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经典诗词选录(集锦4篇)。
诗人有哪些优秀的古诗词让您无法忘怀呢?中华文化兼容并蓄,在我国悠久的历史上多次出现过诗歌盛行的时期。为了增强我们的知识储备,我们可以赏析解读古诗词,它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之根,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以下的句子 “《诗经》经典诗词选录(集锦4篇)”是我们特意为您准备的,请阅读,或许对你有所帮助!
《诗经》经典诗词选录(集锦4篇)【篇1】
天保
天保定尔,亦孔之固。俾尔单厚,何福不除?俾尔多益,以莫不庶。
天保定尔,俾尔戬穀。罄无不宜,受天百禄。降尔遐福,维日不足。
天保定尔,以莫不兴。如山如阜,如冈如陵,如川之方至,以莫不增。
吉蠲为饎,是用孝享。禴祠烝尝,于公先王。君曰:卜尔,万寿无疆。
神之吊矣,诒尔多福。民之质矣,日用饮食。群黎百姓,遍为尔德。
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
【注释】
保定:保护安定。
俾〔bǐ〕尔单厚:俾,使。单厚,丰厚,充裕。
除:授予,给予。一说开启。
庶:众多。
戬谷〔jiǎn〕:福禄。戬,幸福,吉祥。
罄:尽,所有。
遐福:久远之福。
维:通惟,惟恐。
阜〔f〕:土山。
增:指农作物增收。
吉蠲〔juān〕为饎〔xī〕:吉蠲,谓祭祀前选择吉日,斋戒沐浴。饎,熟食。
孝享:祭祀。
礿〔yu〕祠烝〔zhēng〕尝:皆周代祭礼名,春曰祠,夏曰礿,秋曰尝,冬曰烝。
公:先公,周之远祖。
君:此指代表周代先君受祭之人。
卜:赐予,给予。
吊:将临。
诒〔y〕:赠与,给与。
质:成功,平定。一说质朴。
群黎:万民,百姓。
为:效法。一说通化,感化。
恒〔gēng〕:通縆,弦,指月到上弦。
南山:终南山。
骞〔qiān〕:破损,亏损。
或:语气助词,无实义。一说读y,指国家。
【翻译】
上天保佑你安定,也使江山甚稳固。使你丰厚又充裕,什么福分不赐予?使你获得许多益,没有哪样不盛繁。上天保佑你安定,使你得到福和禄。一切没有不合宜,接受上天百恩禄。降予你久远之福,唯恐日用有不足。上天保佑你安定,没有何事不振兴。天恩如山如土阜,如同山冈如丘陵。如同河水刚到来,作物无不增收成。斋戒沐浴择吉日,以此准备行祭礼。礿祠烝尝四时祭,是为先公及先王。先君说赐福给你,千秋万代寿无尽。神灵受祭已降临,赐给你许多福分。治理人民既功成,日用饮食全都有。普天之下众百姓,普遍仿效你美德。如同月亮到上弦,如同太阳之高升。如同南山寿恒久,不会亏损不崩塌。如同松柏常郁茂,无不承续延久祚。
【解读】
《天保》是一首为君王祝福和祈愿的诗。《毛诗序》定此诗主旨为下报上也,谓君能下下以成其政,臣能归美以报其上焉。今人赵逵夫则考定此是召公致政于宣王之时祝贺宣王亲政之诗。
本诗共分六章,每章六句。前三章皆以天保定尔起句,且连用三个比喻,承载着诗人对天降厚福以使国家太平、人民富足的殷切希望。四、五两章叙写的是王室的祭礼,这是上古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诗人除了写祈请历代先祖降福庇佑,还写到对黎民百姓的德化之事。末章为全诗总结,通过日、月、南山、松柏这几个具有相对恒久性的事物,表达了对王业千古、国祚永传的真诚祝祈。
《诗经》经典诗词选录(集锦4篇)【篇2】
丝衣
丝衣其紑,载弁俅俅。自堂徂基,自羊徂牛,鼐鼎及鼒,兕觥其觩。旨酒思柔。不吴不敖,胡考之休。
【注释】
丝衣其紑〔fu〕:丝衣,祭服。紑,色泽鲜明。
俅俅〔qi〕:恭顺貌。
基:门塾之基。
鼐〔ni〕鼎及鼒〔zī〕:鼐,大鼎。鼒,口小的鼎。
觓〔qi〕:兽角弯曲貌。
不吴不敖:吴,喧哗。敖,通傲,傲慢。
【翻译】
祭服色泽很鲜明,头戴弁冠显恭顺。从那厅堂去门塾,从那羊圈到牛圈。大鼎小鼎全都有,兕觥兽角状弯曲,美酒口味很柔和。不喧哗也不傲慢,寿命长久享安康。
【解读】
《毛诗序》指《丝衣》的主旨为绎宾尸也,绎和宾尸都为祭祀名。按照周礼,卿大夫参加之祭称宾尸,与正祭同日;天子诸侯参加的次日之祭则称绎。本诗共一章九句,诗人从祭祀所着的衣冠写起,继而写到祭祀的场所和准备的牺牲。此后诗人还写到盛装熟牲的鼎鼐和斟满美酒的酒器,并发出不喧哗傲慢的告诫和福寿绵延的祝祈,展现了一次完满顺利的宗庙祭祀流程。
《诗经》经典诗词选录(集锦4篇)【篇3】
木瓜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注释】
木瓜: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果实长椭圆形,色黄而香,味酸涩,经蒸煮或蜜渍后供食用,可入药。
琼琚〔jū〕:精美的玉佩。
匪〔fēi〕:假借为非,后同。
木桃:即樝子,毛叶木瓜的果实,比木瓜小,味酸涩,可入药。
琼瑶:美玉。Www.zw5000.cOM
木李:即榠樝,又名木梨,果实似木瓜,味酸涩,可入药。
琼玖〔jiǔ〕:琼、玖皆美玉名,泛指美玉。
【翻译】
你将木瓜投予我,我拿琼琚作回报。并非以此为酬偿,只愿你我永交好。你将木桃投予我,我拿琼瑶作回报。并非以此为酬偿,只愿你我永交好。你将木李投予我,我拿琼玖作回报。并非以此为酬偿,只愿你我永交好。
【解读】
《木瓜》是《诗经》中知名度颇高的一首诗,历来为人传诵,然而对其诗旨的解读,古今却有许多分歧。主要的观点有三派:一派以《毛诗序》为代表,认为此诗创作背景是卫国为狄人所灭,齐桓公对徙居漕邑的卫移民以物资及军事上的援助,此诗正是卫国人对齐桓公欲厚报之的思怀赞美之作。另一派以《三家诗》中的《鲁诗》为代表,认为此诗为臣子对君王思报礼而作。还有一派以朱熹《诗集传》为代表,提出了男女相赠答之词之说,这一说法多受现当代学者的支持。
全诗共有三章,每章四句,全用叠章手法。三章除了投报之物变易,其余均只字未变,保持了形式上的高度一致性。诗中写对方三次投予自己水果,而自己却报以美玉,所回报之物与所受赠之物的价值相差极大,体现的是古人相知相交的一种崇高情谊。你送我的东西虽然微渺,但于我而言象征着礼轻情意重,所以我要以珍贵之物作为馈赠,以表达我对你的深情厚谊。在这里,所赠之物是什么不再重要,它只作为情感沟通的一个载体或桥梁存在,而彼此双方心有灵犀、心心相印的那份契合早已超越了一切形式。所以诗人三次强调匪报也,表明礼物的交换不是简单的价值酬偿,而是代表着对双方永以为好的美好祝福和期冀,使投报的内涵得以延展,而全诗的境界也得到升华。
本诗用语清新隽永,韵律圆润优美,读来有如余香盈齿,缕缕不绝。诗作的意涵也逐渐演变为后世礼尚往来的文化精神,被普遍应用于臣子忠心念报君主爱人相守坚贞不渝友人馈赠礼轻情重等方面,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
《诗经》经典诗词选录(集锦4篇)【篇4】
敬之
敬之敬之,天维显思,命不易哉。无曰高高在上,陟降厥士,日监在兹。维予小子,不聪敬止。日就月将,学有缉熙于光明。佛时仔肩,示我显德行。
【注释】
士:庶士。一说通事。
监:监察。
聪:通达。一说听从。
日就月将:就,成就。将,行持。
佛〔b〕时仔肩:通弼,辅助。时,通是。仔肩,责任,任务。
【翻译】
恭敬啊恭敬啊,上天光明显赫,天命常存不变!天帝高高在上,或升或降庶士,日日在此监察。我这年幼小儿,不能通达敬义。日月行持有成,学问大放光明。助我担负责任,示我显耀德行。
【解读】
在《敬之》这首诗中,成王已经从一位幼小孱弱的新王逐步成长为成熟稳重的执政者。《毛诗序》云此诗乃:群臣进戒嗣王也。
全诗共一章十二句,诗中反映了成王对天命的尊崇和奉行,也体现了他善于自省、勤勉求学和修身进德的贤良风范,再加上群臣的归心辅弼,可见成王执政已取得基本的自信和权威。
zb258.com编辑推荐
刘禹锡经典诗词选录汇集5篇
中华文化底蕴深厚,在我国悠久灿烂的人文历史出现过许多优秀的诗人。为了丰富我们的想象力,我们可以欣赏学习古诗词,它承载着我国的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民族之魂。或许"刘禹锡经典诗词选录"是你正在寻找的内容,欢迎阅读以下句子,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刘禹锡经典诗词选录 篇1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文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会有名气。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会有灵气。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苔痕碧绿,长到台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到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之人,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之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阅读珍贵的经文。没有弦管奏乐的声音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这有什么简陋的呢?
