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诗·其九 [魏晋] 陶渊明

发表时间:2022-02-19

遥遥从羁役,一心处两端。

掩泪汛东逝,顺流追时迁。

日没星与昂,势翳西山巅。

萧条隔又涯,惆怅念常餐。

慷慨思南归,路遐无由缘。

关梁难亏替,绝音寄斯篇。作品赏析其九(1)

遥遥从羁役,一心处两端(2)。

掩泪泛东逝,顺流追时迁(3)。

日没星与昴,势翳西山巅(4)。

萧条隔天涯,惆怅念常餐(5)。

慷慨思南归,路遐无由缘(6)。

关梁难亏替,绝音寄斯篇(7)。

[注释]

(1)这首诗写羁旅行役之苦和眷念家乡之情。

(2)羁役:羁旅行役,指出仕在外。一心处两端:身在仕途心在家中。

(3)泛东逝:乘船向东行驶。泛:船行水上。追时迁:追逐时光的流逝,指船行很快。

(4)日没:太阳落山。星与昴(mǎo卯):二十八宿之二宿,星宿与昂宿。这里泛指星空。势:

指星座。翳(yì缢):遮蔽,这里是隐没的意思。以星座的移动暗示船行之速。

(5)常餐:指平时家居的饮食。

(6)慷慨:意气激昂。遐:远。无由缘:没有理由。谓公务在身。

(7)关梁:关卡和桥梁。亏替:废止,废除。指难以逾越。绝音:指与家人音信不通。寄:寄托

情怀。斯篇:这首诗。

[译文]

羁旅行役赴远道,

身行在外心飞还。

掩泪乘船向东去,

顺流而下赶时间。

日落空中星宿现,

星宿忽隐西山巅。

荒凉寂寞家万里,

惆怅思家平日餐。

激荡情怀欲南归,

路途遥远难实现。

桥梁关卡阻路途,

言信断绝寄此篇。

-----------孟二冬《陶渊明集译注》-----------

zb258.com小编推荐

杂诗 其一 [魏晋] 陶渊明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注释】

陌:东西的路,这里泛指路。这两句是说人生在世没有根蒂,飘泊如路上的尘土。

逐:追,随着。

此已非常身:此,指此身。非常身,不是经久不变的身,即不再是盛年壮年之身。这句和上句是说生命随风飘转,此身历尽了艰难,已经不是原来的样子了。

落地:刚生下来。这句和下句是说,何必亲生的同胞弟兄才能相亲呢?意思是世人都应当视同兄弟。

斗酒聚比邻:斗,饮酒的器具。比邻,近邻。这句和上句是说遇到高兴的事就应当作乐,有酒就要邀请近邻共饮。

盛年:壮年。

及时:趁盛年之时。这句和下句是说应当趁年富力强之时勉励自己,光阴流逝,并不等待人。

再:第二次。

【古诗今译】

人生在世就像路上的尘土,原本就像飘泊风尘,没有根蒂。生命随风飘转,此身历尽了艰难,已经不是原来的样子了。世间人人都应当视同兄弟,何必非要亲生的同胞弟兄才能相亲呢?遇到高兴的事就应当即使行乐,有酒就要邀请邻里朋友一起共饮。人生就如同时光一样,只要过去了,就不会重新再来,因此,要趁着年富力强,勉励自己,多做些应该做的事。

【赏析】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东晋浔阳柴桑人(今九江市)人。年幼时,家庭衰微,八岁丧父,十二岁母病逝,与母妹三人度日。孤儿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外祖父家里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在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时代,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庄子》,而且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陶渊明《杂诗》共有十二首,此为第一首。本诗作于晋安帝义熙十年(414),时陶渊明五十岁,距其辞官归田已有八年。

坎坷的经历造就了陶渊明对待世俗和人生与众不同的态度,因此,这首诗起笔就以人生命运之不可把握发出慨叹:“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读来使人感到伤感,令人心痛。然而,诗人陶渊明又不同于那些寻常之人,屈服于世事,而是执著地在生活中追求温暖的朋友之爱,、崇尚快乐,劝解人们”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尤其令后人感叹不已的是是人在作品的结束之时,以经久不衰致名句“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警醒世人:时不我待,人当少时及时勉励自己,着实使人为之感奋。

