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传读书笔记(汇集14篇)。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体会呢?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书笔记吧。你想知道读书笔记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苏东坡传》读书笔记,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 篇1
林语堂在写《苏东坡传》时,把书名叫做《The Gay Genius: The Life and Time of Su Tungpo》。当时的英语中,gay这个词是褒义的,译为“快乐的”“伟大的”。这也从侧面反映出苏东坡的“乐天派”精神。
苏轼一生豁达开朗,这与他而立之年的故事有关。《三字经》中写道“二十七,始发奋”就是他的父亲苏老泉—苏洵。在当时,苏洵发奋读书较晚,以至于父子三人在同一年进京赶考,仍被任命为秘书省试校书郎。而自己与弟弟苏辙更是高中应试及第。这给苏轼今后的仕途生涯增添了几分信心。
也许是信心太足,苏东坡并没有刻意的去“学习”官场的“潜规则”。几年之后,王安石变法运动爆发了。由于苏轼的“冒失”,冲撞了王安石。由于王安石直率的性格,而且官至宰相(比苏东坡大得多),所以三次贬谪。
其实王安石也不是心胸特别狭隘的人,我们不妨先来看一首诗:
赋黄菊花诗
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这首诗上两句为王安石做作,下两句为苏轼说做。有一天苏轼去拜访王安石,王不在。他见书桌上有一首咏菊的残诗:“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心想:这不是胡说吗?“西风”是秋风,“黄花”是菊花,而菊花是能耐寒的。说西风吹落黄花,岂不可笑?于是他续诗道:“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王安石阅毕,很不满意。他为了让事实教训一下苏东坡,便把贬至黄州。到了重阳节,连日大风。一天,苏东坡邀请了他的好友到后园赏菊。只见菊花落叶。他想起给王安石续诗的事来,恍然悔悟到自己错了。
即使王安石这般“谆谆教导”,苏轼仍不改“放荡不逊”的性格。他公然与王安石争锋相对,锋芒毕露。这不相当于以卵击石吗?于是连续遭贬。
这时的苏轼,不仅在仕途上失意,在家庭上也十分凄苦。他的妻子——王弗弃世,只留下一个儿子,年方六岁。不久,家父也走了。苏轼一下子失去了两位亲人。一位是生活、文学上的伴侣。一位是从小把自己拉扯大的人。这对苏轼的打击是沉痛的。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这是多么凄苦的文字!一向抱着“落拓不羁”精神的“乐天派”也感到别离是多么的心如刀绞。悲伤的`情感从笔尖泻下,造就了今天的名句。
看完这本书,从上面几个事例中,我认为:苏东坡的才气的确是被大家认可的。但苏东坡的性格是不可取的。要学王弗,注意交友与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这样才会被更多的人接纳。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 篇2
合上厚厚的《苏东坡传》,心中感慨万端,种种杂绪像被书页搅动的灰尘萦绕着我,我开始思考人生,思考命运。
世界瞬息万变,人不过是沧海一粟,那么既然渺小,就无需去争夺,去奔波劳碌,争取虚幻的浮名。同时,人生在世一趟也不容易,不要让这珍贵的生命做了奸诈小人,受人唾骂。做本真的自己才是最重要的,所谓“草木有本心,何须美人折”,更何况人呢?
