自杀的。

故而,我们要说,快乐才是生活的本质。

且让我们为获得更多的快乐而努力工作、学习和生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