全诗如朋友触膝长谈,朴实无华,丰富的人生哲理却深深地蕴含于其中,催人奋发,令人省思。

窦凤才

l

-----------------------------------------------

[说明]

按王瑶先生考论,这组诗的前八首辞意一贯,内容多叹息家贫年衰,及

力图自勉之意,当为晚年所作。第六首中说:“昔闻长者言,掩耳每不喜;

奈何五十年,忽已亲此事!”渊明五十岁当为晋安帝义熙十年(414),前八

首即为这一年所作。后四首多咏旅途行役之苦,另系于晋安帝隆安五年

(401),时渊明三十七岁。

其一(1)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2)。

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3)。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4)!

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5)。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6)。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7)。

〔注释〕

(1)这首诗慨叹光阴易逝、人生无常,所以告诫人们,在短暂的人生之中,应相亲相善、及时行

乐、努力做人。

(2)蒂(dì弟):花或瓜果跟枝茎相连的部分。陌(mò莫):田间小路,东西为陌。这里泛指道

路。

(3)常:永恒不变。

(4)落地:降生,一生下来。为兄弟:语本《论语?颜渊》:“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5)聚:招集。比邻:近邻。

(6)盛年:壮年。

(7)待:等待。

〔译文〕

人生像是无根蒂,

飘荡犹如陌上尘。

聚散随风无定处,

此生不是永恒身。

人来世上皆兄弟,

何必骨肉才相亲!

得欢不妨及时乐,

有酒招来左右邻。

壮年一去不重来,

一日之中无两晨。

抓紧时间自努力,

从来岁月不待人!

-----------孟二冬《陶渊明集译注》-----------

杂诗 [魏晋] 曹丕


漫漫秋夜长,烈烈北风凉。

辗转不能寐,披衣起彷徨。

彷徨忽已久,白露沾我裳。

俯视清水波,仰看明月光。

天汉回西流,三五正纵横。

草虫鸣何悲,孤雁独南翔。

郁郁多悲思,绵绵思故乡。

愿飞安得翼,欲济河无梁。

向风长叹息,断绝我中肠。作品赏析这首诗以写景为主,言外有无穷的悲凉,远不止于游子对故乡的思念,诗句间流淌着建安时代特有的悲怆,是一个时代士人生存境遇的特写,是士人在社会动乱中的切身体悟。“慢慢秋夜长,烈烈北风凉。”开篇诗人就把游子放在漫长的秋夜,凄凉的北风中,凸显出游子的凄凉悲苦背景。为游子“辗转不能寐”而“披衣起彷徨”做了环境氛围的渲染。游子彷徨什么呢?感伤生不逢时,感伤国家乱离,感伤有家难回。在无尽的痛苦的徘徊中,他“彷徨忽已久,白露沾我裳。”他久久地不能入睡,徘徊在旷野里遥望家乡山高路遥,无奈中只好“俯视清水波,仰看明月光。”,他这样地来回漫步一直到“天汉回西流,三五正从横”的四更天。“三五正从横”是指心星和噣星正排列在天边,“三”指心星,“五”指噣星。三星五噣出现-在西天是四更天。“草虫鸣何悲,孤雁独南飞”在寂静的夜空中,草虫凄厉地一声声惨叫着,失群的大雁孤独地从头顶上飞过,更加剧了游子的凄凉。此情此景怎能不叫人“郁郁多悲思,绵绵思故乡”呢?可是面对离乱,面对战争,怎么可能回到故乡呢?“愿飞安的翼,欲济河无梁。”游子自恨没有翅膀高飞,无法度过万水千山的重重阻隔,这阻隔固然有天险,更多的是人为的无奈。无奈中游子只能在“向风悲叹息,”中,伤心地“断绝我中肠。”这首诗把游子放在漫长的秋夜,凄厉的北风中描写,为游子抒发思乡之情做了背景铺垫。然后又在苍白的月色中,天汉转西的四更天,以深秋深夜宁静中凸现出游子月下的孤独孑影,空旷的寂寞。由此我们不但看到游子月下潦倒的身影,颓废的神情,而且还在视觉的凄凉中加上了听觉上的悲鸣,草丛里看不见的虫子不断地悲切地鸣叫着,失群的孤雁的黑影突然凄厉的鸣叫着从天空飞过,这使人心悸而栗的悲鸣声不也是游子的内心写照吗?这里虽写景,但景中情长,意境描写深远独绝,清新无比。

杂诗 [魏晋] 曹植


南国有佳人,

容华若桃李。

朝游江北岸,

夕宿潇湘沚。

时俗薄朱颜,

谁为发皓齿?