纵观苏东坡的一生,是坚持自我的一生。林语堂称她为“大自然的顽童”,我认为很贴切,儿童最真,率性而为,而“顽”又带着倔,正是这股率性和倔劲,让他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能拥有一颗快乐、平静的心。他的.政治生涯在新党与旧党斗争、政权的更迭中起起落落,于他是可悲的,他像是被装在木箱里,抛到海上,随海浪起起伏伏,官场似海,他的性格决定了必然被抛之于浪尖上,是他的正直、他的直言、他的调侃讽刺,让政敌们掀起了一浪又一浪。
我想,从来没有人外方贬谪的足迹有遍布这么广的,也从来没有人在贬谪期间过得这么安然恬淡的,连政敌都嫉妒了。我觉得除了耳熟能详的儒释道完满融合的原因之外,还有几个不容忽视的原因。
第一,是文学的支持,在穷乡僻壤,写作是他的重要内容,有诗、有词、有信件、有墓志铭、有经典注疏,这时,他写东西已经没有什么功用目的了,而是完全抒发本心,所以他的成就才更大。当文学回到了写本心的位置,才有了不朽的价值。第二,是众多的朋友,苏东坡有很多交往一生的朋友,每到一个地方,也广交朋友,寻访奇人异士,他对朋友倾心相待,信任有加,好多引为知己。
他像一株散发着特殊气质的君子兰,吸引着三教九流的朋友,就像他自己说的“我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记得初中看到一句话,谓之“人不痴,不可与之交”,大概有痴气的人一旦与之相交,便可长久。这些朋友给予苏东坡极大的精神安慰和鼓励。第三,则是情趣广泛,脑中总有这么一个印象。
凡是兴趣爱好广泛的人,总是精神饱满,充满活力,百折不饶。民间有很多苏东坡的传奇佳话,有很多是关于他的兴趣爱好,像东坡肉,研制药方,听说曾经还配了制墨秘方,差点把房子烧毁,这时,他更像一个顽童了。兴趣广了,才有做不完的事,即使被炒鱿鱼,被架空,生活也可以忙得不亦乐乎。
现代社会,人们的精神生活越来越荒漠化,人们抱怨、烦躁。也许我们没有那时免费的无限风光可以游览排遣,也没有妙笔生花的文笔抒写,但可以拥有苏东坡式的心态,坦然达观,安之若素,不必媚上,不必伪装。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 篇3
苏东坡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他的医生是丰富多彩的,他聪慧过人,心神更是天真无邪。它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才,阅读苏东坡的一声,往往会被他的浩然所吸引。
苏东坡自有其及其迷人的魅力。就如同魅力之在女人,美丽之在花朵,是宜于察觉而难于说明的。
苏东坡的这种高深莫测,令人不知应当因其大无畏的精神而敬爱他,抑或为了使他免于旁人的加害而劝阻他、保护他。
他身上有一股道德的力量,非人力所能遏制,这股力量,有他呱呱落地开始,即强有力在他身上运行。他挥动巨笔,肆无忌惮的泼墨,如同儿戏一般。
对于苏东坡的人格与品质,我只能说自己可能连仰望的资格都没达到。
在历史的`长河中,迎来又送走了一批又一批的人,而苏东坡是一个渺小而又庞大的人,为何说苏东坡伟大,因为,苏东坡像一面镜子,从他的一生中可一折射出中国文人的精神与思想。正是这些精神与思想才是中华五千年的文化长河一直流淌,永不干涸。
我对苏东坡的了解甚至连表皮都没达到,认为自己真的幼稚,但还是要写下来,这既是我的读后感,也是我向一个伟大的文学领袖致敬。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 篇4
说起苏东坡,人们会很自然的想起他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与辛弃疾统称为“苏辛”。然而,这位大文豪,着实是一位很奇怪的人。
既然是豪放派的领军人物,自然十分“豪放”。但苏东坡不是这样的,他的词,特别是他在被贬黄州期间的作品,全都清新脱俗。如著名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那么的感人,而且还有一些凄迷之感,实在是无法让人与豪放联想,相反,颇有一些婉约派的感觉。