注释陋室:简陋的屋子。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骈句,句式较为整齐,朗朗上口。
在:在于,动词。
名:出名,著名,名词用作动词。
灵:名词作动词,显得有灵气。
斯是陋室:这是简陋的屋子。斯:指示代词,此,这。是:表肯定的判断动词。陋室:简陋的屋子,这里指作者自己的屋子。
惟吾德馨:只因为的铭文。惟:只。吾:我,这里是指的铭文。馨: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高尚。《尚书·君陈》:“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上:长到;入:映入。
鸿儒:大儒,这里指博学的人。鸿:同“洪”,大。儒,旧指读书人。
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调素琴:弹奏不加装饰的琴。调:调弄,这里指弹。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金经:现今学术界仍存在争议,有学者认为是指佛经,也有人认为是装饰精美的经典,但就江苏教育出版社的语文书则指的是佛经而安徽考察则是后者。金:珍贵的。金者贵义,是珍贵的意思,儒释道的经典都可以说是金经。
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的总称,“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之:语气助词,不译。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乱耳:扰乱双耳。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乱,扰乱。
案牍:公文,文书。
劳形:使身体劳累。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形:形体、身体。
南阳:地名,今河南省南阳市。诸葛亮在出山之前,曾在南阳卧龙岗中隐居躬耕。
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蜀汉丞相,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出仕前曾隐居南阳卧龙岗中。扬雄:字子云,西汉时文学家,蜀郡成都人。庐:简陋的小屋子。
孔子云:孔子说,云在文言文中一般都指说。
何陋之有:即“有何之陋”,属于宾语前置。之,助词,表示强烈的反问,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谈笑有鸿儒:谈笑间都是学识渊博的人。鸿:大
刘禹锡经典诗词选录 篇2
刘禹锡:《汉寿城春望》
汉寿城边野草春,荒祠古墓对荆榛。
田中牧竖烧刍狗,陌上行人看石麟。
华表半空经霹雳,碑文才见满埃尘。
不知何日东瀛变,此地还成要路津。
全文赏析
诗中,前四句是对城市荒芜的伤感,“华表半空经霹雳”表达悲愤,后一句说到了寿州楚王墓前的石雕情景,从诗里可以想见,楚王坟也是厚葬,墓前有华表、石麟、石碑等,一派庄严肃穆之仪卫。秦始皇自视功绩显赫,必会在自己的陵墓上设有象征仪卫的象生石雕。而自己刚见到碑文,可上面已满是灰尘。表达悲伤激愤。最后两句抒发感慨:不知道什么时候东瀛会变化,这个地方还要变成路。
刘禹锡经典诗词选录 篇3
刘禹锡:《潇湘神·斑竹枝》
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楚客欲听瑶瑟怨,潇湘深夜月明时。
全文赏析
《潇湘神》,一名《潇湘曲》。刘禹锡贬官朗州(今潮南常德)后,依当地的迎神曲之声制词,写了二首,创此词调,此为其中的第二首。潇湘,潇水流至湖南零陵县西与湘水合流,世称“潇湘”。潇湘神,即湘妃。指舜帝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博物志》记载,舜帝南巡,死于苍梧,葬于九嶷,他的爱妃娥皇、女英闻讯后赶至湘水边,哭泣悲甚,其泪挥洒在湘竹上,留下斑斑泪痕,遂成斑竹,她们也就自投于湘水,成为湘水女神,亦称“湘灵”。刘禹锡这首词,便是题咏湘妃故事的。
“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开头两个叠句,一方面是利用两组相同的音调组成滚珠流水般的节奏,以加强哀怨的气氛;一方面是反复强调斑竹枝这一具体事物,以唤起并加深人们对有关传统故事的印象。词人在这重叠深沉的哀叹中,实际上也融进了自己被贬谪的怨愤痛苦之情,从竹上的斑点,写到人物的泪痕,又从人物的泪痕写到两地相思,层层深入,一气流贯。在词人的笔下,斑竹成为多情相思的象征,是一种隽永幽雅的意象,而不再是普通的自然景物。
“楚客欲听瑶瑟怨,潇湘深夜月明时。”楚客,本指屈原。刘禹锡当时正贬官在朗州,与屈原流放湘西相似,所以这里的“楚客”实是作者以屈原自喻,将湘妃、屈原和自己的哀怨,联系在一起。这里的“瑶瑟”,乃瑟的美称,在作者的想象中,湘灵鼓瑟必然极为哀怨,所以说“瑶瑟怨”。当夜深人静、明月高照之时,楚客徘徊于潇湘之滨,在伴和着潺潺湘水的悠扬琴韵中,细细领略其中滋味,此之谓以环境烘托心情。词中创造了一个凄清空漾的境界,更适于传达出词人哀怨深婉的情思,作者和湘灵的怨愤之情融合了,历史传说与现实生活融合了,作者的主观感情与客观景物也融合了,情致悠然不尽,辞止而意无穷。
全词虽为祭祀潇湘神而作,但却借古代神话湘妃的故事,抒发自己政治受挫和无辜被贬谪的怨愤。作者运用比兴的艺术手法,描绘了一个真实与虚幻结合的艺术境界,将远古的传说、战国时代逐臣的哀怨和自己被贬湘地的情思交织起来,融化为一体,赋予这首小词以深邃的政治内涵,显示出真与幻的交织和结合,以环境烘托其哀怨之情,虽似随口吟成,而意境幽远,语言流丽,留给读者无穷回味和遐想的余地。
写作背景
这首词是作者贬官朗州期间(朗州治所在今湖南常德)所作,通过咏湘妃的哀怨而抒发了自己被贬的内心的凄苦。刘禹锡经典诗词选录 篇4
刘禹锡:《句》
湖上收宿雨。
故国思如此,若为天外心。
(《寄白公》。并见张为《主客图》)
东屯沧海阔,南让洞庭宽。(秋水咏。《纪事》)
翠粒照晴露。(见《侯鲭录》)。
银花垂院榜,翠羽撼绦铃。(《雪》。《天中记》)
刘禹锡经典诗词选录 篇5
刘禹锡:《元日感怀》
振蛰春潜至,湘南人未归。
身加一日长,心觉去年非。
燎火委虚烬,儿童炫彩衣。
异乡无旧识,车马到门稀。
全文赏析
刘禹锡在永贞元年(805)被贬为郎州司马,到元和十年(815)离开。此诗即作于郎州任上。
春天悄悄地来了,小小的昆虫也抖擞精神活跃起来。反顾自己,却似屈原当年之被馋放逐,有家难归。随着年岁的增长,更察觉往昔自己的天真幼稚。异乡度岁,旧友星散,梦庭冷落,这已经够凄冷了。作者又以儿童过节时候无忧无虑的欢乐、嬉戏作衬托,更深一步显示自己的抑郁和寂寞。透过诗歌表面郁气的平缓、冷静,我们更能感受到诗人灵魂的颤动、不平。
见于姜云选注的《古人吟佳节:节令诗三百首》中的第6页-第7页。
关于刘禹锡诗词选录分享6篇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在我国悠久的人文历史中曾诞生过很多杰出的诗人。为了让我们解古人诗情画意的生活,我们可以欣赏学习古诗词,它是古代先贤的智慧结晶,是我国文化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诗人有哪些古诗词让您念念不忘呢?小编花时间特意编辑了关于刘禹锡诗词选录,您在阅读本文句子以后相信有所收获吧!