俯仰岁将暮,

荣耀难久恃。作品赏析此诗以“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开篇,作者就给我们描绘出一幅佳人图。这“佳人”生于“南国”,艳若桃花,光彩照人,倾国倾城。这两句描写给读者展现了一个静止的纯美的形象。接下来,“朝游江北岸,日夕宿湘沘”,写“佳人”的活动范围,以展示她的动态。从静态的南国佳人,到动态的“朝游”“夕宿”,很容易使我们想起屈原笔下“受命不迁,生南国兮”的品格高洁的橘,同时又自然而然地让人联想到“朝骋骛兮江皋,夕弭节兮北渚”的湘夫人。由屈原作品中的意象来反观本诗,“南国有佳人,这“南国”,恐怕不只是一般意义上的方位标志,而主要在于它用隐喻手段向人们展示着“佳人”的高洁品质。当诗人在“佳人”之前冠以“南国”,从而使其具有了这样的暗示意义之后,那么“佳人”朝游江比、夕宿湘址就不会再象某些论者所说的,是比喻曹彪(或作者自己)的屡次迁徙,而具有了更为深厚的寓意,即表明“佳人”这种“朝游”“夕宿”恰恰象屈原笔下的湘夫人一样,这一切都是为了迫寻自己所钟爱的恋人,这恋人也可以说就是自己的理想、自己的希望所在。高洁的品质,如花似月的容貌,为寻求理想而无休止奔波的志向并不能感动和改变世俗的偏见。后来“时俗薄朱颜,谁为发皓齿?”尤其是被“佳人”视为第一生命的“朱颜”在遭到“时俗”的鄙薄之后,“佳人”的所有理想,追求和抱负倾刻之间都显得异常苍白、异常脆弱,“谁为发皓齿”透示出一种异常沉重的悲哀,一种无以名状的巨大孤独。一方面是有美好的容貌、高洁的品质,一方面又时时希望把这一切献给自己的理想、自己的寄托,当这种愿望经过现实的验证表明其完全没有可能性之后,“佳人”的时间紧迫感就显得越来越严峻。结尾的“俯仰岁将暮,荣耀难久恃”,道出人生若白驹过隙,有限的青春年华敌不得住那悠悠不尽的时间。这使“佳人”陷入更大的悲哀、更深的忧思之中,司时也使诗人处于左右维谷,进退失据的二难之中。总的来说这首诗有三层意思——自矜、自惜、自慨,正是诗人自我心路历程的真实写照。诗人怀抱奇才,仆仆移藩,终因无人调护君侧,不受重用,直至老去,和佳人的遭遇相同。所以,诗人未登场,其愤激不平之情却见于言语之外。这就是“借佳人为喻以自伤”所达到的艺术效果。

责子 [魏晋] 陶渊明


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

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

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

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

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

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

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作品赏析[说明]

这首诗大约作于晋安帝义熙四年(408),陶渊明四十四岁。

责子,就是责备儿子。诗人以风趣幽默的口吻责备儿子们不求上进,与

自己所希望的差距太大;勉励他们能好学奋进,成为良才。其中流露出诗人

对爱子们的深厚、真挚的骨肉之情。

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1)。

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2)。

阿舒已二八,懒惰固无匹(3)。

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4)。

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

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5)。

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6)。

〔注释〕

(1)被(pī披):同“披”,覆盖,下垂、鬓(bìn):面颊两旁近耳的头发。肌肤:指身体。实:

结实。

(2)五男儿:陶渊明有五个儿子,大名分别叫俨、俟、份、佚、佟,小名分别叫舒、宣、雍、端、

通。这首诗中皆称小名。纸笔:这里代指学习。

(3)二八:即十六岁。故:同“固”。曾本云,“一作固”。无匹:无人能比。

(4)行:行将,将近。志学:指十五岁。《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后

人遂以十五岁为志学之年。文术:指读书、作文之类的事情。

(5)垂九龄:将近九岁。觅:寻觅,寻找。

(6)天运:天命,命运。苟:如果。杯中物:指酒。

〔译文〕

白发覆垂在两鬓,

我身已不再结实。

身边虽有五男儿,

总不喜欢纸与笔。

阿舒已经十六岁,

懒惰无人能相比。

阿宣快到十五岁,

也是无心去学习。

阿雍阿端年十三,

竟然不识六与七。

通儿年龄近九岁,

只知寻找梨与栗。

天命如果真如此,

姑且饮酒莫论理。

-----------孟二冬《陶渊明集译注》-----------

停云 [魏晋] 陶渊明


其一

霭霭停云,濛濛时雨(5)。

八表同昏,平路伊阻(6)。

静寄东轩,春醪独抚(7)。

良朋悠邈,搔首延伫(8)。

其二

停云霭霭,时雨濛濛。

八表同昏,平陆成江(9)。

有酒有酒,闲饮东窗。

愿言怀人,舟车靡从(10)。

其三

东园之树,枝条载荣(11)。

竞用新好,以招余情(12)。

人亦有言:日月于征(13)。

安得促席,说彼平生(14)。

其四

翩翩飞鸟,息我庭柯(15)。

敛翮闲止,好声相和(16)。

岂无他人,念子实多(17)。

愿言不获,抱恨如何(18)!作品赏析序:停云,思亲友也。罇湛新醪(1),园列初荣(2),

愿言不从(3),叹息弥襟(4)。

这首诗共四章,约作于晋安帝元兴三年(404)春,当时诗人四十岁,闲居于家乡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

“停云”,凝聚不散的云。本诗和下面的《时运》、《荣木》都是模仿《诗经》的形式,从首句中摘取二字为题,题目与诗的内容无关。这首诗的内容,就是序中所说“思亲友也”。诗中运用比兴的手法和复沓的章法,通过对自然环境的烘托描写,和不能与好友饮酒畅谈的感慨,充分抒发了诗人对好友的深切思念之情。同时,诗中“八表同昏”、“平路伊阻”、“平陆成江”等诗句,则暗寓着诗人关怀世难的忧心。

[注释]

(1)罇(zūn尊):同“樽”,酒杯。湛(zhàn站):沉,澄清。醪(láo劳):汁滓混合的酒,即浊酒,今称甜酒或醒糟。

(2)列:排列。初荣:新开的花。

(3)愿:思念。言:语助词,无意义。从:顺。不从:不顺心,不如愿。

(4)弥(mí迷):满。襟:指胸怀。

(5)霭霭(āi矮):云密集貌。漾檬:微雨绵绵的样子。时雨:季节雨。这里指春雨。

(6)八表:八方以外极远的地方。泛指天地之间。伊:语助词。阻:阻塞不通。

(7)寄:居处(chū),托身。轩:有窗槛的长廊或小室。抚:持。

(8)悠邈:遥远。搔首:用手搔头,形容等待良朋的焦急情状。延仁(zhù注):长时间地站立等待。

(9)平陆:平地。

(10)靡(mǐ米):无,不能。

(11)载:始。荣:茂盛。

(12)新好:新的美好景色,指春树。这两句说,东园的春树竞相以新的美好景色,来招引我的爱怜之情。

(13)于:语助词。征:行,这里指时光流逝。

(14)促席:彼此坐得很近。促:迫近。席:坐席。平生:平时,这里指平生的志趣、素志。

(15)翩翩:形容飞鸟轻快飞舞的样子。柯:树枝。

(16)翮(hé核):鸟的翅膀。敛翩:收敛翅膀。止:停留。相和:互相唱和。

(17)子:您,古代男子的尊称,这里指朋友。

(18)如何:意为无可奈何。

[译文]

