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公民电影观后感(合集七篇)。
细细品味一部作品以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观后感。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观后感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十二公民》优秀观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十二公民电影观后感 篇1
这一部分网民很可能是本着看热闹,看杀头而来的。纵观近年来争议案件中的网民态度,很多人都有相当的戾气,这部分戾气可能来源于工作的不顺心,学习的不顺利等等。举个例子,当人贩子是否死刑被热烈讨论时,我是支持死刑的,但我发现有一批网友,他们不单单支持死刑,而且还讨论起了死刑的执行方法,什么杀千刀,枭首,凌迟甚至将家属下狱,他们已经不仅仅是在讨论这个案子了,其实人贩子死不死都对他们来说不重要毕竟没有利害关系,但是这可以满足他们的戾气,嗜血的欲望。工作中被上司骂了,在现实里无法反驳,便想找一个有罪之人来替代那个老板的位置,期望着以这种方式“主持公道”。而影片中这份人血馒头,他们也不会错过。
讨论完网友的心理,我还想再追究一下大学里的辩方律师。8号在剧中说过,那些辩护律师根本就没有尽心尽责的为被告辩护,假如我是被告我一定当场要求更换律师,也许在其他人眼中没有什么,但是对于我来说,当审判锤落下时,可能我的青春年华,甚至我的一生就如此度过了(此处可接肖申克的救赎),所以那些准备考试的学生尽管是在模拟法庭,这样的行为也是相当的不称职的。但是我还想说的是,从心理上分析,这也不一定怪她们。自古以来,我们的文化传统讲究的就是邪不胜正,因此我们的戏中剧中也就基本是正义战胜邪恶,可是仔细一想,我们的人物塑造其实先天就有很大的缺点,就吹毛求疵的以传统剧目,铡美案说起,在剧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包拯是在主持正义,最后砍下了潘美的头,可是事情总有万一啊,你心中的`万一也许就是别人心中的一万,圣旨未到,包拯便动手,在古代,这很显然就是藐视法律条文而只遵循自己想看到的,自己所相信的正义的例子。铡美案,这样黑白分明的只是个例,更多的是黑白难以真正判断,处于一个灰色地带中,而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古代的法官往往是听信所谓正义的一面之词,千百年来,不知有多少冤魂屈死(此次可看何冰主演的大宋提刑官),将它代入到现代,那个辩护律师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十二公民电影观后感 篇2
《十二公民》讲述的是一桩满带争议与疑问的富二代弑父案,一个充满实验意味的虚拟法庭,将12个毫无联系并代表着社会各阶层的普通中国人聚在了一起。
暑期一所政法大学内,未通过英美法课程期末考试的学生迎来补考。他们组成模拟西方法庭,分别担任法官、律师、检察官等角色,审理的正是一桩社会上饱受争议的“20岁富二代弑父”案。12位学生家长组成了陪审团。这些人来自社会不同阶层,有医生、房地产商、保安、教授、保险推销员等。他们在听取学生法庭审理后,将对本案做出最终“判决。这12名陪审员互不相识,但按照规则,他们必须达成一致,才能结束审判。第一轮投票,就有11人认定“富二代”有罪,所有人证物证都指向这一结果的情形下,这位年轻的嫌疑犯离舆论上的死亡只有一步之遥。所有的线索都被逐一讨论,随着审判的进行,疑点出现,每个人背后的故事也浮出水面。
8号陪审员本着对生命尊重的宗旨,不能随便宣布一个人有罪,便决定一个人的生死,应该本着疑罪从无的态度,展开对案情本身证据的真实性、合理性、逻辑性进行深入的探讨,一点一点引出事情的真相。十二个公民,代表着社会不同阶层,有着不同的背景、文化、性格、年龄等差异。对这一事件,他们听到的、看到的和感觉到的,一开始受新闻和媒体的惯性引导,竟有十一个人认定这个“富二代”有罪,而没有经过认真的思考和判断,没有拨开迷雾,去探寻事情的真相,盲从于权威、传说和貌似有理的影响下,产生了武断的判断,就轻易认定一个人有罪。
