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骄谄,是一个人。遇胜我者则谄,遇不知我者则骄。
2、作人,以品为主。
3、做官时,要往前一天想一想,我原不是官。又要往后一日想一想,我不能常此为官。要禁分外之欲,勤位内之政。
4、居心平,然后可历世路之险。
5、一个忠实的朋友抵得上一万个亲戚。
6、好说己长便是短,自知己短便是长。
7、生至愚是恶闻已过,人生至恶是善谈人过。
8、读书之处,不可久坐闲谈。
9、小心谨慎能避免灾祸,勤劳能由穷变富。
10、行事不可任心,说话不可任口。
11、处事以智,不如守正。
12、始交不慎,后必成仇。
13、勿以小恶弃人大美,勿以小怨忘人大恩。
14、君子不矜己善,而乐扬人善。
15、惟正己可以化人,惟尽己可以服人。
16、进锐退速,只是心志不凝定。
17、人品、学问,俱成于志气,无志气人,一事做不得。
18、处事以智,不如守正。
19、纵欲之乐,忧患随焉。
20、利之一字,是学问人品一片试金石。
21、一枝动则万叶不宁,一心散则万虑皆妄。
22、为人揣摩世好,是无人品。
23、要想干一番事业就必须任劳任怨;要救人于危难之中,就不要瞻前顾后,怕这怕那。
24、心察损神,语多伤气。
25、喜欢奉承是人的一大弊病。
26、越自尊大,越见器小。
27、好谀是人生大病。
28、因循二字,误尽一生;鼓舞精神,方破此弊。
29、无志气人,一事做不得。
30、能读不能行,所谓两足书橱。
31、自爱者必慎。
32、家怕先富后贫,政怕先宽后紧。
33、朴能镇浮,静能御躁。
34、任大事,不觉难;作小事,不敢忽。
35、非直谅多闻之人,不能得直谅多闻之友。
36、只一自反,天下没有不可了之事。
37、居心要宽,持身要严。
38、勿以小恶弃人大美,勿以小怨忘人大恩。
39、轻忽细事,必有重忧。
40、有愧而生,不如无愧而死。
41、人该顺时,不可趋时。
42、居心要宽持身要严。
43、朴能镇浮,静能御躁。
44、树枝一动,上面的所有叶子就会跟着乱动。心志一散漫,所有的思虑就都会变成妄想。
45、慎能远祸,勤能济贫。
46、读书进步快,退步也快,这是由于意志不够坚定。
47、君子论是非,小人计利害。
精选阅读
顾炎武名言名句【精】
1、老柏摇新翠,幽花茁晚春。
2、生无一锥土,常有四海心。
3、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
4、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而后为之。当明末年,奋欲有所自树,而迄不得试,穷约以老。然忧天悯人之志,未尝少衰。事关民生国命者,必穷源溯本,讨论其所以。
5、目击世趋,方知治乱之关必在人心风俗,而所以转移人心整顿风俗,则教化纪钢为不可缺矣。
6、人臣之欺君误国,必自其贪于货赂也。
7、官多则乱,将多则乱。
8、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
9、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
10、丈夫志四方,有事先悬弧,焉能钧三江,终年守菰蒲。
11、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12、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此吾辈之任也。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
13、丈夫志四方,有事先悬弧,焉能钧三江,终年守菰蒲。
14、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着花。
15、十年天地干戈老,四海苍生痛哭深。
16、人寰尚有遗民在,大节难随九鼎沦。
17、天下无不可变之风俗。
18、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19、生无一锥土,常有四海心。
20、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若此者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多一篇,多一篇之益矣。若夫怪力乱神之事,无稽之言,剿袭之说,谀佞之文,若此者,有损于己,无益于人,多一篇,多一篇之损矣。
21、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
22、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
23、犯天下之不韪。
24、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呜呼!君不见,西山衔木众鸟多,鹊来燕去自成窠。
25、人之为学,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
26、辞主乎达,不论其繁与简也。
27、人生富贵驹过隙,惟有荣名寿金石。
28、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
29、礼义廉耻,是谓四维。
30、人之为学,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
31、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
张自忠名言名句【精】
1、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枯、石烂,决无半点改变。
2、对抗战敷衍等于自杀,为国牺牲是无上光荣。
3、战而死,虽死犹生;不战而生,虽生亦死。
4、中国之所以闹到这个地步,可以说是军人的罪恶。十几年来,要是军人认清国家危机,团结御侮,敌寇绝不敢来侵犯。我们军人今天要想洗刷他的罪恶,完成对于国家的任务,也只有一条路去死,早点死,早点光荣的死!