好书是相互关联的,有点似人际交往里的共鸣效应。
看余秋雨老师的《借我一生》,里面提到余老师小时候看过很多遍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心里想这本书应该是很有可读性的,于是马上到当当网上去淘了本。
确实是本好书!林学者通过一字一句,一个中国历史上的文化名人就此活了。看那本书,东坡才子的呼吸我们都能感觉得到,他那狂放不羁,真性情的等,人物非常丰满。既是个大才子,又是个很有政治才干的父母官,更是有血有肉的'生活中的挚友。林教授说他是个“上可陪玉帝老儿,下可陪黎民百姓”,任何人在他那都可以受到很温暖的人文关怀。
东坡才子一生大起大落好几回,无论是结发妻子王弗,还是后来的王闰之,以及后来的侍妾王朝云,他们默默地照顾着他。官海沉浮,家庭变故,甚至是被贬到黄州做官,她一直是他身边给予支持和力量。难怪会有《菩萨蛮》这样的千古好词出现,平淡和磨砺的生活历练出了对这种感情的精华。多情自古伤离别,也许一片秋叶的落地,都能引其他无限的惆怅。
想起东坡才子为什么在官场上会时好时坏,联想到电视剧《大宋提刑官》里宋慈被自己的岳父所害的故事,可能是因为他们花在专业上的时间太多了,无暇研究复杂的人际关系。用悲情主义者屈原的话来说是“举世浑浊唯我独清,世界皆醉唯我独醒”。不过我们生活在改革开放的好时代,这点要批判性地看待这个问题。
绝对是本修身养性的好书,一本值得读N遍的书。
苏东坡也会对一些生活小事很为迷恋。比如他在黄州时就创造了东坡肉,并把其来历和做法记入《食猪肉诗》中。他发明的东坡肉也是我的最爱,实在是好吃,肥而不腻。
东坡先生是一个一心为民却不得志的官员。只要是他就任的地方,总能为当地做一些实事,备受当地人民爱戴;只要他在中央任职,总会卷入政治漩涡,然后被人又踩又坑,几番下来,几乎不是贬官就是流放。
苏东坡,他是一个真实的人,并不是圣贤,因为做圣贤太累,而他天性活泼,是不可能天天严肃的。
苏东波,千百年过去了,仍然被人们景仰,并将继续被后世景仰。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 篇5
在读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前,我对于东坡先生的了解仅限于他的诗词,他遭遇的乌台诗案和他对弟弟子由深厚的情感。
尽管了解不多,但并不妨碍苏东坡在古代熠熠生辉的诗词大家中,成为我心目中最喜欢,最佩服的那一位。一直以来,我都很想多角度地了解这位在我认为是最具成就的大文豪的`人生际遇,就这样,林语堂先生撰写的《苏东坡传》在一次很偶然的经历中进入了我的视线。
那是一个突如其来的雨天。我没有带伞,猝不及防的暴雨让很多像我一样没有带伞的人躲进了附近的商业城。进去后我发现里面有一家高大上的实体书店,内心欢喜。想着既然暂时走不了,又不赶时间,索性就进去随便看看。没想到我和《苏东坡传》的缘分就这样到来了。当时的我径直走向它,看到书籍干净而典雅的封面,我有些惊喜。于是小心翼翼地捧起这本书,翻开它的目录,就那么随便浏览了一个小片段,便欲罢不能了。
书中有两句话让我印象极为深刻。
一句是苏东坡对弟弟子由说的那番自我评价,可以说极具特色——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天下无一个不好人!经历了乌台诗案,经历了官场中的起起落落,经历了人生中太多的不如意事的东坡先生,竟然还能轻松快意地说出这样一番话,似乎所有苦难的经历与己无关一般,不能不令人惊叹!经历了这么多风风雨雨,还能如此笑对人生,对生活充满了信心,这是一种怎样豁达的心胸?我想,从开篇中林语堂先生对苏东坡先生的评价就可找到答案。
这就是第二句话。林语堂先生说——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苏东坡一生三起三落,阅遍世间人情冷暖,无论是顺境逆境,他始终都对生活充满了无限的热爱。人们都说,一个人最不了解的恰恰是他自己,但这话用在苏东坡的身上,似乎完全不合适。
