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世而制。
2、故利用不竭而民不知,地尽西河而民不苦。
3、非力车农无以富邦也。
4、人主为之夙夜不宁,群臣尽力毕议,册滋国用。
5、树木数徙则萎,虫兽徙居则坏。
6、善凿者建周而不拔,善基者致高而不蹶。
7、夫上古至治,民朴而贵本、安愉而寡求。
8、弦高诞于秦而信于郑,晁生忠于汉而雠于诸侯。人臣各死其主,为其国用,此解杨之所以厚于晋而薄于荆也。
9、礼义者,国之基也,而权利者,政之残也。
10、香饵非不美也,鱼龙闻而深藏,鸾凤见而高逝者,知其害身也。
11、满而不溢,泰而不骄。
12、闻正道不行,释事而退,未闻枉道以求容也。
13、商鞅之开塞,非不行也;蒙恬却胡千里,非无功也;威震天下,非不强也;诸侯随风西面,非不从也;然而皆秦之所以亡也。
14、是以王者不畜聚,下藏于民,远浮利,务民之义;义礼立,则民化上。
15、故任能者责成而不劳,任己者事废而无功。
16、信往而乖于今,道古而不合于世务。
17、是以古者尚力务本而种树繁,躬耕趣时而衣食足,虽累凶年而人不病也。
18、满而不溢,泰而不骄。
19、故夫贵于朝,妻贵于室,富曰苟美,古之道也。
20、工不出则农用乏。
21、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天下烦乱,贤圣之忧也。
22、非人主用心,好事之臣为县官计过也。
23、比干剖心,子胥鸱夷,非轻犯君以危身,强谏以干名也。
24、若夫外饰其貌而内无其实,口诵其文而行不犹其道,是盗,固与盗而不容于君子之域。
25、农人不习,物类比之,信故疑新,不知奸贞。
26、窃闻治人之道,防淫佚之原,广道德之端,抑末利而开仁义,毋示以利,然后教化可兴,而风俗可移也。
27、昔商君相秦也,内立法度,严刑罚,饬政教,奸伪无所容。
28、赋敛既烦数矣,又外禁山泽之原,内设百倍之利,民无所开说容言。
29、当今世,非患禽兽不损,材木不胜,患僭侈之无穷也;非患无旃罽橘柚,患无狭庐糠糟也。
30、国有沃野之饶而民不足于食者,器械不备也。有山海之货而民不足于财者,商工不备也。
31、君子能行是不能御非,虽在刑戮之中,非其罪也。是以比干死而殷人怨,子胥死而吴人恨。
32、临财苟得,见利反义,不义而富,无名而贵,仁者不为也。
33、故衣食者民之本,稼穑者民之务也。二者修,则国富而民安也。
34、事业不二,利禄不兼,然诸业不相远,而贫富不相悬也。
35、顺天之理,因地之利,即不劳而功成。
36、故利于彼者必耗于此,犹阴阳之不并曜,昼夜之有长短也。商鞅峭法长利,秦人不聊生,相与哭孝公。
37、今公卿辨议,未有所定,此所谓守小节而遗大体,抱小利而忘大利者也。
38、古之仕者不穑,田者不渔,抱关击柝,皆有常秩,不得兼利尽物。如此,则愚智同功,不相倾也。
39、卒车裂族夷,为天下笑。斯人自杀,非人杀之也。
40、世不患无法,而患无必行之法。
41、圣主思中国之未宁,北边之未安,使故廷尉评等问人间所疾苦。
42、放情者危,节欲者安。
43、王者塞天财,禁关市,执准守时,以轻重御民。
44、国有沃野之饶而民不足于食者,器械不备也。有山海之货而民不足于财者,商工不备也。
45、农,天下之大业也。
46、输子之制材木也,正其规矩而凿枘调。
47、民人藏于家,诸侯藏于国,天子藏于海内。
48、欲影正者端其表,欲下廉者先之身。
49、己为之而彼取之,僭侈相效,上升而不息,此百姓所以滋伪而罕归本也。
50、多见者博,多闻者智,拒谏者塞,专己者孤。
51、宇栋之内,燕雀不知天地之高;坎井之蛙,不知江海之大;穷夫否妇,不知国家之虑;负荷之商,不知猗顿之富。
52、苟先利而后义,取夺不厌。
53、且数战则民劳,久师则兵弊,此百姓所疾苦,而拘儒之所忧也。
54、任能者责成而不劳,任己者事废而无功。
55、洪水滔天,而有禹之绩,河水泛滥,而有宣房之功。商纣暴虐,而有孟津之谋,天下烦扰,而有乘羡之富。
56、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
57、闻文、武受命,伐不义以安诸侯大夫,未闻弊诸夏以役夷、狄也。
58、炎夏溽暑不作劳,隆冬腊月要挨饿。
59、礼义由孔氏,且贬道以求容,恶在其释事而退也?