关于刘禹锡诗词选录 篇1
刘禹锡:《聚蚊谣》
沉沉夏夜兰堂开,飞蚊伺暗声如雷。嘈然欻起初骇听,
殷殷若自南山来。喧腾鼓舞喜昏黑,昧者不分听者惑。
露花滴沥月上天,利觜迎人著不得。我躯七尺尔如芒,
我孤尔众能我伤。天生有时不可遏,为尔设幄潜匡床。
清商一来秋日晓,羞尔微形饲丹鸟。
关于刘禹锡诗词选录 篇2
刘禹锡:《马嵬行》
绿野扶风道,黄尘马嵬驿。路边杨贵人,坟高三四尺。
乃问里中儿,皆言幸蜀时。军家诛戚族,天子舍妖姬。
群吏伏门屏,贵人牵帝衣。低回转美目,风日为无晖。
贵人饮金屑,倏忽舜英暮。平生服杏丹,颜色真如故。
属车尘已远,里巷来窥觑。共爱宿妆妍,君王画眉处。
履綦无复有,履组光未灭。不见岩畔人,空见凌波袜。
邮童爱踪迹,私手解鞶结。传看千万眼,缕绝香不歇。
指环照骨明,首饰敌连城。将入咸阳市,犹得贾胡惊。
关于刘禹锡诗词选录 篇3
刘禹锡:《赏牡丹》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全文赏析
诗中一个“赏”字,总揽全局、直贯通篇,意境全出。
诗中“真国色”三字,力重千钧,掷地有声,牡丹与芍药、 荷花相比,雍容华贵、艳压群芳,才产生“动京城”的效应,神韵毕现。
通过写芍药的妖无格和荷花的净少情,和牡丹进行对比,以烘托牡丹之美。
关于刘禹锡诗词选录 篇4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译文朱雀桥边冷落荒凉长满野草野花,乌衣巷口断壁残垣正是夕阳斜挂。
当年王导、谢安檐下的燕子,如今已飞进寻常百姓家中。
注释朱雀桥:在金陵城外,乌衣巷在桥边。在今南京市东南,在文德桥南岸,是三国东吴时的禁军驻地。由于当时禁军身着黑色军服,所以此地俗语称乌衣巷。在东晋时以王导、谢安两大家族,都居住在乌衣巷,人称其子弟为“乌衣郎”。入唐后,乌衣巷沦为废墟。现为民间工艺品的汇集之地。
乌衣燕子,旧时王谢之家庭多燕子。今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横跨秦淮河。
寻常:平常。
王谢:王导、谢安,晋相,世家大族,贤才众多,皆居巷中,冠盖簪缨,为六朝(吴、东晋、宋齐梁陈先后建都于建康即今之南京)巨室。至唐时,则皆衰落不知其处。
旧时:晋代。
关于刘禹锡诗词选录 篇5
刘禹锡:《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全文赏析
《乌衣巷》这是唐朝诗人 刘禹锡感慨藏而不露,寄物咏怀的名篇,是组诗《金陵五题》中的一篇。诗人当时还没到过金陵,始终对这个六朝古都怀着憧憬,正好有友人将自己写的五首咏金陵古迹诗给他看,他便乘兴和了五首。乌衣巷原是六朝贵族居住的地方,最为繁华,如今有名的朱雀桥边竟长满野草,乌衣巷口也不见车马出入,只有夕阳斜照在昔日的深墙上。
这是一首怀古诗。凭吊东晋时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的乌衣巷的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以燕栖旧巢唤起人们想象,含而不露;以“野草花”、“夕阳斜”涂抹背景,美而不俗。语虽极浅,味却无限。
施补华的《岘佣说诗》评这首诗的三、四句时说:“若作燕子他去,便呆。盖燕子仍入此堂,王谢零落,已化作寻常百姓矣。如此则感慨无穷,用笔极曲。本诗感慨藏而不露,寄物咏怀的名篇,是组诗《金陵五题》中的一篇。
首句“朱雀桥边野草花”,朱雀桥横跨南京秦淮河上,是由市中心通往乌衣巷的必经之路。桥同河南岸的乌衣巷,不仅地点相邻,历史上也有瓜葛。东晋时,乌衣巷是高门土族的聚居区,开国元勋王导和指挥淝水之战的谢安都住在这里。旧日桥上装饰着两只铜雀的重楼,就是谢安所建。在字面上,朱雀桥又同乌衣巷偶对天成。用朱雀桥来勾画乌衣巷的环境,既符合地理的真实,又能造成对仗的美感,还可以唤起有关的历史联想,是“一石三鸟”的选择。句中引人注目的是桥边丛生的野草和野花。草长花开,表明时当春季。“草花”前面按上一个“野”字,这就给景色增添了荒僻的气象。再加上这些野草野花是滋蔓在一向行旅繁忙的朱雀桥畔,这就使我们想到其中可能包含深意。
记得作者在“万户千门成野草”(《台城》)的诗句中,就曾用“野草”象征衰败。现在,在这首诗中,这样突出“野草花”,不正是表明,昔日车水马龙的朱雀桥,今天已经荒凉冷落了吗!