每一次人生变故,对东坡先生来说,都会站在人生新的高度。诗词的造诣不需多说,令人赞叹的是他在诗词之外给人带来的惊喜。被贬黄州,他发明出香飘千年的名菜——东坡肉;流放海南,又创制出流传至今的“东坡笠”;任杭州知州时,疏浚西湖,利用挖出的淤泥构筑并修建了后来的“苏堤”,后成为西湖十景之一……诗词大家、美食家、时尚设计师、工程师,各种头衔放在苏东坡一人的身上,毫不夸张。人生的起起落落,造就了不同身份,不同成就的苏东坡,我也才真正明白了《定风波》中“一蓑烟雨任平生”的真正含义。短短几个字,词人就将自己的人生际遇像包饺子一样,所有的花红柳绿、风雨雷电包含在里面,蘸点酱油,蘸点醋,笑着将一切吃下肚去。
对于我们大多数普通人来说,别说人生数次起起落落,哪怕只有一次,可能早就失去了对生活的兴趣,甚至活下去的勇气。仅凭这一点来说,东坡先生早已令我仰望。
如今正处在人生低谷的我,每当心绪烦乱,或者夜不能寐时,就会翻出这本书,细细品味其中的某些章节,头脑中所有的杂音便都不存在了,犹如我第一次偶遇《苏东坡传》这本书那一天的情形一样。任凭外面疾风骤雨,但手捧《苏东坡传》,整个世界都春暖花开,风和日丽了。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 篇6
生活不可能一直如童话般无忧无虑,或阳光普照,或经大风大浪,或寒雨湿身,都应该是人生的常态。一生经历坎坷的人不少,那为什么苏轼的名字没有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呢?我想最好的回答应是,“一蓑风雨任平生”,正是这种对待风雨的态度成就了不一样的苏轼,改变了他生活本来的色泽。
苏轼的一生,传奇而跌宕。出生眉山,苏轼自幼好学,高中进士后母亲去世,初出仕途时桀骜不驯,常被打压,后因王安石变法贬官外地,经历“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此时的苏轼已蜕下了少年人的轻狂,投身于美食美景,《赤壁怀古》便都是那时留下的传唱作品。一晃几年,他被重新启用,提拔速度如同坐火箭,苏家空前兴盛。但是造化弄人,命运并没有就此放过他,而是真正下了毒手——苏轼被一贬再贬,身边的亲人朋友也相继离开了他,像一团云雾般飘散得无影无踪。后于六十六岁病逝于真州。
苏轼是历史的长河中一颗巨星,熠熠生辉,逾千百年而不暗淡,而他的伟大与他经历过的所有挫折与困难都是分不开的。“在寂寞里,磨炼了心志,洗涤了灵魂,并使他的才华得以更大程度的发挥”,是的,伟大虽然得益于他横溢的天才,但更多则是来自生活的挫折与磨练。
“在痛苦中,有人堕落,有人迷离,有人却可以升华;有人寄情声色,有人流连于山水,而苏轼,选择向佛教中汲取精神的力量。”在谏官群袭,乌台诗案过后,苏轼贬于黄州,虽然受到了不小的惊吓,但并没有一蹶不振。他开始了对佛教的学习,获得了心灵的自由与愉悦,不过他身上儒道的洒脱与飘逸仍淌在他的血液里。相比从前,他更成熟地看清楚了官场,注重养生,乐于交友,开荒耕种,研究美食,文字少了一些对政治的不满和对新政者的厌恶,多了一份淡雅与禅意。《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都是此时的名篇,所有的愤懑都随着“大江东去”而逝。我们无法想象,苏轼面对大川如何寄托自己“逝者如斯夫”的感慨,只能揣度他怎样在一次次的苦难中,疗愈自我,悲悯苍生。
乌台狱中的折磨,黄州务农的`辛苦,惠州的无限惨淡,海南缺衣少食的生活……这些都没有打败苏轼,反而让他越挫越勇,为什么?因为他豁达开朗、乐天知命的人格魅力,因为他“一蓑风雨任平生”的随意与平和。“若其一生顺风顺水,也许依然伟大,但一定不如饱受锤炼后更伟大。”苦难并不可怕,只要有一颗强韧的心,再大的难也不是难,而是砥砺人生的利器。
现在,浮躁当道,智者失语,又有多少人可以理解并体会到苏轼那历经风雨却任平生的乐观与坚强,豪迈与诗意?
