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冬至原著小说阅读。
2024冬至原著小说阅读 篇1
入冬,绵雨霏霏,天空犹如满怀离愁的恋人,滴嗒不尽的思念,隔帘幽幽一任点滴,浅吟低泣。
夜拥雨声柔情缱绻,雨借夜色淋漓尽致,诗人的句子在这山城之夜,随着泛黄的思绪长长短短,于眉目间、云雾山川、悄然滑落。秋冬来去也彷徨,风霜雨雪总关情,临冬的雨季,在我灰暗的心空飘摇,轻问:是夏积蓄了春的情愫,还是冬蕴藏了秋的婉转,雨就这样从每个季节里,伞结丁香,给我一次次心的潮音,在无人的寂夜里浸透怀念与记忆,是雨的情丝还是你的身影,美丽而修长,在某个走进凌晨的更夜里,又在某一刻弥漫在我身边的每寸空间与缝隙……
就要下雪了么,在雪花到来之前,极力想避开一次潮音的突袭,希望在归零的时候不至于伤得太重,然而,你不顾菊花与红叶的诉说,执意要给大地一场疼痛,它们到底还是受伤了,在来得及准备却尚未准备的时候,忧郁与冬至一起来临,猝不及防。千年古城,静寂如霜,谁隐坐在城楼上,调动着光阴的指针,听我默不作声的哭泣,等待下一场的感动,上天怜悯,赐我抬头之时,楼台水月焕然一新,下一站相约,飞花时节又逢君!
生活原本是一章组诗:在城市与乡村之间轻舞飞扬,一些日子里美丽的忧伤,丰姿绰约中演绎着喜乐悲怆,情节是一道魔鬼般的曲线,明知是幕亦悲亦喜的剧本,大家却宁愿沉浸在这场生死游戏的对峙中,常常没有冷酷的明文规定,却是铁面无私的结局,游戏里,许多人随日月走进去,终又被时光抬出来,沉钩流年,风雨星辰,又是一年冬至。
人生如梦,人生如戏,谁能阻止季节的脚步向你走来,无论是不愿放弃的你,还是不甘沉沦的我。如果生命也是一场游戏,如果你也是雨夜中的一道身影,如果你也在城市与乡间的路上行走,白天,黑夜,前方,后方,左右上下,我们除了疼痛便是受伤,周而复始,将一张微笑的脸裸露在脖子上,仅管有时也在雨中流泪,更多的时候是抬头看天,看天的时候习惯地扯起衣领,遮住颈部无法掩盖的沧桑。
我不知道这种姿势在一个生命的过程中要维持多久,很苦,很累,大概在倒下之前,失去知觉以后,象此时这冬夜的凝思遐想,就算日子再凄苦,无声咬唇,理智便是硬撑的样子吧,其实潇洒只是一种韧性的安静而已。
冬至,岁月大部头里的一页书签:快乐开始的时候,痛苦也随之而来,上帝让苦者和乐者如影随形,所谓情到深处人孤独,爱到极至转愁恨,学会潇洒时便开始祝福,宽容的国度里应该有善良的比例,我们除了在情感的荒原里重复着苍白的.誓言,便是将一个生命的冗长为另一个幸福的短篇高唱赞歌,瞬间即成永恒,是痛苦的开端也是美丽的绽放,是大漠豪情也是莫名的感伤。
于是,往事是一只咖啡色的茶杯,当伤痛的芳瓣在杯子里上下沉浮的时候,记忆的心扉慢慢开启,寂静的夜晚,绿色的叶片,又一次在水中凄美地舞着,这是它最后的舞台和最后的繁华,我静静地坐在舞台一角,是置身其中的演员,还是冷眼旁观的看客,看到戏散场了,茶喝干了,一些人衣冠不整,一些人华丽如新,而我却原封不动,如一杯(悲)到底的凉开水,是否有过痛苦地绽放与快乐的沉浮,也许那些都已成往事,成为往事的时候该起身离去。所谓往事不堪回首,转身便烟消云散矣。