《停云》这首诗,是为思念亲友而作。酒樽里盛满了澄清的新酒,家园内排列着初绽的鲜花,思念亲友而不得相会、叹息无奈,忧愁充满我的胸怀。

阴云密密布空中,

春雨绵绵意迷濛。

举目四顾昏沉色,

路途阻断水纵横。

东轩寂寞独自坐,

春酒一杯还自奉。

良朋好友在远方,

翘首久候心落空。

空中阴云聚不散,

春雨迷濛似云烟。

举目四顾昏沉色,

水阻途断客不前。

幸赖家中有新酒,

自饮东窗聊慰闲。

思念好友在远方,

舟车不通难相见。

东园之内树成行,

枝繁叶茂花纷芳。

春树春花展新姿,

使我神情顿清朗。

平时常听人们言,

日月如梭走时光。

安得好友促膝谈,

共诉平生情意长。

鸟儿轻轻展翅飞,

落我庭前树梢头。

收敛翅膀悠闲态,

呜声婉转相唱酬。

世上岂无他人伴,

与君情意实难丢。

思念良朋不得见,

无可奈何恨悠悠。

饮酒 其二 [魏晋] 陶渊明


积善云有报,夷叔在西山。

善恶苟不应,何事空立言!

九十行带索,饥寒况当年。

不赖固穷节,百世当谁传。作品赏析〔注释〕

(1)这首诗通过对善恶报应之说的否定,揭示了善恶不分的社会现实,并决心固穷守节,流芳百

世。深婉曲折的诗意之中,透露着诗人愤激不平的情绪。

(2)云有报:说是有报应。指善报。夷叔:伯夷、叔齐,商朝孤竹君的两个儿子。孤竹君死后,

兄弟二人因都不肯继位为君而一起出逃。周灭商后,二人耻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指野菜)而

食,最后饿死。(见《史记?伯夷列传》)西山:即首阳山。

(3)苟:如果。何事:为什么。立言:树立格言。《史记?伯夷列传》:“或曰:‘天道无亲,

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耶?积仁絮行如此而饿死。”

(4)九十行带索:《列子?天瑞)说隐士荣启期家贫,行年九十,以绳索为衣带,鼓琴而歌,能

安贫自乐。况:甚,更加。当年:指壮年。

(5)固穷节:固守穷困的节操。《论语?卫灵公》:“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译文〕

据说积善有善报,

夷叔饿死在西山。

善恶如果不报应,

为何还要立空言?

荣公九十绳为带,

饥寒更甚于壮年。

不靠固穷守高节,

声名百世怎流传?

-----------孟二冬《陶渊明集译注》-----------

饮酒 其四 [魏晋] 陶渊明


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

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

厉响思清远,去来何依依。

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

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

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其四(1)

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2)。

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3)。

厉响思清远,去来何依依(4)。

因值孤生松,敛翩遥来归(5)。

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6)。

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7)。

〔注释〕

(1)这首诗通篇比喻,以失群之孤鸟自喻,前六句写迷途徘徊,后六句写归来托身;又以“孤生

松”喻归隐之所,表现出诗人坚定的归隐之志和高洁的人格情操。

(2)栖栖(xī西):心神不安的样子。

(3)定止:固定的栖息处。止:居留。

(4)此二句焦本、逯本作“厉响思清晨,远去何所依”,今从李本、曾本、苏写本、和陶本改。

厉响:谓鸣声激越。依依:依恋不舍的样子。

(5)值:遇。敛翩:收起翅膀,即停飞。

(6)劲风:指强劲的寒风。

(7)已:既。违:违弃,分离。

[译文]

栖遑焦虑失群鸟,

日暮依然独自飞。

徘徊犹豫无定巢,

夜夜哀鸣声渐悲。

长鸣思慕清远境,

飞去飞来情恋依。

因遇孤独一青松,

收起翅膀来依归。

寒风强劲树木调,

繁茂青松独不衰。

既然得此寄身处,

永远相依不违弃。

-----------孟二冬《陶渊明集译注》-----------

杂诗 [唐] 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诗歌一开头,诗人以近似讲话一样的语气,不加修饰地表现了一个久住他乡异
地的人,一旦见到自己家里的亲友,欲知家乡情事分外热烈、急切的心情。那么,
身在异地的异客,最想知道什么样的事呢?最令诗中主人公亲切怀想的却是花窗前
那枝梅花开了没有。用梅花作为繁多家事的借代,不但更加生活化,而且也诗化了
最普通的家务事,同时又体现了诗人独钟梅花那种清高超脱的品性。全诗质朴平淡
而诗味浓郁。