苏轼一生,因豁达而精彩,因了悟实现了自我的救赎,升华成一颗永恒璀璨的星子,它点亮在黑色的夜幕,闪亮在失落人的心头,照亮在迷茫者的前路。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 篇7
不想谈那时的政治,政治给我的感觉半是恼怒,半是怜悯。[笔稿范文网 Gx86.Com]
只想论苏东坡交友,每到一处,他总能围拢一大批好友在身边,甚至到了一天没有客人就好像不舒服似的。
一、幕后听言
苏轼曾对他的弟弟子由说过这么一句话——“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他是一个天才,自小在祖父和父母亲的家庭熏陶下成长,再加上他自己杰出的天赋、过目不忘的才能,他若称第二无人敢称第一。他又是一个天真的天才,认为天下人人都是好人,不管官场尔虞我诈、阿谀奉承,他只凭着自己的心与人交往,天真得没有一点心机。可喜的是他有一位精明且又自知之明的妻子,在他初尝做官的感觉而不够老成熟练时,做妻子得便从旁提醒他,警告他;在苏东坡与来访客人谈话之际,她就躲在屏风后面屏息凝听,然后将自己对客人得判断告诉苏东坡,让他交往的时候注意;她还警告丈夫提防那些过于坦白直率的泛泛之交,要提防丈夫认为“天下无坏人”的前提下所照顾的那些朋友。
君子之交淡如水,速交的友情靠不住。
这种速交的友情在苏轼身上体现的不是很明显,真正得以践行的是王安石。司马光曾评价王安石“为人不甚坏,其过端在刚愎自用”,苏轼也评其文章曰“王氏之文,未必不善也,而患在好使人同己。”是以林语堂称王安石为“拗相公”,很贴切了。其实,真正不善的的确不是王安石本人,而是他身后那些趋炎附势的小人——出卖王安石的吕惠卿,两面人邓绾,母丧不奔的李定。这些人是名副其实的小人,得志便猖狂。由此可见慎交友的重要性。
二、子由、朝云
苏东坡与其弟苏子由,是完全迥异的两个人。子由高大,丰满的圆脸,两颊附近松肉很多,个性沉稳、实际、拘谨、寡言,为人可靠;东坡健壮结实,骨肉匀亭,尤其有一个敏感活动、强而有力的嘴唇,性格爽快、开阔、好辩、天真、不辨后果。在文学风格上,林语堂讲东坡像写小说的威廉·詹姆斯,而子由像写心理与哲学性论文的亨利·詹姆斯,但实际上两人却是反着来的。两人性格的不同也注定了他们在仕途上坎坷遭遇的不同。在我看来,苏轼和苏辙两人的关系毋宁说是兄弟,不如说是朋友。两人政见相同,不会出现王安石与其弟王安国、王安礼政见对立的局面;两人不管身居何地,或近或远,都会心里挂念着对方,互通信件,互抒肺腑;在路过对方所在地时会前去叙旧,家眷不方便照顾时会托给对方。朋友好到一定程度如亲人容易做到,但亲人到什么程度才能成为朋友甚至知己却不得而知。
对于苏东坡来说,除了他的弟弟子由,还有一位知己——侍妾王朝云。
王朝云并不是一些人所说的跟他又某种关系而娶来的歌妓,朝云在十二岁时被苏东坡的第二任妻子——其前妻的堂妹——买来当丫鬟,她是在进入苏府之后才开始学习读书识字、唱歌跳舞的。朝云是一个天资聪慧的姑娘,她仰慕苏轼的才华,向往他的精神世界,在服侍了苏夫人几年之后,便升为了苏东坡的妾,这在宋代极为常见。朝云是东坡的知己,她能够说出东坡“一肚子的不合时宜”,无论东坡调到多么偏远恶劣的地方,她都能始终如一地追随他,陪他颠沛流离。知己,就要有共同追求的目标,子由与他是政治好友,朝云与他则是仙道生活的好友。东坡称朝云为“天女维摩”(意为一尘不染),她信佛,也对道家长生术感兴趣,她乐于行善,两人曾一同创建了放生池。真正的朋友、知己是能同甘共苦,王朝云做到了。
三、文学艺术挚友
苏东坡是一位天才,更是一位全才。他的“全”表现在诗文的集大成;书法绘画多为人称道;对建筑情有独钟;对做菜、酿酒、制墨、瑜伽等多有研究。在这些方面,他比在政治上更能教到挚友。在诗文上,有“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秦观、张耒、晁补之,四人与陈师道、李廌并称“苏门六君子”,他们在诗文方面或多或少的受到苏轼的影响,成为继欧阳修、苏东坡之后再文学上颇有成就地一群人。在艺术上,尤其表现中国笔墨欢愉的情趣上能够独创一派,他最喜欢的消遣是他的'“戏墨”之作,他创了有名的墨竹,也和年轻的艺术家米芾共同创造了以后再中国最富有特性和代表风格的中国画。