一阵风起,一只冬天的蝴蝶,一张布满露珠的网,不幸还是巧合,蝴蝶被粘在网上,是该怨恨那阵风呢,还是该感谢这张网,哪一个方向都无可逃避,唯一所做的是只有受伤,冬至,霜雪是有约而来的信者,就算没撞上这张网,蝶儿又能轻快多久,所以,一种宿命的注定,随风而飘,遇网难逃,这之前的姿态一直都那么自在悠闲而轻松,象蝴蝶又象风筝,何曾想到过被粘住的哀伤,原来苦苦寻找的是一张网,痴痴等待的是受伤,一种尖锐的快感,熏熏欲醉也痛彻心底,等待一阵风吹来的蝴蝶,期待被粘住的痛,颤动的唇香,悸动的心跳,如寒冬红梅,在雪地里静静地燃烧,当它轻轻吐出芳菲的气息时,便知道葬礼即将开始,生命怒放过一次足够,冬至--义无反顾。迎着你迷人的眼神和笑靥,那道勇往直前的灵光。
而我在夜的深处颦眉敛额,看你的面容始终带笑含情,这种风雅颂的仪态令我欣赏到不能自拨,若远若近的唤起,如醉如狂的浪漫,凌晨与午夜,月光由窗外静静飘落,茫雾在暗角阵阵涌起,推开窗户,夜幕下的城市依然灯火通明,而我的世界瞬间停电,走不出是你的影子,挣不脱是我的灰暗,今宵冬至,又是一个写诗的夜晚,荷塘月色,微雨凉更,远处漠然的你,近旁茫然的我,组成这首形销骨立的诗,触目楚楚,闻声恻恻,瘦尽长短相思句,交融出时空的彩练幽芬。
一扇窗前,一盏灯下,没有谁知道会发生些什么,无论是痛苦亦或是快乐,它们总是那么富于诱惑人的想象和思维,如果夜是一帘蓝色的纸张,那么星星便是夜空的写手,画半轮斜月荡漾在海上,多少芳思无言夜,天涯共此时,没有人知道我为谁憔悴为谁痴,也没有人告诉我,你为谁而来,又为谁消失,你不在的夜晚和你不在的天空,我的思绪在深蓝与浅蓝之间涂抹,深深的叹息与淡淡的忧郁化作蜂飞蝶舞,把满满的诗情画意锁进我的躯体,从头梢到脚根,你是否知道我的寂寞如此美丽。不去承认牵挂的痛苦有多么狼狈。
细细地检查每行诗句的瑕疵,生怕落下一处人生败笔,仍然还是涂痕太多,早知如此,何不当初,始信红颜薄命,漂亮是一条美丽的错,错得糊里糊涂,也败得不明不白,记得从出生的那一天起,就一直羡慕平淡无奇,不起眼的身材,不粉嫩的五官,却是小鸟依依的小女人,其实幸福与漂亮离题千万里。
想到此,灯下摇头一笑,人生又何以如此离题离奇,学校里老师真是认真得可爱,先命题后作文,可是人生却是先作文,后命题,谁能在朦胧的童稚时便可以安排完美的人生。就象这篇文字,写成前和写成后竟是牛头不对马嘴,开头总是自若从容而信心十足,结局却是字迹潦草模糊,没有花瓣送我归来。才知道,出门的时候因了阳光便忘了带伞,回家的时候已然全身湿透,好在我还有灯火可取暖,烘干了潮湿的心情,明天,出门的时候,记住了带雨伞……
2024冬至原著小说阅读 篇2
下午,此起彼落的鞭炮声再次提醒我,又是一个拜神的日子。大街小巷到处都是红色的碎纸屑,家家户户的门外墙角,香案蜡烛冒起了明明灭灭的烟火。有个同事是本省茂名人,他的情绪突然低落了,站在门口望着高架路那个方向久久沉默。
那是西面,他的家在那边很远很远。他告诉过我,冬至是个大节日,几乎与春节一样重要。在他的家乡,每逢冬至日,阖家大搞卫生,连房前屋后的杂草都要拔除干净。中午,带上家里头天包好的粽子和荤素菜肴去祠堂祭祖。全村几百人挤在祠堂前的土坡上,好不穆肃、好不热闹。
这里也祭祖,但不是全姓人的.家族集中活动,而是一小家一小家单独活动。附近也有祠堂,只见人们零零落落地去,零零落落地归。可见城市大了,活动空间反而小了,虽然是神圣严肃的仪式,也只好因陋就简、与时俱进了。