而8号陪审员坚持疑罪从无,认真剖析案件,分析证据,和十一个人展开大讨论,引出每个人背后的故事,面对案件都联想到自己的过去。比如3号陪审员,老婆离婚,儿子离家出走,“对逆子不原谅”的现实感情,作出有罪判决;5号陪审员,被误判进入监狱的混混,有着被冤屈感同身受的体会;7号陪审员,学校的小卖部商贩,经常被欺负,经常被使唤,人云亦云;9号陪审员,70多岁老人被打成右派,尝尽世间冷暖,有着被冤屈的'感受,表现出宽容和平静;10号陪审员,一个收房租的北京人,歧视外地人,因为他儿子被外地人挤压工作机会;11号陪审员,大学保安,曾经考政法大学落榜,被人瞧不起。随着证据的梳理,他们发现证据和证人证言都有问题,最终经过反复投票,他们都作出了无罪的判决。
十二公民几乎代表着全社会各个阶层,或富有,或贫穷,或文化高,或没文化,他们常常受到明显或隐藏的各种不公平现象的侵害,缺乏解决不公平现象的办法,对社会公平有着强烈的渴望。他们感受的不公平涵盖在这一个案件当中,而法官作为公平的裁判者,掌握着命运的天秤,如何公平正义的裁判,关系着全社会的和谐稳定。内蒙古“呼格案”历历在目,一个大好的生命,因为误判,就此逝去,虽然现在已经平反,错误已经纠正,但是生命不会重来。“迟到的正义非正义。”要想避免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就要求我们法官,掌握好手里的天秤,进行公平正义的裁判。
十二公民电影观后感 篇3
第一次听到老师介绍这部电影时不以为意,但是随着何冰老师的出场以及电影剧情的不断发展,全班同学都在专注于享受电影本身,这真是一次难忘的体验,所以我想要写下观影感受来表达我从这部电影中得到的感悟。
据资料得知,这部电影本身是由一部影史经典作品——《十二怒汉》改编而来,但是它并不是直接照搬故事,汉化台词,而是将原本的十二个主人公,加入了因为我们中国独有文化土壤和社会现状而产生的不同社会履历以及性格。电影的名字是十二公民,而看完电影后也能发现,这可以说是一部群像剧,尽管何冰扮演的8号检察官是故事的引出者和主人公,但是在观看整个影片的过程中,我们能因他们每个人对证人或证物的不同看法从而知晓各自的故事。在这十二个陪审团成员中,身份与性格各异,来自不同的阶层,这之中有出租车司机、医生、退休老汉、房地产商人等等,不难看出,正是因为这种身份阶级间的差异从而导致了他们对于相同案件的不同看法,而通过这些看法,我们也能发现其中隐含着我们现行社会的一些问题,这并不是简简单单的一部关于辩护是否有罪的侦探型电影,而是真实地刻画了我们的社会面貌与人间百态。
这部影片的核心就是富二代弑父案,直至影片的结尾,我们也不能断定案情的真相,因此,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不同的看法。让我们来看看剧中不同人物对于案情的看法,首先是诸多网民。网民们的看法是一致的,那就是男孩有罪。也许按我们观看者的视角来说,这些网民简直是出离愚蠢,并不知道详实证据也没有分析就妄加定罪,但是,也许每个人都能意识到这个问题,然而当这种事件真实发生时,我们当中的很多人也会被大众的风潮带偏。三人成虎事多有。
再从网民的心态上分析,一般来说,我认为那些觉得有罪的网友有以下几种心理。首先就是没有完全去了解事情全貌而根据媒体提炼出来的结果做出判断的人,其实这样的人应该是最多的,但是从情理上也很能让人理解,这不是一出简单的杀人案件,这是富二代杀父案,有两个关键词,一是富二代,二是杀父。当这部分人或是根据社交媒体或是从他人口中听来消息后,如果是一般的案子也许并不是这样的结果,但是我们中国社会的传统伦理土壤,使得杀父这个禁忌触犯了很多人的心里底线,使他们将自己代入,试想,假如自己的儿子也这么不孝该怎么办,这种代入感混合着一种义愤填膺的正义感使得这桩案子在他们心中已经有了结果,那个男孩就好像是殉道的耶稣一样,无论他杀还是没杀,正义还是邪恶,他都必须以死来恢复这些人中的“心里创伤”,正是如此,当检察院宣布暂缓案子处理后网民们的争议才这么大,“魔女”必杀之以正人心。