米、苏、李(李公麟,也即是李龙眠)称为宋朝三大家,将诗文艺术合二为一的时间当属有名的“西园雅集”,十六位名家聚会于驸马王诜的庭院中,其中就有苏门四学士、宋朝三大家、苏子由等人。说到绘画,尤其是画竹,不得不提到他的好友——画竹名家文与可。二人在性格上有很多相同之处,东坡认为文与可是“袜才”,谈其“初不自贵重”,将“持缣素而请者”,这样一个人却与东戏谑往来,常画墨竹以赠。东坡有一股浩然之气,“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已矣。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狱,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此理之常,无足怪者。”
四、渐不为人识
“乌台诗案”之后,苏东坡被贬到了黄州,由于情势所迫,要一变而为农夫了。他在东坡一片田地里务农,自称“东坡居士”,建雪堂宴请宾客,种草木,辟果园,筑水坝,建鱼池,在这个过程中,与邻人、甚至当地的太守也因佩服他而愿与他交好。不光此地,苏轼被贬的杭州、惠州、儋州太守,也为他的正直折服,像儋州太守詹范、博罗县县令林抃都成为了他亲密的朋友。广州太守王古接受了苏轼建医院、引水防洪的建议,后却因“妄赈灾民”而免官。在黄州,有一个马梦得,在来黄州之前便已经追随苏轼二十年,信任他也崇拜他,苏轼曾在诗中叹息:“可怜马生痴,至今夸我贤。”苏轼的魅力是值得这份追随和忠心的。
一个天才诗人成为了农夫,是诗人之幸,亦是农夫之幸。
他可以化枯燥为有趣,化坎坷为达观。他曾说,失去认识时间美好东西的人,才有福气。他芒鞋竹杖而出,雇一小舟,与渔礁为伍;穿农人短褂子日日横过黄泥板,喝醉后不是小睡就是哼唱《黄泥板词》(一首流浪汉狂想曲);将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句子重组,照民歌唱出,自己打着拍子和农夫一起唱;在田间农作的空闲时间与农夫闲聊。他是那么的平易近人,那么的没有架子,以至于往往被醉汉东推西攘或粗语相骂,他却“自喜渐不为人识”。
苏轼曾说过,“处贫贱易,处富贵难。安劳苦易,安闲散难。忍痛易,忍痒难。人能安闲散,耐富贵,忍痒,真是道士之士也。”然而在这种情况下还能聚龙这么多好友在身边,那才是真正的大哲。
五、鸡犬识东坡
之前讲过苏东坡对建筑情有独钟,除了能有一帮志同道合的朋友之外,最重要的是能够用这项技术造福百姓,得到了百姓的称赞,由此,他成为了百姓的朋友,形成了“鸡犬识东坡”的局面。
林语堂在此书中说,“我简直不由得要说苏东坡是火命,因为他一生不是治水,就是救旱,不管身在何处,不是忧愁全城镇的用水,就是担心运河和水井的开凿。”陕西旱像出现,他想尽办法为农民求雨;洪水到了徐州,他主持修建防洪工程,洪水撤退,他又建造“黄楼”以防水;在杭州,他改造运河以防淤泥,畅交通,建水库,以解决杭州人的用水难题,这些都甚有成效。除了治水外,他还关心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和那些“在王安石创设的那无边旧债的荆棘里玩他们狙击黎民百姓的游戏”的人相比,苏东坡由不得人们不去敬仰他。在百姓看病方面,他在密州时曾采用抄药方等零星的方法,在杭州时建立了一支最早的公立医院——安乐坊,在广州也创建了公家医院。在解决惨无人道的溺婴问题时,他给太守写了一首言之灼灼感人至深的信并且建立救儿会。在解决百姓饥馑的问题上,苏东坡一次又一次上奏章,请求废除王安石新政中危害百姓甚重的青苗贷款,请求拨粮以预防饥荒,他单枪匹马只身奋斗,还总是遭到小人的阻隔,在对抗官僚的长期作战中,曾写信给好友孔平仲说:“呜呼,谁能稍助我乎?”他为了百姓可谓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读之让人心痛心酸。
我说过,政治让我怜悯,怜悯的对象便是这个身先士卒的苏东坡。
六、僧道为友
我们常说苏东坡是将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文学大家,这就说明他与官场、僧人、道士打交道是不可避免的了。关键是就算与僧道交往,苏东坡也能与他们成为最要好的朋友。