北方没有这个习俗了。我在长江流域生活了大半辈子,从来没听说过冬至还是节日。古代是,而且是这个节日的发祥地,汉书云,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但在历史的长河里,和寒食节、乞巧节等一样,最终化为一朵转眼即逝的浪花。看来,几次民族大迁徙,南中国作为逃难者的避居地,保留了太多的古代文化。
据江西的同事说,他们那个客家人聚集地,冬至日和清明节一样要到山上上坟。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南方的很多习俗,其根源远在遥远的中原。长江流域不是中原,可紧靠中原,同样饱受战乱之苦。中原安定了,风俗习惯为之一变,长江流域也跟着变了。只有岭南附近区域,山高皇帝远,依然可以枕着前朝文明的碎片酣然入眠。
想来也是,我们的先人敬鬼神而远之,但总是给鬼神留下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即使是唯物者,也不反对在家祭奠故去的父母。众多的庙宇佛堂正是古人思想的反映,并不完全是迷信。科学有时候离宗教很近,宗教有时候离事实很近。爱因斯坦晚年说过,佛教最接近科学。冬至,是一年中黑夜最长的日子,鬼神们才能悠闲地享受祭奠。南方人,为九州生灵作出了牺牲。我是唯物者,但从不反对这一习俗,也不反对进庙抽签烧香。
说来也巧,今年这个冬至日与传说末日撞在一起了。人世间有些活着的人,偏爱给鬼神打工。对玛雅文化牵强附会的理解,得出了今天是世界末日的结论。玛雅文化确实有奇特之处,特别是天文学。但奇特并不代表先进,否则,它就不会灭亡了。中美洲热带的雨林,走不出人类未来的道路。普京今天也说了,地球肯定要毁灭的,但要在几十亿年之后。这些宣扬末日的人,就让他们活在朝不保夕的恐惧之中,犯不着把他们抓起来。
冬至日,是昼短夜长最极端的一天,末日并没有到来。只是一整天阴沉沉的,傍晚下了点毛毛雨。北方大雪,高速公路封闭了多条。午夜零点,几家茶馆陆续关门,巷子里响起脚步声。从天亮起,光明就像蚕食桑叶一样吞下黑暗,每天为白昼增加几分钟,直到夏至。热爱光明的人们,欢呼吧!
2024冬至原著小说阅读 篇3
"古人的解释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科学的解释是,太阳运行至黄经270度,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又称为冬至线,)阳光对北半球最倾斜,当然影子也就最长了。对北半球的居民来说,冬至日是全年正午太阳高度最低的一天,又是北半球白天最短暂,黑夜最漫长的'一天。这一天在中国的先民心中,被称为”至日”。" 从小路走过,有人家在桥下祭拜,面色凝重。
冬至,祭祖,拜父母,拜师。在这个石瓦砖墙的时代中,人们没有忘记这一传统,又无从祭拜,只得在这偏僻的小路上,独自祭奠着。
是的,独自。
远处近处的鞭炮声此起彼伏。这似远似近的声音,总是让我想起过往。尤其临近傍晚,夕阳西下,断肠人在那天涯,凭吊楼阁。
冬至了。小雪已逝,大雪已过。”君子以见天地之心””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而我仍然没有守足本心,反而,讽刺地,迎合了这个时代,躁动不安。
不立心,不守份,如何安本?