第二句“乌衣巷口夕阳斜”,表现出乌衣巷不仅是映衬在败落凄凉的古桥的背景之下,而且还呈现在斜阳的残照之中。句中作“斜照”解的“斜”字,同上句中作“开花”解的“花”字相对应,全用作动词,它们都写出了景物的动态。“夕阳”,这西下的落日,再点上一个“斜”字,便突出了日薄西山的惨淡情景。本来,鼎盛时代的乌衣巷口,应该是衣冠来往、车马喧阗的。而现在,作者却用一抹斜晖,使乌衣巷完全笼罩在寂寥、惨淡的氛围之中。
经过环境的烘托、气氛的渲染之后,按说,似乎该转入正面描写乌衣巷的变化,抒发作者的感慨了。但作者没有采用过于浅露的写法,诸如,“乌衣巷在何人住,回首令人忆谢家”(孙元宴《咏乌衣巷》)、“无处可寻王谢宅,落花啼鸟秣陵春”(无名氏)之类;而是继续借助对景物的描绘,写出了脍炙人口的名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他出人意料地忽然把笔触转向了乌衣巷上空正在就巢的飞燕,让人们沿着燕子飞行的去向去辨认,如今的乌衣巷里已经居住着普通的百姓人家了。
为了使读者明白无误地领会诗人的意图,作者特地指出,而今这些飞入普通老百姓家筑巢的燕子,以往却是栖息在王导、谢安两家权门高大厅堂的檐檩之上的旧燕。“旧时”两个字,赋予燕子以历史见证人的身份。“寻常”两个字,又特别强调了今日的老百姓是多么不同于往昔。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听到作者对这一变化发出的沧海桑田的无限感慨。飞燕形象的设计,好像信手拈来,实际上凝聚着作者的艺术匠心和丰富的想象力。晋傅咸《燕赋序》说:“有言燕今年巢在此,明年故复来者。其将逝,剪爪识之。其后果至焉。”当然生活中,即使是寿命极长的燕子也不可能是四百年前“王谢堂前”的老燕。但是作者抓住了燕子作为候鸟有栖息旧巢的特点,这就足以唤起读者的想象,暗示出乌衣巷昔日的繁荣,起到了突出今昔对比的作用。《乌衣巷》在艺术表现上集中描绘乌衣巷的现况;对它的过去,仅仅巧妙地略加暗示。诗人的感慨更是藏而不露,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因此它虽然景物寻常,语言浅显,却有一种蕴藉含蓄之美,使人读起来余味无穷。
这首诗写诗人对盛衰兴败的深沉感慨。朱雀桥和乌衣巷依然如故,但野草丛生,夕阳已斜。荒凉的景象,已经暗含了诗人对荣枯兴衰的敏感体验。后二句藉燕子的栖巢,表达作者对世事沧桑、盛衰变化的慨叹,用笔尤为曲折。此诗为刘禹锡著名的咏史诗《金陵五题》中的第二首。
关于刘禹锡诗词选录 篇6
刘禹锡:《竞渡曲》
沅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将浮彩舟。灵均何年歌已矣,
哀谣振楫从此起。杨桴击节雷阗阗,乱流齐进声轰然。
蛟龙得雨鬐鬣动,螮蝀饮河形影联。刺史临流褰翠帏,
揭竿命爵分雄雌。先鸣馀勇争鼓舞,未至衔枚颜色沮。
百胜本自有前期,一飞由来无定所。风俗如狂重此时,
纵观云委江之湄。彩旂夹岸照蛟室,罗袜凌波呈水嬉。
曲终人散空愁暮,招屈亭前水东注。
刘禹锡诗词选录汇编5篇
探索由作文5000网为您整理的“刘禹锡诗词选录”文学作品,建议你收藏本页和本站,以便后续阅读。中华文化光辉灿烂,在我国悠久的人文历史中出现过许多优秀的诗人。为了开阔我们的眼界,我们可以欣赏学习古诗词,它是传统文化的载体,是我们文化遗产中非常珍贵的一部分。
刘禹锡诗词选录 篇1
刘禹锡:《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全文赏析
铭是古代一种刻于金石上的押韵文体,多用于歌功颂德与警戒自己。明白了铭的意思,也就明白了题意,作者托物言志,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的不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一中心,实际上也就是借陋室之名行歌颂道德品质之实,表达出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陋室铭》即开篇以山水起兴,水可以不在深,只要有了仙龙就可以出名,那么居处虽然简陋,却因主人的有“德”而“馨”,也就是说陋室因为有道德品质高尚的人存在当然也能出名,声名远播,刻金石以记之。山水的平凡因仙龙而生灵秀,那么陋室当然也可借道德品质高尚之士播洒芬芳。此种借力打力之技,实为绝妙,也可谓作者匠心独具。特别是以仙龙点睛山水,构思奇妙。“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由山水仙龙入题,作者笔锋一转,直接切入了主题,看引论铺下了基础。也点出了陋室不陋的原因,其原因是德馨二字。
在此点看出,作者写此随笔是经过反复思考的,绝对不是一时的灵感冲动。绝句可以是灵光乍现,而连接无暇却是平时的功底积累与反复推敲了。4—7句刁难下祭出此文,并将其刻于石上,具有很强烈的针锋相对的性质。从全文的写作手法来看,通篇以“比”的手法一气呵成,而不是烘托。那么“苔痕”和“谈笑”二句究竟在说什么呢? 青苔在石阶上(照样)绿意盎然,野草在荒地里(依然)郁郁青青。言下之意是什么呢?我刘禹锡在哪里都不改本色,我所交往的都是有修养的饱学之士,没有(你们这些)无学之辈。作者以青苔和野草来比喻自己独立的人格,这是气节的写照,是不屈的宣言。
如果说本文的1~3句是一种铺垫,那么4~7句则进入了真正的对抗。作者以诗一般优美的语言展示了自己的铮铮傲骨,同时,也对势利小人进行了无情的鞭挞。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作者借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作类比,引出自己的陋室,及人为自己的楷模,希望自己也能如同他们一样拥有高尚的德操,反映自己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思想,同时暗示了陋室不陋。实际上刘禹锡这样写还有另一层深意,即诸葛亮是闲居卧龙草庐以待明主出山。而扬雄呢?却是淡薄于功名富贵,潜心修学之士,虽官至上品,然他对于官职的起起落落与金钱的淡泊,却是后世的典范。作者引用此二人之意,他想表达的意思是:处变不惊、处危不屈、坚守节操、荣辱从容的意思。既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又想逢明主一展抱负,若无明主,也甘于平淡的那种志向吧。这结合作者官场的起起落落,是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的。
结句引用“孔子云:何陋之有?”,引古人之言,收束全篇,说明陋室“不陋”。表达了他对当时封建礼教的最高道德品质的追求。用圣人肯定的操守来规范要求自己,也许就是刘禹锡对自己的道德品质的最高要求。这样的结句,不说其中的内容是何种意思,但结合题意,却是妙手天成。因为封建礼教是以儒家的道德标准为最高道德标准的,孔圣人的肯定,也就为他道德品质的论注下了最好的定论,论文当有论据,而引孔圣人言作为论据,无疑在当时是最好的论据,充分而不可辩驳。
写作背景
刘禹锡因在任监察御史期间,曾经参加了王叔文的“永贞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革新失败后,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可和州知县看人下菜碟,见刘禹锡是从上面贬下来的软柿子,就故意刁难。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无怨言,反而很高兴,还随意写下两句话,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吩咐衙里差役把刘禹锡的住处从县城南门迁到县城北门,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新居位于德胜河边,附近垂柳依依,环境也还可心,刘禹锡仍不计较,并见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那位知县见其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位势利眼的狗官,实在欺人太甚,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刘禹锡诗词选录 篇2
潇湘曲(唐)刘禹锡
斑竹枝,斑竹枝,
泪痕点点寄相思。
楚客欲听瑶瑟怨,
箫湘深夜月明时。
注释
1、斑竹:即湘妃竹。相传舜崩苍梧,娥皇、女英二妃追至,哭啼极哀,泪染于竹,斑斑如泪痕,故谓斑竹。
2、瑶瑟:以美玉妆饰成的瑟。古代之管弦乐器。
评析
潇湘曲借咏斑竹以寄怀古之幽思。深夜月明,潇湘泛舟,诗人触景生情,怀古抒怀。全词哀婉幽怨,思绪缠绵,体现了梦得词的风格特色。
刘禹锡诗词选录 篇3
刘禹锡:《偶作二首》
终朝对尊酒,嗜兴非嗜甘。终日偶众人,纵言不纵谈。
世情闲静见,药性病多谙。寄谢嵇中散,予无甚不堪。
万卷堆床书,学者识其真。万里长江水,征夫渡要津。
养生非但药,悟佛不因人。燕石何须辨,逢时即至珍。
刘禹锡诗词选录 篇4
刘禹锡:《初夏曲三首》
铜壶方促夜,斗柄暂南回。稍嫌单衣重,初怜北户开。
西园花已尽,新月为谁来。
时节过繁华,阴阴千万家。巢禽命子戏,园果坠枝斜。
寂寞孤飞蝶,窥丛觅晚花。
绿水风初暖,青林露早晞。麦陇雉朝雊,桑野人暮归。
百舌悲花尽,平芜来去飞。
刘禹锡诗词选录 篇5
刘禹锡:《华山歌》
洪垆作高山,元气鼓其橐。俄然神功就,峻拔在寥廓。
灵迹露指爪,杀气见棱角。凡木不敢生,神仙聿来托。
天资帝王宅,以我为关钥。能令下国人,一见换神骨。
高山固无限,如此方为岳。丈夫无特达,虽贵犹碌碌。
刘禹锡古代诗词选录合集5篇
中国民族文化博大精深,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出现过许多优秀的诗人。为了陶冶我们的情操,我们可以赏析解读古诗词,它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绮丽瑰宝,华夏文明的核心。作文5000网为您选出了最好的刘禹锡古代诗词选录文章让您快速掌握优秀文章,在阅读本文句子以后,相信您会有所收获!