文:朱丽云?
《人民日报海外版》〔19981024№g〕
———————————————
【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

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我”,不一定是作者),是一个久在异乡的人,忽然遇上来自故乡的旧友,首先激起的自然是强烈的乡思,是急欲了解故乡风物、人事的心情。开头两句,正是以一种不加修饰、接近于生活的自然状态的形式,传神地表达了“我”的这种感情。“故乡”一词迭见,正表现出乡思之殷;“应知”云云,迹近噜?,却表现出了解乡事之情的急切,透露出一种儿童式的天真与亲切。纯用白描记言,却简洁地将“我”在特定情形下的感情、心理、神态、口吻等表现得栩栩如生,这其实是很省俭的笔墨。
关于“故乡事”,那是可以开一张长长的问题清单的。初唐的王绩写过一篇《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从朋旧童孩、宗族弟侄、旧园新树、茅斋宽窄、柳行疏密一直问到院果林花,仍然意犹未尽,“羁心只欲问”;而这首诗中的“我”却撇开这些,独问对方: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仿佛故乡之值得怀念,就在窗前那株寒梅。这就很有些出乎常情。但又绝非故作姿态。
一个人对故乡的怀念,总是和那些与自己过去生活有密切关系的人、事、物联结在一起。所谓“乡思”,完全是一种“形象思维”,浮现在思乡者脑海中的,都是一个个具体的形象或画面。故乡的亲朋故旧、山川景物、风土人情,都值得怀念。但引起亲切怀想的,有时往往是一些看来很平常、很细小的情事,这窗前的寒梅便是一例。它可能蕴含着当年家居生活亲切有趣的情事。因此,这株寒梅,就不再是一般的自然物,而成了故乡的一种象征。它已经被诗化、典型化了。因此这株寒梅也自然成了“我”的思乡之情的集中寄托。从这个意义上去理解,独问“寒梅著花未”是完全符合生活逻辑的。
古代诗歌中常有这种质朴平淡而诗味浓郁的作品。它质朴到似乎不用任何技巧,实际上却包含着最高级的技巧。象这首诗中的独问寒梅,就不妨看成一种通过特殊体现一般的典型化技巧,而这种技巧却是用一种平淡质朴得如叙家常的形式来体现的。这正是所谓寓巧于朴。王绩的那首《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朴质的程度也许超过这首诗,但它那一连串的发问,其艺术力量却远远抵不上王维的这一问。其中消息,不是正可深长思之的吗?
(刘学锴)

咏怀诗 [魏晋] 阮籍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注释】

夜中:夜半,半夜里。

帷:帐幔。

鉴:照。这里指月光照在帐幔上。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写远处飞鸟的哀鸣,显出黑夜凄凉不安,寓有象征反常的意味。孤鸿,一只离群的大雁。号,叫。翔鸟,夜里还在飞翔的鸟。

徘徊将和见?忧思独伤心:是说人不眠,鸟飞鸣,都这样徘徊不安,又将看到什么呢?景象如此凄凉,真令人暗自神伤。

【古诗今译】

一个清凉的夜晚,时已夜半,一个人辗转反侧,久不能眠,于是索性起来弹琴。明亮的月光照在薄薄的帐幔上,寒气逼人,清冷的夜风徐徐吹来,撩动着我的的衣襟。一只离群的大雁在野外哀鸣,林子里的鸟儿因惊恐儿而窜飞不停,叫声不时地从林子里传来。一个人在夜色中徘徊不定,可是徘徊又能见到什么或解决什么问题呢?只有忧伤陪伴着我独自伤心。

【赏析】

阮籍(210-263),字嗣宗,陈留尉氏(今河南尉氏县)人,魏末晋初文学家、思想家。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儿子,竹林七贤之一。阮籍是魏晋时代的名士,思想上崇尚老庄哲学,行为放荡,反对虚伪的礼教。《晋书·阮籍传》说阮籍“本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由此看来,他的行为放荡乃是政治压抑下的一种消极反抗。