2024冬至原著小说阅读 篇4
冬至来临,按气候,已经进入隆冬季节,冰天雪地,银装素裹。从地理上说,太阳正在南回归线上,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日照最少,严寒真正来临。
清明扫墓祭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不管是南国还是塞北,每到清明时节,离家的游子,无论身在何处,总是要赶回老家给祖先扫墓祭祀,
我的家乡称清明扫墓为“挂青”,这个词的词意实在表达的非常准确。江南三月,草长莺飞,满目青山,郁郁葱葱,“青”是那个季节的主色调,人们选择这个时节给祖上扫一扫墓,挂一串草纸,挽一缕青棵,培几掀新土,植几株小树,炆两柱香,祭祀祖上,根之所在,理之所该。
殊不知,我的家乡还有另一个习俗“挂冬”。所谓“挂冬”原意和“挂青”意思一致,也是祭祖扫墓的一个习俗。 “挂冬”主要程序是将墓葬周边的芜杂草木砍去,墓土上的杂草铲除,培上新土,称之为“盖被子”,然后烧纸炆香放爆竹,是按照人间习惯再一次缅怀逝去的祖先。情理上,寒冬来临,人间已经盖上厚被子,用上取暖器,自然而然就会想到,远在天堂的祖先是否安好?寒冬季节被褥是否暖和?其实从另一个角度讲,墓葬一年来在山岗上风吹雨打,水土流失,冬季干旱,将墓葬整理修复也是最好季节。
清明有假一天,冬至却因为是小区域习俗不能放假。如果正赶上休息日,我是雷打不动要回家乡给父母双亲“挂冬”,如果不赶巧,只好择日而行。好在习俗规定“挂冬挂到年”,意思是说“挂冬”可以一直挂到过年前,并不妨碍培土盖被思念父母的一腔情怀。
我的父母双亲是彻彻底底的农民,按父母的说法是“祖宗八代”都是没有出过大山的农民。父母大字不识一个,旧时从小的娃娃亲,确切地说母亲是童养媳,但他们相濡以沫,风雨同舟,养育了五个子女。五个子女长大成人后,他们来不及享受清福,便撒手人寰,静静地睡在山岗。
父亲一生苦难磨砺,一生坚韧坚强。从记事起,从母亲断断续续的念叨里,父亲的形象在我心里渐渐的就成了一座伟岸的丰碑。母亲说,父亲年轻时很帅气,也很活跃。据说武术功力很高,三五个人根本近不了他的身,棍术飞舞起来到了水都泼不进的地步。那时农村传统文化活跃,父亲是舞狮的掌头人,狮头重有70-80斤,狮头舞动起来,没有一定的体力和功力,是难以完成的。父亲舞狮应该达到了一定的水平,50年代参加全县农村文化汇演获奖,得到了县长的亲自接见,后来又说县采茶剧团在一次选调武生时,父亲是人选之一,可是被爷爷拒绝了。
我出生时父亲已经残疾,没有亲眼看过他的武功,也没有看过他舞狮,只见过挂在墙上笨重的狮头。那些传奇说法或许有些夸张,也许在母亲眼里原本就是如此,我也没有必要去寻根究底。但父亲身体素质极好,从他受伤自救及他去世前的坚强,我由衷叹服他过硬的身体素质和坚强的毅力。
父亲是在一次狩猎中受伤致残的。60年代那时森林茂密,野生动物很多,狩猎是那个时代增加肉食的有效途径。父亲是狩猎高手,獐子,野猪是主要猎物。可是在一次深山狩猎时,枪管爆裂了,把整个左手皮和肉全部掀开掀掉,血流如注。父亲说,当时唯一的想法就是求生,一路狂奔,尽量往有人迹的地方跑,希望被人发现。父亲狂奔近10里路后,终因流血过多体力不支,倒在一条小路旁。
小路是求生的唯一希望,大约一天后,父亲终于被人发现了。那人摸摸父亲还有气息,就把父亲背出大山。简单救治后,不得已只有送往县医院。从小山村中转到县医院,以当时的交通条件,又是近一天过去,到县医院后,受伤的左手已经坏死,只有截肢了。医生说,没有极棒的身体素质,早就没命了。
我出生以后,父亲只有一只右手。伟大的父亲用一只手,撑起了这个家,养育了我们五兄妹。父亲一只手可以犁田,耙田,可以劈柴,农活基本不受影响。亲眼见过,一箩筐晒干吹净的谷子,至少有80斤,父亲一只手轻松提上二楼。
父亲是文盲,可是在我上小学的时候,他突然考了我一个字发音“zuo”,我说是“作”吗,父亲摇摇头,说是“做”。这就是我一生享用不尽的'人生教诲。到现在我越来越理解,也越来越明白这两字的区别了。“作”不是“做作”吗,用现在的话说,“不作死就不会死”。而“做”,就是做人,做事,人是做出来的,事情也是做出来的,做事累不死人,人只会被气死。
父亲对我要求很高,期望也很高。在部队的时候,每次回家,父亲问的一定是“入党了吗?”