5、我死则国生,我生则国死。
6、谁许中原与乱兵?未死总负报国名。会有青山收骸骨,定教鸟兽祭丹心。
7、我力战而死,自问对国家、对民族、对长官可告无愧,良心平安!
8、吾一日不死,必尽我一日杀敌之责;敌一日不去,吾必以忠贞至死而已。
9、国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为其死,毫无其他办法。更相信,只要我等能本此决心,我们国家及我五千年历史之民族,决不至亡于区区三岛倭奴之手。
吴晗名言名句【精】
1、在学习上做一眼勤、手勤、脑勤,就可以成为有学问的人。
2、我们的历史是一份无比珍贵的遗产,是值得我们自豪的。
3、要想学问大,就要多读、多抄、多写。要记住,一个人想要在学业上有建树,一定得坚持这样做卡片、摘记。
4、一个人要想在事业上有所建树,一定得坚持这样做卡片摘记,一发现有价值的资料,就要如获至宝,准确地摘记下来。天才是就是勤奋,知识在于积累。这样,卡片摘记积累的多了,功到自然成,你就可以在大量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归纳分类,分析研究,综合利用,创造出自己的作品来。
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意思是说,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这就是所谓大丈夫。大丈夫的这种种行为,表现出了英雄气概,我们今天就叫做有骨气。
6、读书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造。
7、要读好书,必须先打好基础,读好了基础,才能在这基础上作个别问题的研究,基础要求广,钻研则要求深,广和深也是统一的,只有广了才能深,也只有深了才要求广。
8、人之所以能够站立,主要是因为人有骨头,骨头是人体内最坚硬的部分,骨头就是宁折不弯,因此,我们把刚强不屈的气概叫骨气。
9、知识宝库的大门,对于每个有志于研究的人,都是敞开着的。
张载名言名句【精】
1、不知疑者只定不便实作,则实作则须有疑,必有不行达理疑也,在可疑而不可疑不曾学,学则须疑,守旧无功。
2、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3、礼反其所自生,乐乐其所自成。
4、天地之气,虽聚散、攻取百涂,然其为理也顺而不妄。
5、立本既正,然后修持。修持之道,既须虚心,又须得礼,内外发明,此合内外之道也。
6、以爱己之心爱人则尽仁。
7、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8、形而后有气质之性,善反之同天地之性存焉。人之刚柔缓急,有才与不才,气之偏也。
9、天无心,心都在人之心。一人私见固不足尽,至于众人之心同一则却是义理,总之则却是天。
10、教者如洪钟,洪钟未尝有声,由叩乃有声。
11、贫富不均,教养无法,虽欲言治,皆苟而己。
12、圣人文章无定体,诗、书、易、礼、春秋,只随义理如此而言。
13、见闻之知,乃物交而知。
14、古之能知诗者,惟孟子为以意逆志也。
15、诚明所知,乃德良知,非闻见小知而已。
16、学之行之而复疑之,此习矣而不察者也。故学礼所以求不疑,仁守之者在学礼也。
17、礼不必皆出于人,至如无人,天地之礼自然而有,何假于人?
18、贫富不均,教养无法,虽欲言治,皆苟而己。
19、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
20、清则无碍,无碍故神;反清为浊,浊则碍,碍则形。
21、人多是耻于问人。假使今日问于人,明日胜于人,有何不可?