60、砥所以致于刃,学所以尽其才也。
61、但居者不知负载之劳,从旁议者与当局者异忧。
62、无鞭策,虽造父不能调驷马。无势位,虽舜、禹不能治万民。
63、孝在于质实,不在于饰貌。
64、山海者,财用之宝路也。铁器者,农夫之死士也。
65、故圣人因天时,智者因地财,上士取诸人,中士劳其形。
66、有司之虑远,而权家之利近;令意所禁微,而僭奢之道著。
67、国家有难而不忧,非忠臣也。夫守节死难者,人臣之职也;衣食饥寒者,慈父之道也。
68、天下不平,庶国不宁,明王之忧也。
69、夫铸伪金钱以有法,而钱之善恶无增损于故。
70、故王者之于天下,犹一室之中也,有一人不得其所,则谓之不乐。
71、亲戚相推,朋党相举,父尊于位,子溢于内,夫贵于朝,妻谒行于外。
72、拒谏者塞,专己者孤。
73、故善为国者,天下之下我高,天下之轻我重。
74、三王之时,迭盛迭衰。衰则扶之,倾则定之。
75、不易穷变节,不易贱易志。
76、寝而忘寐,饥而忘食,计数不离于前,万事简阅于心。
精选阅读
竺可桢名言名句
1、一个学校实施教育的要素,最重要的不外乎教授的人选,图书仪器等设备和校舍建筑。这三者之中,教授人才的充实,最为重要。
2、大学的最大目标是在蕲求真理,要蕲求真理,必得锻炼思想,使人人能辨别真伪是非。
3、研究科学之目的,固在探求真理,并非专重应用。但应用科学方法,利用厚生,至国家之富强之境,固亦不可忽视。
4、排万难冒百死以求真知。
5、科学的方法,公正的态度,果断的决心,都应该在求学时代养成和学习的。
6、教育的发达,学风的优良,在人不在屋,所谓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7、要做将来的领袖,不仅求得一点专门的知识就足够,必须具有清醒而富有理智的头脑,明辨是非而不徇利害的气概,沉思远虑,不肯盲从的习惯,而同时还要有健全的体格,肯吃苦耐劳,牺牲自己努力为公的精神。这几点是做领袖所不可缺乏的条件。
8、大自然即是一册完好教本,一粒花种种入于地,由发芽而至成长、开花、结子,若日日注意考察其生长状况,则所得何尝不胜读一册自然教本也。
9、大学之使命有三:其一,希望造就完人。完人必具智仁勇三达德,而涵濡于六艺之中。仁者爱人,故其上者必其有所成仁,而忠恕次之。其二,学有专长,而于大学中植其基。大学学生对各项基本知识,固应多所明了。其三,养成自己能思想之人,而勿蕲教师逐字释义。
10、近代科学的目标是什么?就是探求真理。科学方法可以随时随地而改换,这科学目标,探求真理也就是科学的精神,是永远不改变的。
11、科学永远对抗着迷信以及一切蒙昧无知的思想。
12、科学家的态度,应该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丝毫不能苟且。
13、若侧重应用的科学,而置纯粹科学、人文科学于不顾,这是谋食而不谋道的办法。
14、科学精神就是只问是非,不计利害。这就是说,只求真理,不管个人的利害,有了这种科学的精神,然后才能够有科学的存在。
15、我们人生的目的是在能服务,而不在享受。
16、现在的世界是竞争的世界,如果一个民族还是一味以享受为目的,不肯以服务为目的,必归失败。
17、凡是真知灼见的人,无论社会如何腐化,政治如何不良,他必能独行其是。
18、科学永远对抗着迷信以及一切蒙昧无知的思想。
19、教育的目的,不但是在改进个人,还要能影响于社会。
20、大学教育之目的,在于养成一国之领导人材,一方提倡人格教育,一方研讨专门智识,而尤重于锻炼人之思想,使之正大精确,独立不阿,遇事不为习俗所囿,不崇拜偶像,不盲从潮流,惟其能运用一已之思想,此所以曾受真正大学教育者之富于常识也。
21、思想同与肌肉,多予训练,并能发达。
22、科学可以左右一个社会的环境,同时一个社会的环境也可以影响科学的存亡盛衰。
23、教授是大学的灵魂,一个大学学风的优劣,全视教授人选为转移。
24、科学的目标是在求真理。真理所在,虽蹈危履险以赴之,亦所不释。
嬴政名言名句
1、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2、功臣不能全身而退,嬴政何颜立于天下!
3、方圆百里之内,无论妇幼老少,猪犬牛羊,杀而焚之,化作焦土,万年寸草不生。
4、闻太古有号毋谥,中古有号,死而以行为谧。如此,则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朕弗取焉。自今已来,除谥法。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5、庸夫之怒,以头抢地尔。
6、朕统六国,天下归一,筑长城以镇九州龙脉,卫我大秦、护我社稷。朕以始皇之名在此立誓!朕在,当守土开疆,扫平四夷,定我大秦万世之基!朕亡,亦将身化龙魂,佑我华夏永世不衰!此誓,日月为证,天地共鉴,仙魔鬼神共听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