刘禹锡古代诗词选录【篇1】
刘禹锡:《武陵观火诗》
楚乡祝融分,炎火常为虞。是时直突烟,发自晨炊徒。
盲风扇其威,白昼曛阳乌。操绠不暇汲,循墙还避逾。
怒如列缺光,迅与芬轮俱。联延掩四远,赫奕成洪炉。
汹疑云涛翻,飒若鬼神趋。当前迎焮赩,是物同膏腴。
金乌入梵天,赤龙游玄都。腾烟透窗户,飞焰生栾栌。
火山摧半空,星雨洒中衢。瑶坛被髹漆,宝树攒珊瑚。
光县与琴焦,旗亭无酒濡。市人委百货,邑令遗双凫。
馀势下隈隩,长熛烘舳舻。吹焚照水府,炙浪愁天吴。
灾罢云日晚,心惊视听殊。高灰辨廪庾,黑土连闉闍.
众烬合星罗,游氛铄人肤。厚地藏宿热,遥林呈骤枯。
火德资生人,庸可一日无。御之失其道,敲石弥天隅。
晋库走龙剑,吴宫伤燕雏。五行有沴气,先哲垂訏谟。
宋郑同日起,时当贤大夫。无苛自可乐,弭患非所图。
贤守恤人瘼,临烟驻骊驹。吊场色惨忸,颜失词劬愉。
下令蠲里布,指期轻市租。閈垣适未立,苫盖自相娱。
山木行剪伐,江泥宜墐途。邑臣不必曾,何用征越巫。
刘禹锡古代诗词选录【篇2】
尝茶(唐)刘禹锡
生柏芳丛鹰嘴芽,
老郎封寄谪仙家。
今霄更有湘江月,
照出霏霏满碗花。
暮春时节的清晨,那时山上晨气清稀,露香犹在,在山寺后的绿茶丛中采摘形如鹰嘴的嫩芽,让人感受到的是幻术般的露的芬芳和风雅发生。
说明:作者得到老郎寄与的茶叶,于夜间煎饮,因月色明亮,照在茶碗里,茶汤的色泽更好看,诗中有湘江两字,说明此诗作于湖南。
茶在唐代,已是一种相当普及的饮料。不仅普及,而且发展起极有特色的茶文化,并出现历史上第一部茶学专著:陆羽的《茶经》,以高度审美的眼光看待采茶到饮茶的系列活动,并以严谨的科学态度进行整理与总结。
千年之前的茶艺,虽与当今人们饮茶的习惯有诸多不同,却隐含后世茶道的本质道理。真正意义上的茶艺或茶道,正是从唐代发展起来的。
制茶的原料是茶树嫩芽,天生茶芽有苦涩气,制茶时须加以抑制,此外,将鲜嫩的叶片制成可冲泡煎煮的饮品,还需经过萎凋、揉捻、烘焙等程序,目的分别是:萎凋,令鲜叶失去原本挺硬状态,变得柔软;揉捻,是压迫细胞组织,令茶汁流出,冲泡煎煮时能获得更多浸出物;烘焙的目的主要是蒸发水分,干燥之后会抑制茶叶中酶的活性,以防霉变发馊。现代茶叶的制作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产生绿茶、红茶、乌龙茶、花茶、黑茶等等品类。
绿茶,属于不发酵茶,鲜芽采下后要尽快杀青,亦即用高温抑制氧化酶的活性,以保持鲜叶的青绿色泽。现代通行的是炒青法:把鲜茶放在180~200℃的锅里炒3~10分钟,利用高温抑制酶的活性,防止发酵。绿茶对揉捻的要求程度也较严格,需要茶汁流出,但又不能流出太多,以免其中的单宁成分遇到空气发生氧化反应而变红。综合考量,绿茶叶细胞的破碎率在45~55%最宜。揉捻之后再进行烘干,绿茶便告制成。
红茶是发酵茶,萎凋过程以晾晒为主,揉捻的程度也更重于绿茶,更多茶汁流出凝结在叶片表面,所含单宁成分与空气接触发生氧化反应,变成棕红色,之后静置发酵,令氧化更加充分,也使茶叶的苦涩味得到抑制,更加芳香。发酵之后高温干燥即成红茶。
乌龙茶是经过半发酵的茶品,制作过程中兼有红、绿茶的工艺:先将茶叶晾晒萎凋,再进行摇青茶叶放在竹筛内前后左右摇动,使叶片边缘互相摩擦,茶汁流出,单宁氧化,形成绿叶红边镶,之后经过炒青、揉捻、烘焙而成。
花茶要在茶坯基础上再加工,其原料多为绿茶,少数品种为乌龙茶,茶坯经过鲜花窨制,令茶叶充分吸收花的香气,成品便既有茶叶的清香,又有鲜花的芳香。最常见的便是用茉莉花窨制的茉莉花茶。
黑茶,属于紧压茶,前期制作工序与绿茶相差无几,惟干燥程度不同,绿茶经干燥后含水量不足10%,黑茶则高达34%,这样便令茶叶中残留的酶依然保持一定的活性,可在干燥后继续进行自然发酵过程。近年来茶类大热门普洱茶,制作过程中就借鉴了这一技术,因此普洱茶制成之后不仅不是结束,反而是品质继续优化的开端。故有越陈越香之说,未发酵的普洱生茶经过若干年的陈化,可完全发酵,成为熟茶。当然,从科学依据看,普洱茶永不过期之说显然是夸张之词,但普洱茶制成之后,品质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继续优化,却是不争的事实。
再把目光转回唐代,那时的茶类当然没有这么琳琅满目,制作工艺也大有不同,依陆羽《茶经》记载,茶叶的制造,要经过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等工序,饮茶的方式,也独具特点。下面就结合诗人语录,一一浅析之。
采摘新芽,是制茶的第一步,茶树生于南中国,冬季处于不活跃状态,但并不凋零,春季抽出新枝新芽,便是茶人最中意的春茶。
唐人对新茶是十分看重的,春来嫩芽萌生,便抓紧时间采摘制茶。刘禹锡写道:山僧后檐茶数丛,春来映竹抽新茸。宛然为客振衣起,自傍芳丛摘鹰觜;张籍也有云:紫芽连白蕊,初向岭头生。自看家人摘,寻常触露行;卢仝: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仁风暗结珠,先春抽出黄金芽;韩:数绿醅桑落酒,一瓯香沫火前茶;白居易:红纸一封书后信,绿芽十片火前春所谓火前指的是寒食节,寒食节紧连清明节,因此唐人的火前春与今天人们讲究喝明前春的习惯并无二致。事实上,自唐之后,宋、元、明、清等历代的茶道茶艺,都有这一特点,足以说明国人饮茶讲究新鲜精细的习惯肇始于唐,流传千年而不衰。
茶叶采摘之后是加工,唐代流行的方法是蒸青:把新芽铺在蒸笼里蒸制,然后取出冷却,以此达到杀青目的,是为青琼蒸后凝,绿髓炊来光、盈锅玉泉沸,满甑云芽熟。
唐宋制茶,几乎只有蒸青一途,但后世人逐渐发现,这样对茶叶天然的芳香是很大的损害,炒青则可更好地保持香气,因此明代之后,蒸青渐为炒青所代替。
蒸青之后,把叶芽从笼内取出,经过锤捣拍压,把茶叶制成饼状,再烘烤焙干,就是可以煮饮保存的茶饼:左右捣凝膏,朝昏布烟缕。方圆随样拍,次第依层取。