阮籍的《咏怀》诗共有八十二首,是诗人生平诗作的总题,不是一时所作,有感即发,类似于“杂诗”。用曲折隐晦的笔调抒写了诗人在乱世之中找不到人生出路的内心苦闷,其中有的反映了当时黑暗的政治现实,有的是对虚伪的礼教的批判,也有的是抒感慨,发议论,写理想,但是也不免带有消极颓废的色彩。本篇是第一首,写诗人弹琴的情景,抒写了找不到人生出路的孤独、落寞、忧愁和不安。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诗人以一个“夜”字领起,给读者提供了一个明确的时间概念。虽然描述的是一种极为平常的动态现象,但是却委婉地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极为复杂的感受,诗人展示的动作行为、所见所闻、心理状态等全部场景都发生在这个特定的时间里。从字面看,诗人是在写自己在一个清凉的夜晚,时已夜半更深,却辗转反侧,难以成眠,无奈之下,索性起来弹琴。前面我们知道,诗人原本是一“不与世事”、“酣饮为常”之人,而此夜却久久不能入眠,索性起来弹琴,从这一动态过程中,我们不难想见诗人此刻极度不安的心境,理也理不清的万端愁绪。可见这个“夜”字在结构上又具有统领全篇的作用,给读者留下了一个内涵深厚的悬念。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这里当为写前两句诗人起坐弹琴时的所见所感。“薄帏”上的清冷月光,撩动衣襟的徐徐“清风”,月色之下,清风之中,独自弹琴,内心苦闷无人可诉。所见气氛肃杀,寒气森森;所感独孤凄冷,落寞至极。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两句镜头从近景推到远景,从视觉、触觉转为听觉,从狭小的室内月光和清风的特写推到空旷的室外“外野”、“北林”大背景中的“孤鸿”哀鸣、“翔鸟”惊叫,更加增添了几分凄凉迷惘的气氛。此情此景不但未能排遣作者心中的孤独,反而更加深了作者的忧思、伤心。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明月”、“清风”、“孤鸿”、“翔鸟”就是所寻找到的知音吧,至此,诗人不由得“徘徊”了起来,既便如此,可有“将何见”?唯有“独伤心”罢了。写到,诗人哑然止笔,从这结句里我们不难体会到,诗人的情感思绪仿佛滞留在那无边无际的忧愁哀伤的心理状态之中了。

这首诗在表现艺术手法上有很多可取之处,在此,只就动作行为和意象排列的描写做以简要分析。作品总体看起来,就是在动作行为和意象排列上的描写组合,但是在结构上却层次竟然,有条不紊,在情感抒发与完善主题方面更是顺乎自然,水到渠成。这主要取决于诗人对所描述对象的精心设值与安排。开篇描写的是诗人的主观动作行为,先是“不能寐”,继而才“起坐弹鸣琴”,进而才有中间的所见所闻和篇末的所感;中间四句所排列的则是前两句基础上的所见、所闻的不同意象,“明月”、“清风”、“孤鸿”、“翔鸟”,有室内的,有旷野的,有所见的,有所闻的;最后两句又归结到诗人的主观动作行为上来,抒写了心中的感受,构成了全篇的首尾照应,使所有的动作行为和意象描写逻辑性强,联系紧密,浑然天成。

l

饮酒 其三 [魏晋] 陶渊明


道丧向千载,人人惜其情。

有酒不肯饮,但顾世间名。

所以贵我身,岂不在一生?

一生复能几,倏如流电惊。

鼎鼎百年内,持此欲何成!作品赏析〔注释〕

(1)这首诗通过对那种只顾自身而追逐名利之人的否定。表明了诗人达观而逍遥自任的人生态

度。

(2)道丧:道德沦丧。道指做人的道理,向:将近。惜其情:吝惜自己的感情,即只顾个人私欲。

(3)世间名:指世俗间的虚名。

(4)这两句是说,所以重视自身,难道不是在一生之内?言外之意是说,自苦其身而追求身后的

空名又有何用!

(5)复能几:又能有多久。几:几何,几多时。倏(shū叔):迅速,极快。

(6)鼎鼎:扰扰攘攘的样子,形容为名利而奔走忙碌之态。此:指“世间名”。

〔译文〕

道德沦丧近千载,

人人自私吝其情。

有酒居然不肯饮,

只顾世俗虚浮名。

所以珍贵我自身,

难道不是为此生?

一生又能有多久?

快似闪电令心惊。

忙碌一生为名利。

如此怎能有所成!

-----------孟二冬《陶渊明集译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