在僧人中,有佛印、惠勤、參寥与他关系最好,佛印风流潇洒,与苏东坡之间常有互相娱乐之事;出家人自由游荡、寺庙为家的习性,让參寥可以陪伴苏东坡以解忧。在道士中,死而复生的乔仝常为他送别,但最神奇的要数道士吴复古,他简直就是一个幽灵一样的人物,不管苏东坡被贬谪到什么地方,总会有他的影子,他的出现也给了苏东坡一点安慰。与僧道为友,让苏东坡的交友历程又得到了一次升华,在其人格魅力上也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七、对待政敌
他是政治上天真的孩童,屡受迫害和打击;他是诗文上杰出的才子,奋笔疾书痛斥奸邪。而他的敌人总是巧妙地将二者联系起来,从诗文中找茬治他的罪,最严重的便是“乌台诗案”。他们甚至在苏轼上书皇帝的谢表中寻找大不敬之语,这些人,每天闲的没事干,就以“为苏东坡的诗作注疏”为毕生一大“事业”,可谓是“易进如蛆蝇,腥膻所在,瞬息千万”。苏东坡——或者说反对新政者的头号政敌——王安石在因为小人出卖、一个看门官吏郑侠献画而被罢黜,成为了一个疲惫颓唐的老人时,苏东坡还不忘去看望他,并且乐于和他讨论诗与佛学多日。还有一人名章惇,曾是苏东坡故友,曾在苏东坡遭受“乌台诗案”被贬后劝他改过自新,但这是个心胸狭隘的人,只因皇太后摄政期间他遭监禁,所以皇太后甫一去世,他便如恶魔般疯狂地向元祐大臣报仇,并且将旧日的狐朋狗友召还予以重位,荼毒百姓,混乱朝政,与王安石的放逐政敌相比,简直时惨无人道,甚至还上书建议掘司马光之墓,鞭其尸体,幸而皇帝还未愚昧到准其揍折。这人对苏东坡兄弟更是苛刻无情,将子由逐出官舍,在子由租借民房时又控告他借用官势抢租民房。对苏东坡,将他一贬再贬,从惠州到儋州再到海南岛,可谓费尽心思。章惇的儿子后来想拜访苏东坡,又害怕苏东坡会向他父亲寻仇,于是写信试探,苏轼回信中言他与章惇“交情固无所增损也”,又说“但已往者,更说何益”?就这样云淡风轻地解除了章惇儿子的忧虑。这封信竟会让伟大的人道主义者圣法兰济点头称赞,正是“不管何处,只要人道精神在,宗教即可复兴。人道精神一死,宗教也随之腐烂了”。
对于政敌的态度,更加体现了苏东坡一尘不染的良心,“不管遇到何等难题,何等情形,他都以真诚勇敢之态度相向,他愿把一切付诸天命。”
八、太后恩宠
苏东坡总能得到历朝皇后的庇荫,在他受审时,是仁宗的皇后救了他的命;在他退隐之时,又是英宗的皇后拔擢他得势;甚至在他一生中较晚的岁月里,若不是神宗的皇后代摄政事,他就客死蛮荒了。在他外放或贬谪期间有很多需要国家援助的措施,太后都予以批准,太后是苏东坡的伯乐,有此伯乐,千里马才能驰骋千里,有所作为。
“人的心灵活动可以脱离自己而成为自己的观察者,在更微妙的阶段,心灵以旁观者之身,可以观察到两个思想之间的空白。最后阶段,在心灵里一无所思,而能察觉比较微妙的次原子物质的形式,消除了一般人与自我的观念。”这是苏东坡练瑜伽所给他带来的心灵感受,其实也正是这种感受贯穿了他的整个交友历程,一个能自己面对自己的人,还有什么理由不能坦诚地面对他人呢?(白微)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 篇8
有无数笔者写过苏东坡,但也仅仅是写过,东坡只是在他们笔下一闪而过,却从未活过。
而林语堂先生喜欢苏东坡,到了迷恋的程度,他在这本书里说:“我认为我完全知道苏东坡,因为我了解他。我了解他,是因为我喜欢他。”所以,东坡先生,在他笔下活着。
有谁会不喜欢苏东坡呢,除非他的内心盛不下这么纯粹的人。苏东坡身上有着人们一生追慕的完美人格,林语堂先生执着地喜欢着东坡,以致他笔下的东坡有他自己的影子:他们同样热情、幽默、豁达、真诚,也难免天真,并会为此遭受磨难。
虽时隔千年,林语堂在写这本传记时,仍无法冷静,他把自己的生命体验投射到苏东坡的身上,牵动自己的悲喜,也让这本书里的苏东坡活得更生动、立体。在这本书里,林语堂是冲动的`,富于想象的,他眼里的东坡是一个神奇的综合体:“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明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整本书里,林语堂先生勾摹出一个看似熟悉又有很多独特细节的苏东坡,官方简介的“文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慢慢隐去,从林语堂这里复活的是一个“造酒师、人道主义者、月夜徘徊者、生性诙谐者”。这是密友嘴里的苏轼,是老友重逢。