“什么时候开车来见我?”这就是一个父亲对儿子全部的心思。年轻时我感到莫名的压力,也是奋斗不息的动力。当我把在部队入党的消息告诉父亲时,他第一次和我对樽而醉。当我开车来见他时,他却静静地躺在山岗上。每次扫墓,我都齐齐地跪在墓前,轻轻地呼喊父亲“爸,我开车来见您来了”,虽然我泪眼婆娑,但我分明看见父亲颔首微笑。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慈母的形象在我的心中永远是伟大的,想起母亲我就止不住泪水涟涟。母亲是童养媳,说是八岁就要给全家洗衣做饭,她用一生的操劳,一生无怨无悔地付出,维持了这个家,撑起了这个家。
母亲非常娇小,不足150厘米的个头,90斤体重,赢弱廋小,一阵风都可以把她刮倒。父亲残疾的头几年,还不能正常干农活,母亲偿尽了人间苦难,硬是用娇小的身躯养活了这个家。那时我还没有出生,听哥哥姐姐们说,母亲在生产队里干大男人一样的农活,担不动一担谷子,就分两次担,要比别人多跑一次,却挣男人一半的工分。有一次母亲在铲田埂时,晕倒在田里,大哥大姐把母亲抬回家时,才发现母亲膝盖处长了一个巨大的脓疮,母亲苏醒后,母亲、大哥、大姐三人抱在一起哭成一团。由于超强的体力劳动,母亲原本娇小的身躯又驼了三分,显得十分的矮小。但是在我们子女看来,那是我们坚强的依靠,那是我们温暖的港湾,一个谁也不能比拟的伟岸的,丰满的母亲形象。
母亲大约是很溺爱我的,从记事起,母亲就喜欢带我到墟镇去。老家的门口有一条小溪,过小溪有一座木板栈桥,没有固定的踏板踩上去叮咚作响,如果踩到边上踩偏了,还会掉到小溪里去。所以每次母亲牵着我的小手过河时,总是要说“过河哟,踏板哟,掉到河里不管哟”,我总是紧紧地抱住母亲的大腿,亦步亦趋,小小心心过了河去,如一只小鸡躲在母亲的翅羽下,惊奇地探望外界的一切。
老家到乡里墟镇有5-6华里,因为第一走出大山,第一次到大地方“见世面”,我兴奋异常,一路小跑,可是毕竟年幼,没多久就累得走不动了。在想要母亲背一段时,母亲说如果要背,下次就不带你来了。为了下次还能出来,我只好硬着头皮,一路跟着母亲走完了全程。
那时还是计划经济,墟镇最繁华的地方就是供销社了,供销社柜台里虽然不如现时商品品种繁多,但在我看来,那已经算得上是琳琅满目了。站在糖果柜台前,我踟蹰难行,母亲看出了我的馋相,花了一毛钱买了十粒糖果,这是我人生记忆最深刻的一次巨大财富。如此巨额财富,我不舍得一次狼吞虎咽,珍惜的如金子,一粒糖果剥开,用嘴舔舔,然后又用纸包起来,想吃的时候再舔一舔,就这样十颗糖果我居然吃了好几个月,同时也孩提伴里一种无限炫耀的资本。那十颗糖粒虽然少,但在我看来永远是那么的甜密,那么地幸福,一生都难以忘怀。
买了糖,解了馋,母亲就问:“以后还想吃吗?”我点点头。母亲又说:“那就好好读书,读好了书就有糖吃,还可以站在柜台里去卖糖。”多么诱人的目标,多么宏伟的计划,母亲的话深深地烙在我心里,这些年来,我走过很多地方,走出了小山,走进了大学,在外漂泊一生,当过兵,到县里,到市里,每一步或许喜悦,或许坎坷,但有糖吃,到柜台里去卖糖,这简单而朴素的“理想”永远是铭刻在童年心里,是时刻激励我人生奋斗的动力。
