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的寓言故事(通用三篇)。
清明节,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中国传统的节日。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清明节故事(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二十四节气的寓言故事 篇1
1、最佳节气联:
冬至大寒,霜降屋檐,看大雪小雪遍地白露;
夏至处暑,惊蛰亭榭,盼小寒大寒全天清明。
2、著名咸湿对联
霜降冬前,今宵不知五六出;
梅开岭上,小夜初入二三分。(祝枝山贺文征明新婚对联)
3、其他镶嵌节气的'名联
上元不见月,点几盏灯,为乾坤生色;
惊蛰未闻雷,击数声鼓,代天地宣威。(清乾隆年间,江南吴太史)
四野绿阴迎夏至;(清康熙年间私塾先生某)
一庭红雨送春归。(学童姐)
——注:“红雨”状桃花乱落,出资唐朝诗人李贺的《将进酒》诗:“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
版本1:天气大寒,霜降茅棚如小雪;日光端午,清明水底见重阳。
版本2:昨夜大寒,霜降茅屋如小雪(明代学台某);今朝惊蛰,春分时雨到清明(近代浙江人赵恭沛)
霜降如小雪;春分不大寒。
冬至冬冬至;春分春春分。
一犁犁破路边土,今日忙种(明代农民大叔);
双掌掌上炉中火,明朝大寒(明代知府某)。
二月春分八月秋分昼夜不长不短;
三年一闰五年再闰阴阳无差无错。
一局妙棋今日几乎忘谷雨(洪承畴);
两朝领袖他年何以别清明(同弈者)
4、表现节气特征的对联
立春
北陆辞寒暑;东皇告协风。
柳条漏泄传春早;梅萼芳菲得气先。
太昊司权,寒收北陆;勾芒布令,春迓东郊。
月动游尘,风消积雪;寒收北陆,气转东郊。
春分
三春过半;百刻平分。
采云母石;奉延寿斋。
立夏
衔杯倾绿蚁;煮豆爱青蚕。
晨钟报晓春方去;佳节称人夏始临。
厨备笋樱倾蚁酿;陇收豆麦类蚕花。
樱笋厨开,春光饯别;酴醿香送,花事阑珊。
夏至
日已长至;夏正当中。
菊灰止蠹;荔熟设厨。
禁举大火;令献雷车。
城真开不夜;月自号长赢。
数符阳至九;候待伏交三。
夏田密列青锋剑;至日闲抛金匾书。
钱浮莲沼形犹小;日映花砖影最长。
长日如年,无烦量线;寸阴应惜,好记移砖。
立秋
气盛时逢酉;风凉伏当庚。
去影催归燕;残声送暮蝉。
律从夷则应;神以蓐收名。
问时已流七月火;得信先通一叶桐。
溽暑已阑蝉尚噪;清商才到雁同来。
风动桂林,气澄兰沼;声惊桐院,露冷莲房。
桐叶飞时,桂花香候;蝉声疏处,雁影来初。
白露
白云片片朝霞彩;露水涟涟夜雾辉。
秋分
月端正;秋平分。
秋判日;老人星。
立冬
塞北寒方至;江南气尚和。
篱菊已残孟冬月;岭梅初放小春天。
报道秋归,朗风未劲;休言春小,阳气先回。
冬至
亚岁;融风。
一阳复始;六律初调。
才添弱线;竞着新衣。
履长纳庆;合璧呈祥。
一阳启葭琯;七政会玑衡。
一阳初动日;六律始调时。
葭动灰飞管;阳回斗转杓。
寒图消九九;春信缓三三。
登台仁寿宇;吹律太平年。
日丽凤毛延世泽;春回龙绾复天心。
且喜一阳今始复;方知大造本无私。
阳历残年逢圣诞;礼仪薄物送亲朋。
岸容待腊将舒柳;驿使探春为赠梅。
缇室葭灰微动候;唐宫绣线始添时。
飞动葭灰,围炉饮酒;数残莲漏,击钵催诗。
终始循环,四时有祖;乾坤交泰,八方皆春。
春逗南枝,梅花破腊;日行北陆,葭琯飞灰。
葭琯飘灰,土圭测日;书云备物,候雪占年。
二十四节气的寓言故事 篇2
每年四月五日前后,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清明节。关于这个节日的由来,还有一个感人肺腑的传说呢。
两千多年前,晋国发生内乱,晋国公子重耳流亡到了国外。
流亡途中,重耳一行在一座大山里迷了路。重耳几天几夜没吃东西,饿得头昏眼花,全身无力。随臣介子推偷偷个下自己腿上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送给重耳,重耳狼吞虎咽的吃完了,问:“这是哪来的肉?”介子推把真实情况告诉他。重耳感动得流下了眼泪,说:“你这样待我,我日后怎样报答你呢?介子推与重心长的说我不求报答,但愿主公不要忘记我割肉的痛苦,多想些治国安邦的办法,做一位贤明的国君。”