讲究的茶饼要呈现光润的表面,因为这样的茶饼在制作时舂捣拍压比较到位,茶汁渗出多,而不是藏在叶茎组织内;应该呈黄褐色,因为这说明茶饼在当天就制作成功,若拖拖拉拉,制作过程延宕,茶饼表面就会氧化成乌黑的颜色;茶叶蒸得足够软熟,拍压得又紧密,茶饼表面就会平整光洁,反之则松散、凹凸不平。
好交际的爱茶之人还经常以茶饼交换馈赠,共享佳茗友情,也成为常见的诗题。如卢纶三献蓬莱始一尝,日调金鼎阅芳香。贮之玉合才半饼,寄与阿连题数行、卢仝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口云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白居易蜀茶寄到但惊新,渭水煎来始觉珍。满瓯似乳堪持玩,况是春深酒渴人、李群玉满火芳香碾尘,吴瓯湘水绿花新。愧君千里分滋味,寄与春风酒渴人等等。
茶饼既成,饮法却不像现代人这样冲泡,而是先需要煎煮。
煮茶之前,先得把茶饼碾碎,茶饼多为圆形,故有云:山童碾破团团月,碾成的茶末越细越好,诗人咏道: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粉细越笋芽,野煎寒溪滨、碾成黄金粉,轻嫩如松花、瑟瑟香尘瑟瑟泉,惊风骤雨起炉烟
茶碾的材质各有千秋,陆羽在《茶经》里列举的均为木质:碾,以桔木为之,次以梨、桑、桐、柘为之。内圆而外方。内圆,备于运行也;外方,制其倾危也。内容堕而外无余木
而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的文物中,有一批精美的茶具,多为银质鎏金,十分精美,其中那件银茶碾,通高7、长27.7、宽5.6厘米,碾底錾文:咸通十年文思院造银金花茶碾子一枚共重廿九两,说明这件器物造于公元869年,文思院则是唐代专供皇室金银器的官方作坊。
茶末碾成,经茶罗筛细,贮存在茶盒里,煮饮时用茶则量用。法门寺地宫出土了两件银匙,一件是长柄匙,全长35.7厘米,匙面小而圆,应是煎茶时搅拌所用;另一件长19.2厘米,匙面略大,匙柄略弯,就是量茶末的茶则。当然,在陆羽看来,茶具远可以不这么豪华,《茶经》中列出的茶则,是则,以海贝、蜗蛤之属,或以铜、铁,竹匕、策之类。
茶末既已备好,下一步程序是煮水,煮水用的器具是茶釜,或称茶鼎,一般为铸铁制作,腹壁深而直,以免水沸出釜外,在皮日休与陆龟蒙的唱和诗中,也都提到茶鼎,只是诗语均十分写意,重在表达诗人禅心,皮诗作龙舒有良匠,铸此佳样成。立作菌蠢势,煎为潺声。草堂暮云阴,松窗残雪明。此时勺复茗,野语知逾清;陆诗则为新泉气味良,古铁形状丑。那堪风雪夜,更值烟霞友。曾过石下,又住清溪口。且共荐皋卢,何劳倾斗酒。
煮茶的水要沸腾,但又不可沸得过于厉害,陆羽讲道:其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缘边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三沸之后,水老,不可食也。
唐人饮茶,讲究调味,一沸阶段要在水里放点食盐,这是后世茶道中所不常见的。
二沸时,将水舀出一勺,用竹搅动勺里的水,形成漩涡,再把茶则中的茶末倾入勺的中心,那么茶末就会顺势下沉,不一会儿,釜内的水到三沸,就把舀出的那勺水连同茶末倒回,这时水面上会浮起一层洁白浓密的泡沫,唐人称这一过程为育华,是饮茶中十分重要的环节,也是诗人赏不够的风景:
骤雨松声入鼎来,白云满碗花徘徊、薤叶照人呈夏簟,松花满碗试新茶、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满瓯似乳堪持玩,况是春深酒渴人、甘瓜剖绿出寒泉,碧瓯浮花酌春茗、汤添勺水煎鱼眼,末下刀圭搅尘、投铛涌作沫,著碗聚生花、湘瓷泛轻花,涤尽昏渴神、松花飘鼎泛,兰气入瓯轻
刘禹锡古代诗词选录【篇3】
刘禹锡:《墙阴歌》
白日左右浮天潢,朝晡影入东西墙。昔为儿童在阴戏,
当时意小觉日长。东邻侯家吹笙簧,随阴促促移象床。
西邻田舍乏糟糠,就影汲汲舂黄粱。因思九州四海外,
家家只占墙阴内。莫言墙阴数尺间,老却主人如等闲。
君看眼前光阴促,中心莫学太行山。
刘禹锡古代诗词选录【篇4】
刘禹锡:《秋江早发》
轻阴迎晓日,霞霁秋江明。草树含远思,襟杯有馀清。
凝睇万象起,朗吟孤愤平。渚鸿未矫翼,而我已遐征。
因思市朝人,方听晨鸡鸣。昏昏恋衾枕,安见元气英。
纳爽耳目变,玩奇筋骨轻。沧洲有奇趣,浩然吾将行。
刘禹锡古代诗词选录【篇5】
刘禹锡:《洛中早春赠乐天》
漠漠复霭霭,半晴将半阴。春来自何处,无迹日以深。
韶嫩冰后木,轻盈烟际林。藤生欲有托,柳弱不自任。
花意已含蓄,鸟言尚沉吟。期君当此时,与我恣追寻。
翻愁烂熳后,春暮却伤心。
《诗经》古诗文选录(分享4篇)
无论你对“《诗经》古诗文选录(分享4篇)”有什么疑惑本文都可以解答你的问题。中华文化生生不息,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多次出现过诗歌盛行的时期。为了丰富我们的文化知识,我们可以赏析解读古诗词,它承载着我国古代的智慧,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或许在您阅读本文句子以后有一点收获!
《诗经》古诗文选录(分享4篇) 篇1
云汉
倬彼云汉,昭回于天。王曰:於乎!何辜今之人?天降丧乱,饥馑荐臻。靡神不举,靡爱斯牲。圭壁既卒,宁莫我听?
旱既大甚,蕴隆虫虫。不殄禋祀,自郊徂宫。上下奠瘗,靡神不宗。后稷不克,上帝不临。耗斁下土,宁丁我梗。
旱既大甚,则不可推。兢兢业业,如霆如雷。周余黎民,靡有孑遗。昊天上帝,则不我遗。胡不相畏?先祖于摧。
旱既大甚,则不可沮。赫赫炎炎,云我无所。大命近止,靡瞻靡顾。群公先正,则不我助。父母先祖,胡宁忍予?