其次,这一部分网民很可能是本着看热闹,看杀头而来的。纵观近年来争议案件中的网民态度,很多人都有相当的戾气,这部分戾气可能来源于工作的不顺心,学习的不顺利等等。举个例子,当人贩子是否死刑被热烈讨论时,我是支持死刑的,但我发现有一批网友,他们不单单支持死刑,而且还讨论起了死刑的执行方法,什么杀千刀,枭首,凌迟甚至将家属下狱,他们已经不仅仅是在讨论这个案子了,其实人贩子死不死都对他们来说不重要毕竟没有利害关系,但是这可以满足他们的戾气,嗜血的欲望。工作中被上司骂了,在现实里无法反驳,便想找一个有罪之人来替代那个老板的.位置,期望着以这种方式“主持公道”。而影片中这份人血馒头,他们也不会错过。
讨论完网友的心理,我还想再追究一下大学里的辩方律师。8号在剧中说过,那些辩护律师根本就没有尽心尽责的为被告辩护,假如我是被告我一定当场要求更换律师,也许在其他人眼中没有什么,但是对于我来说,当审判锤落下时,可能我的青春年华,甚至我的一生就如此度过了(此处可接肖申克的救赎),所以那些准备考试的学生尽管是在模拟法庭,这样的行为也是相当的不称职的。但是我还想说的是,从心理上分析,这也不一定怪她们。自古以来,我们的文化传统讲究的就是邪不胜正,因此我们的戏中剧中也就基本是正义战胜邪恶,可是仔细一想,我们的人物塑造其实先天就有很大的缺点,就吹毛求疵的以传统剧目,铡美案说起,在剧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包拯是在主持正义,最后砍下了潘美的头,可是事情总有万一啊,你心中的万一也许就是别人心中的一万,圣旨未到,包拯便动手,在古代,这很显然就是藐视法律条文而只遵循自己想看到的,自己所相信的正义的例子。铡美案,这样黑白分明的只是个例,更多的是黑白难以真正判断,处于一个灰色地带中,而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古代的法官往往是听信所谓正义的一面之词,千百年来,不知有多少冤魂屈死(此次可看何冰主演的大宋提刑官),将它代入到现代,那个辩护律师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从根本角度上讲,还是不同的文化土壤造成的,我国观念与外国最大的不同就是外国更重视程序正义而我们重视结果正义。诚然,都是从正义的角度,利他的角度出发,都是人生境界中的第三境界,可是没有程序保护的结果真的是对的吗?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美国发生了一起惊天大案,汤普森杀妻案,这个案子在美国的影响力是相当大的,因为它和电影中的案件一样有非同寻常的社会因素,汤普森是一名黑人,对于很多有种族歧视的人来说,这是罪名,他是橄榄球运动明星但没有文化,有暴力和酗酒前科,如果按剧中网民的角度,他的作案动机和个人经历都会让他最后被证明为凶手。事实上,哪怕他的辩护团队也有这种怀疑,但是他们没有将这种怀疑表现出来,因为既然接受了这份职责,也就必须尽最大努力为他辩护,在未定罪之前,他永远只是嫌疑人。最后,汤普森因为律师团的出色发挥沉冤昭雪。但在影片中,妨碍大学生为富二代辩护的仅仅是能力问题吗,我相信这不是全部原因,更多的可能还是她在潜意识中觉得富二代杀人了,我为他辩护我违反了内心的良知,我不能这么做,这才是问题的根本所在。我不认为这种理念一定是错的,相反,它代表了我们心中的仁与义,可惜的是,在现代司法面前,我们必须抛弃掉这一切,以最冷酷,尽职的面貌出现在法庭上,这是作为一名司法系大学生的基本意识,影片很好地暴露出来了这种不足。
谈完了司法角度上的核心问题,接下来就是剧中的社会问题。十二位陪审员,他们对于这个案件的判决态度有根本上的不同。第一种,以检察官,商人和医生为代表,尽管商人一直反对检察官的观点,可是他的每一项反驳都是有理有据的,不掺杂个人意见的,就如最后他对司机说的话一样,向真理低头是一种幸福。第二种,以老北京和司机为代表,这两个人一直是非常坚决的反对派而且经常以在我们眼中无理取闹和蛮横的态度对待法庭,直到剧情的末尾我们才发现,出租车司机反对的根本原因在于这使他联想到了自己的儿子,结合上文第一种网民的心态,不管真相如何,他就是要反对,抛开他儿子的事情在后面提,这本身是一种扰乱司法制度的体现,因为个人的私情,真到法庭上,有可能一个鲜活的生命因此陨落,这也反映出来了当今社会部分人的道德修养问题,我们还处于小康社会,没有完成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工作,因此还有很大的一部分漏洞,正是因为这种人的存在,国家间的差异,我们不能完全的吸取西方陪审团制度,而是根据国情变通。最后一种人,就像二号和十二号一样,他们是法庭上的墙头草,并非贬义,而是哪边得势支持哪边,这本质上是传统文化中中庸思想的体现,两边都不得罪,在每个人的身上其实都或多或少的有类似的表现存在,仔细一想,其实这样的人也最好不要出现在陪审团上。陪审团需要的是什么,是真正对于案件有价值的思考,敏锐的判断,假如每个人都是这般好谋少断,那么辩护律师说完时支持辩护律师,原告说完支持原告,如果不能坚持自己的立场,案情永远也不会有最终结果。