人生漂泊,我四海为家。当我转业安定下来时,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季晚上,突然一个电话打到我的单位,母亲中风瘫痪了。这个消息如一声闷雷我一时不知所措,那时还没有小车,只能叫街头三轮车高价前往。三轮车说太远,车子安全有问题,我顾不了这么多,只好再次加价,冒着寒冷,冒着坎坷泥泞的乡间小路,一路颠簸几十公里几个小时终于回到了家。下了三轮车,我就冲一样的往家跑,还没到小桥头,我就高喊:“妈,我回来了。”跑到母亲的床前,我疯了一样地扑向母亲,母亲虽然中风瘫痪了,口语含糊不清,却依然伸出那只还能动的温暖的手摸着我的头。那一刻,我一个三十多岁的大男人,哭得如孩儿一般。
对于母亲,我悔,悔在我明明知道母亲有高血压,没有守在母亲身边叮嘱她按时吃降压药;我愧,愧在我因为交通不便没有及时将母亲送到医院救治;我恨,恨自己无能,自己小家还在没有安定,没有房子也没能力将母亲养在身边;我怨,怨黑白无常太无情,母亲苦难一生,还来不及享受子女的幸福,就早早瘫痪在床,两年后撒手人寰。
每年的清明、冬至两季,来到父母墓前,我总是齐刷刷地跪在墓前,泪水如断线的珠儿,滴湿了衣裳,滴湿了黄土。“子欲养亲不待”是如何的痛彻心扉,每到离开,我总是三步一徘徊,五步一回头,回望伫立在山岗上两座墓碑,泪流满面。
今年的冬至刚好是星期一,远离老家的我,虽然时时挂念冬至培土“盖被”,但终因路途遥远,年底工作忙,只好改期。但我的心永远牵在那里,那里是生我养我的故土,那里有我的父母双亲。
2024冬至原著小说阅读 篇5
冬至将临,天总阴森沉的,1连几天都很少见到阳光,4周显得很冷落萧条,万木凋敝,受副高压带的控制,长江南岸夏季酷热多雨,冬季干燥寒冷,1年4季分明。我教过几年高1地理,对地球自转与公转4季更替自然规律更是熟烂于心,冬季在多少人眼里满目悲凉荒芜的风景,也很少读到赞美冬季的诗文。记得李清照有首诗这样写道:
小楼寒,夜长幕帘低垂,恨萧萧无情风雨,夜来揉损琼肌。也不似贵妃醉脸,也不似孙涛愁眉。
冬季在词人眼里多么凄凉,从冬季低迷冷清的景物,再到人因客观环境影响到心情,不象杨贵妃醉酒后的脸色,也不象孙寿故意做的 愁眉。
小时候最不愿意过冬季,那时的冬季比现在要冷些,1到冬季就很少出门,整天足不出户,围着火盆取暖。坐在火盆边,前面暖和,后背却是冰冷的。那个时期不象现在有空调,电取暖,乃至水暖气。我现在生活的社区利用循环热水取暖,冬季室内温度10摄氏度以上,在家中根本不感觉到寒冷,在南方是很少的。前些天去1个朋友家做客,由于没有取暖设施,坐在朋友家中感觉很阴冷,回到家就感冒了。或许人生活在舒适环境时间长了,1旦走出去就很难适应艰巨的环境。
曾在1个乡村私立中学教书,现在回想起那个的寒冷冷寂的冬季,心就不寒而栗,那年冬季显得特别的长,学校没有甚么取暖设施,校长为了多赚钱,不顾师生的身心健康,空大办公室烧1盘火,学生没有甚么取暖设施。我几近每天早自习安排在第1课,每天早上5点多天没有亮就从刚睡暖和的被窝爬起来,晚自习晚上10点多种才下课,真可以用披星戴月来形容。由于在乡村没有城市热岛效应,晚上寝室里阴冷阴冷的,有时冷得睡不着觉。就是在那样环境中,教师超负荷教学,我从高1地理、初3历史、初2政治跨学科年级教学,每天象个机械人累得身心疲惫不堪,而学生超负荷上课读书,在快期末考试产生流行感冒,高2有1个班差不多全病了,而那个校长却赚了大把的金钱。现代应试教育,加上金钱效应,无情地摧毁了青少年的身心,谁来解救孩子们!