旱既大甚,涤涤山川。旱魃为虐,如惔如焚。我心惮暑,忧心如熏。群公先正,则不我闻。昊天上帝,宁俾我遯?
旱既大甚,黾勉畏去。胡宁瘨我以旱?憯不知其故。祈年孔夙,方社不莫。昊天上帝,则不我虞。敬恭明神,宜无悔怒。
旱既大甚,散无友纪。鞫哉庶正,疚哉冢宰。趣马师氏,膳夫左右。靡人不周。无不能止,瞻昂昊天,云如何里!
瞻昂昊天,有嘒其星。大夫君子,昭假无赢。大命近止,无弃尔成。何求为我。以戾庶正。瞻昂昊天,曷惠其宁?
【注释】
倬〔zhuō〕:明亮广大。
昭回:指星辰光耀回转。
荐臻:荐,屡次,频繁。臻,到来。
举:祭祀。
蕴隆虫虫:蕴隆,指暑气蕴积而隆盛。虫虫,灼热貌。
禋〔yīn〕祀:一种祭天的仪式。
宫:宗庙,一说祭坛。
奠瘗〔y〕:奠,献祭于天。瘗,埋物祭地。
宗:尊崇。
耗斁〔d〕:损耗败坏。
丁:遭逢。
孑遗:遗留,残存。
遗〔wi〕:给,赐。一说遗留。
摧:摧折,一说到来。
沮:终止。
群公先正:群公,古代各位贤德的上公。先正,先世诸侯士卿等。
涤涤:形容山枯水干、旱气严重貌。
旱魃〔b〕:传说中引起旱灾的怪物。
惔〔tn〕:火烧。
黾〔mǐn〕勉:勉励,尽力。
瘨〔diān〕:病苦,灾害。
憯〔cǎn〕:竟然。
祈年:祈祷丰年。
方社不莫:方,祭祀四方之神。社,祭祀土神。莫,通暮,晚。
虞:审度,体察。一说扶助。
散无友纪:散,散漫,离散。友纪,纲纪,一说友通有。
鞫〔jū〕哉庶正:鞫,穷困。庶正,众官之长。
疚哉冢宰:疚,穷困,疾苦。冢宰,亦称太宰,周代六卿之首。
趣马:掌管君王马匹之官。
周:周济,救济。
瞻卬〔ng〕:同瞻仰。
里:通悝,忧伤。
嘒〔hu〕:星光微小明亮貌。
昭假〔gǔ〕无赢:昭假,向神祷告,以昭示其诚敬之心。假,借为嘏。赢,差错,一说得利。
戾:安定。
【翻译】
明亮广阔那银河,光耀回转在天空。周王发出嗟叹声,如今之人有何罪?天降死丧和霍乱,饥馑灾荒频到来。没有神明未祭祀,进献牺牲无吝惜。圭璋璧玉已用完,神明不肯听我言。旱情已经很严重,暑气蕴盛极灼热。不断举行那禋祀,自从郊野到宗庙。献祭埋物祭天地,没有神明不尊敬。始祖后稷不能助,天上仙帝不降临。侵损败坏世间人,我竟亲身逢此难。旱情已经很严重,想要去除无可能。兢兢业业多戒惧,如同头顶那雷霆。周朝剩余之百姓,没有多少尚残存。渺渺上苍之天帝,却不对我降惠赐。心中怎能不畏惧?先祖之业遭摧折。旱情已经很严重,没有办法可终止。烈日赫赫而炎炎,我无处所可安居。百姓几乎大命绝,仍不前瞻或后顾。前代诸侯与公卿,却不对我行帮助。已逝父母与先祖,怎能忍心看我苦?旱情已经很严重,山峦光秃水枯竭。旱魃凶恶广为虐,如同火烧如焚燃。我心惧怕此暑热,心中忧愁如熏烤。前代诸侯与公卿,却没听到我哀情。渺渺上苍之天帝,难道迫使我出离?旱情已经很严重,勤勉祷求望畏离。为何害我降旱灾?竟然不知其缘故。祈祷丰年时很早,方社祭祀皆不晚。渺渺上苍之天帝,却不体察我苦难。恭敬事奉诸神明,应该没有愤恨心。旱情已经很严重,朝政散漫无纲纪。众官之长多穷困,六卿之首多苦厄。掌管马匹是师氏,司厨之官左右随。没人不愿行周济,没人止息不去做。瞻仰浩渺之上苍,心中多少伤与悲?瞻仰浩渺之上苍,星光微小而闪烁。虔诚祈祷无差错。百姓几乎大命绝,不要抛弃祭祀功。祈求难道是为我?只为安定众官长。瞻仰浩渺之上苍,何时惠赐予安宁?
【解读】
《云汉》这首诗,一般认为是以周宣王的视角,描写了西周时的一场大旱及由此带来的饥馑和种种负面社会效应,抒发了宣王对灾难的忧虑和痛切之心。《毛诗序》则认为此诗是仍叔美宣王也,因其承厉王之烈,内有拨乱之志,遇灾而惧,侧身修行,欲销去之。
全诗共分八章,每章十句。除首末二章外,各章皆以旱既大甚起句,详细描写了旱灾的广泛深重及百姓饥饿致死的残酷现状,还写了周王率众臣多词祈福祭祀的场面,体现了当时天命所主的传统观念。周王多次对上天的叩问和自省,也反映出人类面对严重自然灾害时的脆弱和无力感。
《诗经》古诗文选录(分享4篇) 篇2
绿衣
绿兮衣兮,绿衣黄里。心之忧矣,曷维其已?
绿兮衣兮,绿衣黄裳。心之忧矣,曷维其亡?
绿兮丝兮,女所治兮。我思古人,俾无訧兮。
絺兮绤兮,凄其以风。我思古人,实获我心。
【注释】
衣:上曰衣,下曰裳。
里:外曰衣,内曰里。
曷〔h〕:何。
维:句首语气词,无实义。
已:止。
亡:通忘,一说停止。
女〔rǔ〕:通汝,你。
治:此指制作。
古人:指亡故之人。
俾〔bǐ〕:使。
尤:过失,罪过。
絺〔chī〕:细葛布。
绤〔x〕:粗葛布。
凄:寒冷。
获:得。
【翻译】
绿色的上衣啊,绿上衣是黄色里。心中忧伤不绝,何时才可停止?绿色的上衣啊,绿上衣配黄下衣。心中忧伤不绝,何时才可忘怀?绿色的丝线啊,是你亲手纺成的。我思念那亡故之人,是她使我不犯过失。细葛布及粗葛布啊,风过生起点点凉意。我思念那亡故之人,是她确实深得我心。
【解读】
《绿衣》一诗的主旨,《毛诗序》认为是妾上僭,夫人失位,而作是诗也,朱熹《诗集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挥,认为是庄公惑于嬖妾,夫人庄姜贤而失位,故作此诗。然而从后世学者文中古人一词的考证结果来看,此诗当属一首悼念亡人的作品。而绿兮丝兮,女所治兮一句,则暗示了所悼念的亡人极有可能就是诗人的妻子。
本诗共有四章。前两章运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以绿衣黄里黄裳起兴,暗示了诗人从上到下、由表及里地反复翻看着这件衣服,进而引生了心中绵绵不绝、不可忘怀的忧伤之情。第三章起,由绿衣再进一层观察到缝制衣服的绿丝,不由睹物思人,联想到那已经亡去的古人。这一针一线是她亲手缝制的,如今却物在人亡,不禁更添一分悲凄之感。第四章以粗细葛布起句,打开了诗人的回忆闸门。他想到亡妻平素的贤德使他少犯过失,她的关怀体贴深入其心,如今二人阴阳相隔,留下的只有穿衣而过的簌簌冷风了吧!