十二公民电影观后感 篇4
暑期一所政法大学内,未通过英美法课程期末考试的学生迎来补考。他们组成模拟西方法庭,分别担任法官、律师、检察官等角色,审理的正是一桩社会上饱受争议的20岁富二代杀父案。12位学生家长组成了陪审团。这些人来自社会不同阶层,有医生、房地产商、保安、教授、保险推销员等。他们在听取学生法庭审理后,将对本案做出最终判决。这12名陪审员互不相识,但按照规则,他们必须达成一致,才能结束审判。第一轮投票,就有11人认定富二代有罪,所有人证物证都指向这一结果的情形下,这位年轻的嫌疑犯离舆论上的死亡只有一步之遥。所有的.线索都被逐一讨论,随着审判的进行,疑点出现,每个人背后的故事也浮出水面。
这部电影正是唤醒人们对待生命的尊重,谁也不能随随便便宣布一个人的有罪,除非证据确凿!请尊重每一个生命,无论他是贫穷还是富有。12个陪审,11个人认为有罪,只有一个人觉得有疑点不怕所有人指责和埋怨,敢于站出来说话,我觉得这是一种对待生命的尊重,从只有他一个人认为无罪,到挨个疑点一一排除最后所有人都投无罪票,最后到一个月后真凶落网,这部电影没有很炫的特效没有大成本的制作,有的是对人内心呐喊的和灵魂的唤醒。因为即便是陪审们模拟讨论,也要对自己的举手表决权负责,因为那真的可能会关乎一个人的生死。
十二公民电影观后感 篇5
看完电影,其实不太想去探讨宏观的诸如正义、公正、良心以及法律制度公民意识等大论题,反而是对电影中对每个人物的语言好奇。在同样的场合下,面对同样一件事,不同的人产生不同的判断和结论,用不同的语言为自己的判断和结论辩护,试图在说服他者的同时说服自己。这几乎是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时刻在做的事。语言表达是人可以区别于他者的重要属性。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这话不只是在说我们可以通过嗓音特质来辨别一个人,也在说我们可以通过说话方式来辨别一个人。好比,只有林黛玉才能说出“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他。”
这似乎是在意指语言的自我指涉性,语言无法脱离“我”而表露其纯粹自性。语言会塑造“我”,同时也会被“我”塑造。因此,当电影里的十二个人开始正式地轮流阐述自己赞成无罪或有罪的原因时,可以很清楚从他们语言表达中看出来,他们的赞成或反对里有着非常强烈的自我指向,就是说涉及到非常强烈的个人主观情绪,情动于中,以至最后变成为自我辩护,为自我发声。这在脾气暴躁的3号出租车司机,最初低头沉默不语头发挡住眼睛的5号,7号小商贩,9号老人等几位陪审员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这让人看得心酸,大部分人在生活中其实都有无法诉说的深藏心底的痛苦,从而孤独,于是当有机会可以自我表达时,他们便表现得如此可怜。那么,那些终生没有机会表达自我内心的人怎么办?)相比之下,8号检察官的表现就太过理想和完美了。
语言被“我”塑造,那“我”又被什么塑造?或者说,语言的.背后有什么?环境,职业,阶层,身份,学识,经验,情感模式,思维逻辑,思想体系,人性固有缺陷,人生观价值观……这些都是很重要的影响因素。但我觉得还有很重要的一项,我们常常忽略的一项,是自我觉察力的高低多寡。8号检察官在整个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质疑精神和公正意识并不能简单归因于职业素养,它们其实更是高度自我觉察力的产物。