有1年,我在海南过了1个冬季,海南却没有冬季,1年4季,除夏季,年龄相连。冬季最多时穿1件羊毛衫,全部海南就象个绿色自然的大公园,草木葱葱茏郁。海南地处亚热带与热带交接的气候带,冬季受西南季风影响,海风送来温暖的气候,在冬季里,在海南感觉不到那种刺骨的寒冷。我在《走进海南3章》中这样描述海南的冬季风景:
102月的海南,气候开始变得有点像江南晚秋季节,早上起来吃早饭,突然发现每天坐在蓬勃绿荫树下,落满了紫色的花瓣,也不知是甚么木本花,1时感到有些凄凉。这是否是海南的秋季来到了,心中稀里糊涂伤感起来,是为了满地花瓣凄切地飘零,还是为了岁月无情地消逝?就像行将枯萎的花瓣,灿烂开过,然后悄然消失了,当众多眼光注视她的艳丽美丽的时候,谁又想到红颜消失后悲凉和冷落。
我在北方也曾生活了1年,北方冬季雪窖冰天,但家中和公用处所都有暖气设施,只要呆在房屋里就感觉不很寒冷,要是外出,穿得就像北极熊1样笨拙大衣,而冬季大雪飘纷飞,也是1道绝美风景。
2024冬至原著小说阅读 篇6
一觉醒来,已是十点。同学的一个电话突然打来,问询我去往渭南老城的公交车,怕是因为期末结课显得无聊便要去逛逛吧。挂掉电话,再也睡不着,索性给老妈打个电话,问问家里的天气如何,一切还好,家里还是如此暖和,就怕冷的绿萝也依旧生长旺盛,让我欣喜若狂。
跟老妈提到冬至这个词,老妈说是今天是二十四节气之“进九”。果不其然,中国农历预算和科学测算出的日期是同步的。老妈说了:虽然是冬末腊初,但这才冬天才过一半,后面还有七七四十九天的七个“九天”。千叮咛万嘱咐,让我注意保暖。
下了床之后,我习惯性地打开门,在阳台上站站,眺望不远处矗立在雾霾中的厚德楼,看看楼下星星零零走过的女生。晾在阳台上的裤子们上结出了一串串冰针,站在风里,是那样的冷。
上初中的时候,我就一直自以为自己的地理学得很好,但事实上也就是如此。我能准确地记得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的日期,临近十二月的时候,就在计算着冬至来临还有几天。
冬至如期而至,就在今天。期盼了整整一个冬天。
往年,在家乡上学的时候,冬至这一天对于我们来说,和平常一样,只是简简单单的一天,除了老天爷偶尔在油菜叶上撒上一面霜之外,天气也没啥多大的变化,或寒或暖,毫无察觉。现在唯独能让我新奇的一件事怕要是在这一天人们要开始杀过年猪,风俗里也没规定具体在哪一天杀过年猪,我也确定不了是不是会在这一天开始杀猪,不操心了,只要回去能赶上舅舅家或者幺姨家杀年猪吃庖膛就行。
初到北方的时候,有好多事在家乡那边都没经历过。
大一,冬天。有一天晚上,闲着无聊,独自一人骑着车出去转悠,碰到了好多人在大街的路口烧纸钱,一路走一路碰到这样的情景,有些正在烧,而有些已经烧过,从灰迹看,烧的“钱”还不少,甚至在地上留的还有祝福的粉笔字。心中纳闷,这天不是除夕也不是清明,为何会有如此多的人在路口烧纸钱。停下车,去询问路口卖冥币的大妈,大妈解释道:天寒地冻,那边的祖先也冷,在投胎转世的路上,给他们烧点钱过去,置备些新衣物,不让他们冻着,也算是尽些孝道。我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这段时间祭奠祖先,不为其他,只因天冷。
大妈见我问了这么多,问到我:小伙子,天冷了,也买点纸钱给你的祖先烧去吧。面对如此诚心,我也只好答道:阿姨,我祖先不在这边,在陕南,那边天不冷。
在路口给祖先烧纸钱,应该算是我初到北方接触到的第一个在家乡没有见到的风俗。第二个才是冬至吃饺子。
舍友中除了我和一个汉中来的同学是陕南的外,其余都是北方人,他们打小冬至这一天要去吃饺子。或许习俗传的太久远,他们也不知道为啥要在这一天吃饺子。入乡随俗,我铁定心要在这一天随着他们出去吃一顿饺子,而且那时候特二,中午不吃饭,得饿着,到晚上了去大吃几斤各种馅的饺子。