22、天资美不足为功;唯矫恶为善,矫惰为勤,方是内功。
23、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24、古之小儿,便能敬事长者,与之提携,则两手奉长者之手,问之,掩口而对。
25、礼所以持性,盖本出于性,持性,反本也。
26、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
27、论学则必期于圣人,语治则必期于三代,至于进为之方,设施之术,具有节级,凿凿可行,非徒托诸空言者。
28、此天地之仁也。仁人则须索做,始则须勉勉,终则复自然。
29、学者既知此心,且择所安而行之己不愧。
30、使蒙者不失其正,教人者之功也。
31、心既虚则公平,公平则是非较易见,当为不当为之事自知。
32、欲事立须是心立,心不钦则怠惰,事无由立,况圣人诚立,故事无不立也。
33、不尽材,不顾安,不由诚,皆是施之妄也。教人至难,必尽人之材,乃不误人。观可及处,然后告之。
34、常人教小童亦可取益。绊已不出入,一益也。授人数次,己亦了此文义,二益也。对之必正衣冠、尊瞻视,三益也。尝以因己以坏人之材为之忧,则不敢堕,四益也。
35、人人有利欲之心,与学者正相背驰,故学者要寡欲。
36、心苟不忘,则虽接人事即是实行,莫非道也,心若忘之,则终身由之,只是俗事。
37、教之而不受,虽强告之无益。譬之以水投石,必不纳也,今夫石田虽水润沃,其干可立待者,以其不纳故也。
38、今人为学,如登山麓,方其迤俪之时,莫不阔步大走,及到峭岭之处便止,须是要刚决果敢以进。
39、学者行礼时,人不过以为迂。彼以为迂,在我乃是径捷,此则从吾所好。
40、天资美不足为功,惟矫恶为善,矫惰为勤,方是为功。
41、诚意而不以礼则无征,盖诚非礼无以见也。
42、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譬之行道者,将之南山,须问道路之出。自若安坐,则何尝有疑?
43、于无疑处有疑,方是进矣。
44、拂去旧日所为,使动作皆礼,则气质全好。
45、道要平旷中求其是,虚中求出实,而又博之以文,则弥坚转诚。
46、大中,天地之道也;得大中,阴阳鬼神莫不尽之矣。
47、百货亦有全不售时,官则出钱以留之,亦有不可买时,官则出而卖之,官亦不失取利,民亦不失通其所滞而应其所急。
48、义理有疑则濯去旧见,以求新意,心中苟有所闻,即命名札记,不思则还塞之矣?更须和朋友之助。
49、天地之道要一言而道尽亦可,有终日善言而只在一物者,当识其要,总其大体,一言而乃尽尔。
50、君子不必避他人之言,以为太柔太弱。
51、人谓已有知,由耳目受也。
52、知之而不信而行之,愈于不知矣,学者须得中道乃可守。
53、圣人未尝有知,由问乃有知。
54、人之好强者,以其所知可也。所知多则不自强满。学然后知不足;有若无,实若虚,此颜于之所以进也。
55、此非可以聪明思虑,力所能致也。然而得博学于文,以求义理。
56、有急求义理复不得,于闲暇有时得。益意乐则易见,急而不乐则失之矣。
57、学者欲其进,须钦其事,钦其事则有立!有立则有成;未有不钦而能立;不立则安可望有成!
58、蒙以养正,使蒙者不失其正,教人者之功也。
59、有志于学者,更不论气之美恶,只看志如何!匹夫不可夺志也,惟患者不能坚勇。
60、盖稍不敬事,便不忠信,故教小儿,且先安详恭敬。
61、形而后而有气质之性,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
62、蒙以养正,使蒙者不失其正,教人者之功也。
63、古之小儿,便能敬事长者,与之提携,则两手奉长者之手,问之,掩口而对。盖稍不敬事,便不忠信,故教小儿,且先安详恭敬。
64、人多言安于贫贱,其实只是计穷力屈,才短不能营画耳,若稍动得,恐未肯安之。
65、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无成。
66、教之而不受,虽强告之无益。譬之以水投石,必不纳也,今夫石田虽水润沃,其干可立待者,以其不纳故也。
67、若心但能弘大,不谨敬则不立;若但能谨敬而心不弘大,则入于隘,须宽而敬。
68、学者所志至大,犹恐所得浅,况可便志其小,苟志其小,志在行一节而已,若欲行信亦未必能信。
69、穷理亦当有渐。见物多、穷理多,如此可尽物之性。
70、德性所知,不萌于见闻。
71、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72、古乐不可见,盖为今人求古乐太深,始以古乐为不可知。
73、如只据己之闻见,所接几何?安能尽天下之心?所以欲其尽也。
74、以爱己之心爱人,则尽仁。
75、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
76、以有限之心,止可求有限之事;欲以致博大之事,则当以博大求之,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