重耳流亡了十九年,终于回到晋国做了国君,他就是晋文公。他念着介子推的好处,想封他做个大官。于是,他几次派人去请介子推。介子推不愿做官,都一一回绝了。晋文公又亲自上门去请,可是到了介子推家,只见大门紧锁。原来介子推不愿见他,背着老母亲躲到山里去了。
晋文公派人前去寻找。可是荒山野岭找一个人哪儿那么容易呀!有个大臣献计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面,介子推肯定会走出来的。晋文公同意了。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去不见介子推出来。大火熄灭后,人们进山寻找,发现介子推和母亲坐在一棵烧焦的老柳树下,已经死了。晋文公见状,放声痛哭。当他派人来安葬介子推的时候,发现老柳树的树洞里有一封介子推的'血书,上面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把介子推母子安葬在那棵烧焦的老柳树下,并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每年这一天,家家禁止生火做饭,只能吃前一天做好的冷食。
第二年,晋文公带领大臣去祭奠介子推。他们走到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而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就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祭扫之后,晋文公把这棵老柳树命名为“清明柳”,又把寒食节之后的一天定为清明节。
晋文公一直把晋文公的血书带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的座右铭。他勤政清明,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百姓们安居乐业,对不居功劳,不图富贵的介子推十分怀念。每逢清明节,大家都要举办各种活动来纪念他。慢慢的,清明节成了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清明节这一天,人们要祭祀、扫墓。
二十四节气的寓言故事 篇3
清明节在历史发展中融合了寒食节的禁火、冷食习俗。传说寒食节是在春秋时代为纪念晋国的忠义之臣介子推而设立的节日,在民间传说中寒食节虽与介子推有关,但寒食起源,并非为纪念介子推,而是沿袭了上古的改火旧习,即《周礼》所谓“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
寒食节是流传于我国北方中原一带古代较早的节日,寒食节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上坟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由于北方寒冷,春三月气温上升正值改火的时节,人们在新火未到之时,要禁止生火。汉代称寒食节为禁烟节,因为这天百姓人家不得举火,到了晚上才由宫中点燃烛火,并将火种传至贵戚重臣家中。据《后汉书》记载,最初的寒食节时间很长,最长的105天,最短的也要近1个月。寒食节期间不得生火,只能生食,对人的健康不利。
从先秦的文献记载可知,当时我国北方一些地方已有比较严格的禁火制度,从官方到民间都有改火的习俗。《周礼》中即明确记载当时有“司炬”之官,每当仲春季节,气候干燥,不仅人类保存的火种容易引起火灾,而且春雷发生也易引起山火。古人在这个季节往往要进行隆重的祭祀活动,把上一年传下来的火种全部熄灭,即是“禁火”。然后重新钻燧取出新火,作为新一年生产与生活的起点,谓之“改火”。
在禁火与改火期间,人们必须准备足够的熟食以冷食度日。由于古代的禁火制度过于残酷和严厉,并不顾各地具体情况,甚至影响到民众的生产和生活。于是,汉代发生了周举在太原一带废除禁火陋俗的事件。汉代的寒食节,很多地方要禁火一个月,到了唐代,寒食节变成三天,分别叫大寒食、官寒食、小寒食。唐朝之后,寒食节逐渐式微。宋元时期,清明节的地位上升到取代寒食节的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