如心中所想,在那晚,和舍友一同除了吃了好多饺子,是直接捞出来蘸着料吃的那种。谁知道,这一顿饺子吃得我,大晚上的消化不良,影响了我好几天的食欲。自那以后,我便觉得,饺子好吃,但不可贪吃。
一种风俗,一个节日,即定形成,就有它的内涵意义。吃过了饺子,心中一直疑虑,为啥要选择在冬至这一天来吃饺子?直到后来,也不知道从哪方打听解释说:冬至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天气会很冷,饺子长得像耳朵,人们认为这“九天”伊始的冬至吃饺子,在往后,即使再冷,也不会把耳朵给冻坏了。多么好的寓意,吃饺子防冻伤耳朵,我所幸运的是,不像之前家里人所说的,吃鱼眼睛补眼睛,吃脑补脑,要真是这样的话,我恐怕是吃饺子耳朵上长饺子了。
又是一年冬至到,为了庆祝这个吃饺子暖耳朵的节日,昨天便约好了同学去吃饺子。
喝喝刚泡好的茶,该收拾去吃饺子去了。
2024冬至原著小说阅读 篇7
第一次见到冬至的时候,我才四个月零二十天,冬至到底是个什么东西,根本不知。莫说冬至,就连冬天的模样也全然不在眼里,窗外是否有寒风掠过,天空是否有飞雪坠落,一概浑然不知。
天黑得很早,我早早地就睡了,睡一年中最长的觉。
睡了几十个年头,冬至的夜依然是最长的夜。
也许,这世界上的事物都陷在某种设计里,按着既定的程序和规律存在着,运动着,就像二十四节气的长廊,走过,便是一年。谁能够打乱它们的顺序,谁又可以阻止它们的循环往复?没有,一直都没有,以后也不会有的吧。
冬至日短,冬天空旷。光秃的枝桠冷意索索,风的抽打构成了冗长的时间之鸣,所有的色彩都藏到了季节的深处。大街上人影稀疏,一些人缩着脖子行色匆匆,另一些人则站在街边哈着热气使劲地跺脚,似乎想要踩出一些回声,又似乎不是。光总是有些暗,除非有雪色来相衬。空气里也总有一些浮尘在流动,或者落下,呼吸里缺了水分,这世界变得越来越干燥了,若有几分雪的润泽便好了。这样想着的时候,雪就不知不觉地下起来了。看来雪也知道转天就是冬季,才急赶着来赴这一年一次的约。
雪从很高的天空而来,飘飘渺渺,像是裹在冬天冷硬骨头上的脂肪,暄软,细柔,香气暗隐,远处依然有青山隐隐,乡村依然有炊烟袅袅,城市依然有浮生清欢,这样的捧场,不是每年都有。
隔着窗户看雪,雪是朦胧的,冬也是朦胧的.。朦胧里我看到许多个走过去的冬至,一样的日历,一样的被撕下,轻飘飘落入凡尘。还有不一样的天气,不一样的感觉,被记下,记在流年的深处。
从没想过,何以至冬。过着过着就到了,过着过着就过去了。再也不会像小时候那样去背二十四节气歌,再也不会掐着指头算日子。“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区区二十八个字,很轻易地就把一圈年轮读完了,一圈一圈又一圈,总有冬至在,不迟,不早,恰巧卡在最短的白天、最长的夜里。
事实上,冬至并没有固定在那一天,唯一能够确定的是,过了冬,就日见天长了。这么说来,冬至倒更像是一个分水岭,这边,那边,一点都不含糊。幸运的是,冬至还是一个节日,而且是个“活节”。国人的节日大多与舌尖有关,说它们是舌尖上的节日一点也不会过分。冬至当然要以吃来过,而且必须要吃,吃饺子。据说不吃饺子会被冻掉耳朵,有没有人因此而被冻掉耳朵,不得而知,但大家对不吃的后果都深信不疑。所以,冬季这天,家家户户都会响起剁馅的声音,靠着经验,凭着想象,各种各样的饺子馅纷纷出笼,给萧瑟的冬天增加了一些说不出的暖意。
坐在冬至的怀里,吃着香喷喷的饺子,看着渐渐蒸腾起来的热气,忽然想起了那些被浪费掉的时光,想起藏在岁月里的一些细节。为了一只苹果爬树,为了一块头巾赌气,为了一本小说在课堂上走神,为了一场电影扔下饭碗,为了一次赖床被拧耳朵,为了赶下时髦把裤角放宽或者收紧,为了一双鞋垫昼夜不舍地绣啊绣,为了一件毛衣织了又拆,拆了又织,那些散漫的时光,那些散落的点滴,串起了我庸常的人生,没有光华四射,却也幸福安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