这首诗作所抒发的无尽悲忧之情,颇与《长恨歌》天长地久有尽时,此恨绵绵无绝期相近。而此诗也对后世悼亡主题的文学作品产生了较大影响,如西晋潘岳《悼亡诗》、唐代元稹《遣悲怀》等,在其内容主旨和表现手法上都可找到《绿衣》一诗的影子。
《诗经》古诗文选录(分享4篇) 篇3
大田
大田多稼,既种既戒,既备乃事。以我覃耜,俶载南亩。播厥百谷,既庭且硕,曾孙是若。
既方既皁,既坚既好,不稂不莠。去其螟螣,及其蟊贼,无害我田稚。田祖有神,秉畀炎火。
有渰萋萋,兴雨祈祈。雨我公田,遂及我私。彼有不获稚,此有不敛穧,彼有遗秉,此有滞穗,伊寡妇之利。
曾孙来止,以其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来方禋祀,以其骍黑,与其黍稷。以享以祀,以介景福。
【注释】
既种既戒:种,选择种子。戒,告戒〔准备农具〕。
事:指从事耕作。
覃耜〔yǎn s〕:覃,通剡,锋利。耜,翻土农具耒耜的下端,形似铁锹和铧。
俶〔ch〕:开始从事。
厥:代词,其。
庭:笔直。
若:顺从。
既方既皂:方,通房,指谷粒已生嫩壳,但还没有结籽。皂,指谷壳已经结籽,但还未坚实。
稂〔lng〕:稂,危害禾苗的杂草,一说狼尾草。
螟螣〔mng t〕:螟,吃禾心的害虫。螣,吃禾叶的青虫。
蟊〔mo〕贼:蟊,吃禾根的害虫。贼,吃禾节的害虫。
田稚:幼嫩的禾苗。
渰〔yǎn〕:阴云。
祈祈:徐缓貌。
公田:周代井田制,划土地为井形九区,中间一区由八家共同耕种,称为公田,收获谷物归王室所有;周围八区由八家各自耕种,称为私田,收获谷物归自己所有。
穧〔j〕:已割未捆的作物。
秉:禾把,禾束
滞:遗落,遗漏。
禋〔yīn〕祀:古代祭天的一种礼仪,先烧柴升烟,再加牺牲或玉帛于柴上焚烧。亦泛指祭祀。
骍〔xīng〕黑:红色牛和黑色猪羊。
【翻译】
宽广大田庄稼多,选好种子备农具,诸事完备就耕种。用我锋利之耒耜,开始干活在农田,播种百种农谷物。禾苗笔直又高大,后代子孙顺民情。已生嫩壳已结籽,结籽坚实又善好,没有稂莠诸杂草。除去螟虫和螣虫,还有蟊虫和贼虫,不要危害我幼苗。田祖神农有神灵,拿那大火给农人。天空阴云密布起,缓缓降下雨水来。雨水落在我公田,也能落到我私田。那里嫩苗未收获,这里割谷未捆扎。那里遗落有禾把,这里漏下些谷穗,此是寡妇所得利。后代子孙来到这,带着妻子和儿女,将饭送到那田中,农官到来享酒食。曾孙到来正祭天,用红牛和黑猪羊,还有黍稷诸谷物。荐享神灵又祭祀,助人得到大福报。
【解读】
《大田》一诗的主题与上篇《甫田》类似,皆是写农人耕作收获谷物、周王视察祭祀祈福之事,可以说是《甫田》的姊妹篇。《毛诗序》云此诗刺幽王也,言矜寡不能自存焉。而朱熹《诗集传》则提出:此诗为农夫之辞,以颂美其上。
全诗共分四章,前二章各八句,后二章各九句。前三章描绘了从农事准备到收获作物的全过程,包括选种、整治农具、播种、育苗、除虫、雨泽等等,还提及收获谷物时不获不敛遗滞的情况。而将遗落谷物送给寡妇之举,也反映了上古农人的淳朴和仁厚之德。末章曾孙四句与上篇《甫田》中四句完全相同,描写了周王携眷视察及祭天祈福之事,反映了周代农业和祭祀的密切联系。
《诗经》古诗文选录(分享4篇) 篇4
桓
绥万邦,屡丰年。天命匪解,桓桓武王。保有厥士,于以四方,克定厥家。于昭于天,皇以间之。
【注释】
娄:同屡,多次。
解:通懈,懈怠。
桓桓:威武貌。
于以:平定、拥有之意。
家:家业。
间:取代。一说通瞷,监察。
【翻译】
安定万国,屡获丰年,遵从天命不懈怠。威武骁勇那武王,拥有士子为辅弼,平治四方有天下,能够安定周王室。德行光耀于上天,英明伟大代殷商。
【解读】
《桓》一诗展现了武王讨伐殷商、平定天下的赫赫武功,是一首军事祭祀仪式上演奏的乐歌。《毛诗序》认为此诗乃讲武类祃也,类和祃都是军队出征所行祭祀之礼。
全诗共一章九句,诗中表现了在武王威德之下万国太平、丰年迭出的喜庆景象,也呈现出武王统领臣属、安定家邦的执政才能,对他以周代商之行尤予以了肯定和褒扬。
范仲淹经典诗词(汇编4篇)
中华文化生生不息,它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一种体现民族文化精神的艺术形式,让您无法忘怀的诗人古诗词有哪些呢?这篇“范仲淹经典诗词(汇编4篇)”是栏目小编用心打造的希望能让您有所收获,希望大家喜欢本文句子!
范仲淹经典诗词(汇编4篇) 篇1
范仲淹:依韵酬叶道卿中秋对月二首
一
天遣今宵无寸云,故开秋碧挂冰轮。
诗人不悔衣沾露,为惜清光岂易亲。
二
孤光千里与君逢,最爱无云四望通。
处处楼台竞歌宴,的能爱月几人同。
范仲淹经典诗词(汇编4篇) 篇2
范仲淹:访陕郊魏疏处士
贤哉先处士,天书召不起。
云夫嗣孤风,复为隐君子。
有石砺其齿,有泉洗其耳。
下瞰红尘路,荣利无穷已。
孜孜朝市人,同在风波里。
大为高士笑,誓不拾青紫。
我亦宠辱流,所幸无愠喜。
进者道之行,退者道之止。
矧今领方面,岂称长城倚。
来访卧云人,而请益诸己。
得无长者言,佩之玉非美。
范仲淹经典诗词(汇编4篇) 篇3
范仲淹:依韵酬府判庞醇之见寄
二十年前已定交,而今鹏鷃各逍遥。
但能贾傅亲前席,何必萧生意本朝。
直节羡君如指佞,孤根怜我异凌霄。
莫将富贵移平昔,彼此清心发半凋。
吴门歉岁减繁华,萧索专城未足夸。
柳色向秋迎使馆,水声终夜救田车。
丘山在负思朝寄,毫发经心愧道家。
不似桐庐人事少,子陵台畔乐无涯。
范仲淹经典诗词(汇编4篇) 篇4
范仲淹:赠攀秀才
五代支雷屯,九野皆龙战。
开国如棋枰,皇极何由建。
太祖乘天飞,大发光华旦。
攀公江表来,经纶还如电。
微子入姬周,仓皇救涂炭。
四海乃大同,万里闻薰风。
礼乐与征伐,出自明光宫。
大动未大赏,积庆宜我穷。
李广不封侯,继世多英雄。
公有承家子,所至神明理。
复有起家孙,一见知千里。
和气十洲春,清流九江九。
非有神笔梦,粲粲文何绮。
天子青春朝,列鼎招英髦。
明年桃李开,禹浪如霞高。
之子可变化,咫尺登金鳌。
始知祖德长,光辉传佩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