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 其二 [魏晋] 陶渊明

发表时间:2022-03-14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墟曲中一作:墟曲人)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其二(1)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2)。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3)。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4)。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5)。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6)。

常恐霜需至,零落同草莽(7)。

〔注释〕

(1)这首诗写诗人归隐田园后的生活情趣。诗中表现出对纯朴的田园劳动生活的热爱,同时也反映出对世俗仕宦生活的鄙弃。

(2)野外:郊野,指乡居。罕:少。人事:指世俗交往。穷巷:“僻巷。寡:少。轮秧(yang央):代指车马。轮指车轮,鞅是套在马颈上的皮套子。这两句的意思是说,住在郊野,很少与世俗交游往来;偏僻的巷子里,很少有车马来往。

(3)掩:关闭。荆扉:柴门。绝尘想:断绝世俗的念头。

(4)时复:常常。墟曲:偏僻的村落。犹“墟里”。曲:隐僻的角落。披:拨开。共来往:指和村里人相互来往。

(5)杂言:世俗尘杂的言谈。但道:只说。

(6)日:一天天地。我土:指自己开垦的土地。

(7)霰(xian线):小雪珠。草莽:草丛。

〔译文〕

乡居少与世俗交游,

僻巷少有车马来往。

白天依旧柴门紧闭,

心地纯净断绝俗想。

经常涉足偏僻村落,

拨开草丛相互来往。

相见不谈世俗之事,

只说田园桑麻生长。

我田桑麻日渐长高,

我垦土地日渐增广。

经常担心霜雪突降,

庄稼凋零如同草莽。

-----------孟二冬《陶渊明集译注》-----------

zb258.com小编推荐

归园田居 其一 [魏晋]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误落一作:误入)(颠通巅)⊙注释⑴适俗韵,适合世俗的性情。⑵尘网,尘世的罗网,指仕途。意谓仕途有如罗网,使人不得自由。⑶三十年,有人认为当作“十三年”,因从陶氏初仕江州祭酒至辞彭泽令归田,前后恰为十三年。⑷羁,jī。羁鸟,谓被束缚于笼中之鸟。池鱼,谓被养于池中之鱼。此二句以羁鸟池鱼比自己过去仕途生活的不自由,以“旧林”“故渊”比田园。⑸守拙,自己没有智能继续做官,故说“守拙”。拙,指不善为官,也就是不会取巧逢迎之意。⑹罗,排列。⑺暧暧,昏昧。⑻依依,轻柔。一说,隐约可见。⑼虚室,静室。⊙简析陶渊明,诗作多描写农村日常生活,表现农村的美好风光,诗人的闲适生活和心情,和他不愿与黑暗现实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诗风质朴自然而形象鲜明,对后代诗人的创作曾起过很大影响。此诗为组诗《归园田居》第一首,写辞职归田的愉快心情和乡居自然舒适的乐趣。其中“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乃寓情志于景致名句。开篇二句即表明自己异于世俗的禀性:爱丘山。一“误”字一“尘网”的比喻,写出诗人对仁途官场的厌倦,所谓“心为形役”是也。由开荒守拙二句始下十二句,以乡村特有的景观作为寄寓本性之意象,固然是生活其中,但更多的是诗人关照的对象,更多的是以审美眼光看待。久在句照应三四句,末句照应一二句。全诗结构不着痕迹而浑然一体。-----------------------------------------------〔说明〕这组诗大约是陶渊明由彭泽令任上弃官归隐后的第二年,即晋安帝义熙二年(406)所作,当时诗人四十二岁。只做了八十多天彭泽县令的陶渊明,已实在无法忍受官场的污浊与世俗的束缚,他坚决地辞官归隐,躬耕田园,且从此终身不再出仕。脱离仕途的那种轻松之感,返回自然的那种欣悦之情,还有清静的田园、淳朴的交往、躬耕的体验,使得这组诗成为杰出的田园诗章,也集中体现了陶渊明真朴、静淡、旷达的风格。其一(1)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2)。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3)。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4)。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5)。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6)。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7)。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8)。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9)。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10)。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11)。〔注释〕(1)这首诗写辞职归田的愉快心情和乡居的乐趣。诗中以极大的热情赞美了平和静穆的田园风光,表现了诗人对于官场的厌恶及其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情趣。(2)适俗韵:适应世俗的气质、品性。性:禀性,本性。丘山:指大自然。(3)尘网:世俗的罗网,比喻仕途、官场。三十年:疑当为“十三年”。陶渊明从二十九岁初仕江州祭酒,至辞彭泽令归田,前后恰好十三年。(4)羁(ji基)鸟:被束缚在笼中的鸟。池鱼:养在池塘中的鱼。这两句以羁鸟、池鱼比喻自己过去在仕途生活中的不自由,以旧林、故渊比喻田园。(5)守拙:保持拙朴、愚直的本性。是说自己不肯投机逢迎,不善于做官。(6)方宅:住宅方圆四周。(7)罗:排列。(8)暖(ai爱)暖:昏暗不明的样子。依依:轻柔的样子。墟里:村落。(9)此二句化用汉乐府《鸡鸣行》“鸡鸣桑树巅,狗吠深宫中”而来。巅:顶端。(10)虚室:虚空闲寂的居室。比喻心室纯净而无名利之念。语本《庄子?人间世》:“瞻彼阕者,虚室生白。”(11)樊笼:关鸟兽的笼子。比喻不自由的境地。〔译文〕从小即无随俗气韵,生性喜爱山川自然。谁知落入仕途俗网,一去便是一十三年。笼中之鸟怀恋旧林,他养之鱼思念故渊。南郊野外开垦荒地,恪守拙性归耕田园。住宅方圆十余亩地,简陋茅屋有八九间。榆柳树荫遮蔽后檐,桃树李树排列院前。远处村落依稀可见,飘荡升腾袅袅炊烟。深巷传来犬吠之声,雄鸡啼鸣桑树之巅。户内庭院清洁幽雅,心中纯净无比安闲。久困笼中渴望自由,我今又得返回自然。-----------孟二冬《陶渊明集译注》-----------