而其他陪审员则缺乏不同程度的自我觉察力,因而其语言才会被先入为主的偏见和执念牵制,语言被牵制,其实意味着思考也同时被牵制。也许,下一次,当我们想要表达对一件事情的看法时,先冷静下来自我觉察一下。可能,很多事情就不会变得一团糟了。可能,就没有那么多乌烟瘴气毫无意义的“观点”论战了。可能,世界便会多些善意和公正。[中学范文网 f215.COM]
十二公民电影观后感 篇6
黑夜给了我们黑色的眼睛,我们却用它寻找光明。
故事和十二怒汉差不多,只不过这个是一个富二代杀父,比起十二怒汉,十二公民是发生在中国的,他更能反应社会的那些问题。
看完后其实最先想到的便是看客这一形象,他们虽然在讨论中,但一开始其实都是看客。无知迷茫,按照网上的那些就下定论,想当然,不去深入思考。就像是是被人捏住了脖子的鸭子,高高抬起头仿佛对这件事高度关心高度有见解,可实际确实麻木的去关心罢了。这不单单是影评中的几个人,这的的确确是这种社会现象,普遍存在于我们身边。键盘侠喷子这种我们熟悉的词汇便是最好的证明。中国人直到现在,骨子里还是麻木的。社会舆论,人肉,以及你肯定在大街上见过,出了车祸一团人在旁边看着,议论纷纷,却没点实际的。8号则不同,或许,我们做不到他那样,但至少我们不该就随舆论,就妄下定论,一件事往往可能并不是表面想的那样。可怜人必有可恨之处,可恨之人也必有可怜之点,所以事情只有看到它背后所藏的,才能发表自己的看法。
其实故事很简单,无非是8号一个个说服其他人。但是这进程中的每一个人都那么的耐人寻味。他们都是这个社会中形形色色的人的投影。3号,反抗到最后的那一个,其实看得出最后他已经明白自己错了,那个富二代也许真的.不是凶手,但他不举手,为什么?他身上是有问题,但是什么导致了这个问题?现代社会的孩子,的确是有他说的那种问题,所以他也就自然认为富二代也是如此,因为那是普遍现象。独生子女自私,狂妄自大,这应该才是问题的本源。
这部影片无情的揭露了我们所处的社会形形色色的问题,但与此同时,其实也显示出了人的积极向上的那一面。给我印象最深的便是那个5号,混混,但他知道什么是善良。
这个世界有光明的地方就一定会有黑暗,就算知道这样的追求是无休无止的,我们依然要选择勿忘初心。
十二公民电影观后感 篇7
思维其实是一道限制你的墙。
常人来看,富二代似乎就应该骄奢蛮横,杀害亲父便似乎也不足为怪。
忽略掉表面那层偏见,客观地来看,那么老人也似乎并没有动机撒谎。
可事实上,要从老人的角度去分析整个案件,才能够发现隐藏在暗处的真相。
很多时候,其实是思维影响了人的判断,所处的思维模式导致人看不清本质。想要看到真正的世界,绝不能戴着有色眼镜去看,也不是用完全不带主观意识的眼光去看,而是用清辙眼睛去看天,用朦胧眼睛去看云,用飘逸眼睛去看风,而每次你都会发现一个新的世界,似是而非,一切陌生而熟悉
电影里还有一个情节,当一切证据证人都被推翻后,一直顽固地认为富二代有罪的3号眼神呆滞了几秒,随后愤怒地又回到了原点,说:”这么多的证据证人还不够吗?学校是让你我根据现有的.证据去讨论,而不是让你们去证明这些证据都是错的!错的?“然后颓然地跌坐在椅子上。
其实越接近真相,人们往往越不愿意承认,就像越发现宇宙的寥廓,人们才越发现自身的渺小轻微,这让狂妄自大的人类如何接受?思维的墙,说到底还是人类自己砌就的,不愿承认自己的愚昧无知,便砌成一道高高的墙将自己紧紧地包围起来,然后就自以为安全了,可悲人的精神虽不属于物质,仍受限于物质。
所幸总有勇者哪怕竭其力量也要挣脱这桎梏。这才有了这场精彩绝伦的讨论,才不至于让真理湮灭在历史的烟尘中,无辜亡灵痛哭于阴暗角落。
只是这世上因捍卫真理便惨遭迫害的殉道者何尝少呢?近代科学的伟大先驱布鲁诺因坚持信奉“日心说”,便一生始终被人与”异端“联系在一起,为此颠沛流离,为此受了8年的牢狱之灾后被判用火活活烧死。但真正的勇士怎会屈服于淫威之下,当布鲁诺听完宣判后,仍面不改色地看着这伙凶残的刽子手,轻蔑地说:”你们宣读判决时的恐惧心理,比我走向火堆时还要大得多。“是的,即使身死,但他为真理而献身的精神将永不磨灭,他的精神早已超脱到物质之外,而不是苟同于一群恐惧到颤抖的蝼蚁。
因为思维的枷锁,人们常常理所当然地便否定掉真理,以理所当然地将自己奉为真理,而渐渐忽略了世界的本来面目和生命的意义。为何不推倒那堵思维的墙,去看看墙外的世界呢?学会尊重未知的存在,也是对自身的尊重。
而世界知道,少数比多数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