饮酒 其二 [魏晋] 陶渊明


积善云有报,夷叔在西山。

善恶苟不应,何事空立言!

九十行带索,饥寒况当年。

不赖固穷节,百世当谁传。作品赏析〔注释〕

(1)这首诗通过对善恶报应之说的否定,揭示了善恶不分的社会现实,并决心固穷守节,流芳百

世。深婉曲折的诗意之中,透露着诗人愤激不平的情绪。

(2)云有报:说是有报应。指善报。夷叔:伯夷、叔齐,商朝孤竹君的两个儿子。孤竹君死后,

兄弟二人因都不肯继位为君而一起出逃。周灭商后,二人耻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指野菜)而

食,最后饿死。(见《史记?伯夷列传》)西山:即首阳山。

(3)苟:如果。何事:为什么。立言:树立格言。《史记?伯夷列传》:“或曰:‘天道无亲,

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耶?积仁絮行如此而饿死。”

(4)九十行带索:《列子?天瑞)说隐士荣启期家贫,行年九十,以绳索为衣带,鼓琴而歌,能

安贫自乐。况:甚,更加。当年:指壮年。

(5)固穷节:固守穷困的节操。《论语?卫灵公》:“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译文〕

据说积善有善报,

夷叔饿死在西山。

善恶如果不报应,

为何还要立空言?

荣公九十绳为带,

饥寒更甚于壮年。

不靠固穷守高节,

声名百世怎流传?

-----------孟二冬《陶渊明集译注》-----------

杂诗 其二 [魏晋] 陶渊明


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作品赏析“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阿者,山丘。素者,白也。荡荡者,广大貌。景通影,辉与景,皆指月光。起笔四句,展现开一幅无限廓大光明之境界。日落月出,昼去夜来,正是光阴流逝。西阿东岭,万里空中,极写四方上下。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此一幅境界,即为一宇宙。而荡荡辉景,光明澄澈,此幅廓大光明之境界,实为渊明襟怀之体现。由此四句诗,亦可见渊明笔力之巨。日落月出,并为下文“日月掷人去”之悲慨,设下一伏笔。西阿不曰西山,素月不曰明月,取其古朴素淡。不妨比较李白的《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虽然境界相似,风格则是唐音。那“明月”二字,便换不得“素月”。“风来入房户,中夜枕席冷。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上四句,乃是从昼去夜来之一特定时分,来暗示“日月掷人去”之意,此四句,则是从夏去秋来之一特定时节,暗示此意,深化此意。夜半凉风吹进窗户,枕席已是寒意可感。因气候之变易,遂领悟到季节之改移。以不能够成眠,才体认到黑夜之漫长。种种敏锐感觉,皆暗示着诗人之一种深深悲怀。“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和念去声,此指交谈。挥杯,摇动酒杯。孤影,即月光下自己之身影。这两句意谓:欲将悲怀倾诉出来,可是无人与我交谈。只有挥杯劝影,自劝进酒而已。借酒浇愁,孤独寂寞,皆意在言外。李白《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大约即是从陶诗化出。不过,陶诗澹荡而深沉,李诗飘逸而豪放(诗长不具引),风味不同。“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此二句,直抒悲怀,为全诗之核心。光阴流逝不舍昼夜,并不为人停息片刻,生命渐渐感到有限,有志却得不到施展。此题第五首云:“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饮酒·少年罕人事》云:“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可见渊明平生志事,在于兼济天下,其根源乃是传统文化。志,乃是志士仁人之生命。生命之价值不能够实现,此实为古往今来志士仁人所共喻之悲慨。诗中掷之一字,骋之一字,皆极具力度感。唯骋字,能见出志向之远大;唯掷字,能写出日月之飞逝。日月掷人去愈迅速,则有志不获骋之悲慨,愈加沉痛迫切。“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终晓,谓从夜间直到天亮。念及有志而不获骋,不禁满怀苍凉悲慨,心情彻夜不能平静。上言中夜枕席冷,又言不眠知夜永,此言终晓不能静,志士悲怀,深沉激烈,一篇之中,三致意焉。一结苍凉无尽。渊明此诗,将素月辉景荡荡万里之奇境,与日月掷人有志未骋之悲慨,打成一片。素月万里之境界,实为渊明襟怀之呈露。有志未骋之悲慨,亦是心灵中之一境界。所以诗的全幅境界,自然融为一境。诗中光风霁月般的志士襟怀,光阴流逝志业未成、生命价值未能实现之忧患意识,其陶冶人类心灵,感召、激励人类心灵之意义,乃是长青的,不会过时的。渊明此诗深受古往今来众多读者之喜爱,根源即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