林语堂和他的这本书,想要描述的是一个优雅智慧而又有趣的人,他活在一个不完美的时代,但葆有着几近完美的人生。苦难没有让他生活沉重,反倒拓展了他人生的边界,这是林语堂渴望但无法企及的人生。
苏东坡有一种自然的魅力,让旁人无法抗拒,在平步青云时,他心无旁骛,绝极诗、文、书、画、词的造诣。纵使后来身处海南的瘴雨蛮烟中,他仍能胸中自有一片心安故乡。这又是他更大的魅力。当年面对乌台诗案,东坡被泼了一身的脏水,携带了二十多口家人来到黄州,生活从花团锦簇变成屋漏夜雨,凄凄惨惨戚戚。可他芒鞋短褂,亲自动手开鱼池、找菜种,经营苦难的生活,那些背后设计他的人,期待他落魄,希望他悲悲切切,他端出的却是一碗“火候足时它自美的东坡肉”,还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这样的名篇。面对苦难,苏轼说“一蓑烟雨任平生”,生活赐我以苦难,我报之以哂笑,面对人生低谷时的样子,展示的就是自己的格局。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 篇9
自从接触语文,苏轼这个名字就在小学课本中屡次出现。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时期著名的书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文、书、画在宋代登峰造极,但仕途上却屡遭迫害贬官。公元1101年,苏轼病逝与常州,享年65岁。但是仅课本对苏轼的介绍,往往不多。于是,我翻开林语堂先生写的《苏东坡传》,认真读起来。
这本书介绍了苏轼坎坷曲折的一生,展现了一个性格鲜明、多才多艺、形象饱满、和蔼可亲的'一代文豪形象。读罢此书,我对苏轼一生印象最深的有三点。
一、苏轼从小刻苦努力学习,不断攀登艺术顶峰,取得巨大成就。他从小受到良好教育。六岁入学后,每天回家,都要把课本上的古诗词抄在笔记本上。这不仅让他记得更加牢固,还可以练习书法,这为他后来的成就奠定了基础。从这件事中,我明白了:只有像苏轼那样从小勤奋刻苦学习,才能取得巨大成就。
二、苏轼在人生遭遇重大转折时,依然乐观面对。在苏轼被流放之前,是杭州太守这样一位大官。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宋哲宗听信小人谗言,将苏轼一贬再贬,不断流放。仕途上接连挫折,使他生活极其艰苦。但他从不怨天尤人,依然乐观如故。因为乐观,他纵情山水,而且完成了《易经》《尚书》《论语》的注解,写出至今脍炙人口的佳句。
我在佩服苏轼的同时,也反省了自己。从前,我在学习上,生活上遇到一些小困难、小挫折,就只知道抱怨、逃避,一心只想打退堂鼓。如果是我面对如此逆境,就容易悲欢失望,丧失坚定的信念。所以从现在起,我向苏轼学习,像他那样做个乐观向上的人!
三、苏轼始终做到心系百姓,关心百姓疾苦。苏轼担任杭州太守时,他发现,杭州人口虽多,却无一家公立医院,导致一些病人还没来得及治疗就一命呜呼了。苏轼为了让跟多病人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家公立医院——安乐坊。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 篇10
外放十五年后,现在,苏东坡终于可以返回京都,过上几天舒服的日子。
这得益于“太后恩宠”,以今天的平某不留情面的狠话说,苏东坡经历的三朝皇后,这仨妇女都是老苏的“脑残粉”。当然,如果要听严肃的分析,还要看林语堂怎么说,老林研究,苏东坡总是得到历朝皇后的荫庇,在他受审时(乌台诗案),是仁宗的皇后救了他的命,现在又是英宗的皇后拔擢他得势,甚至在他一生中较晚的岁月里,若不是神宗的皇后代摄政事,关怀了他一下,老苏就客死海南了。
阅读至此,平某旁注,苏东坡很有女人缘。而且这仨女人级别都不低,要换到今天,等于宋祖英刘永清世代跨越为其公开站台,这恩宠?这后台?这画面太美我不敢看!
但是不应忘了,谁才是苏东坡最大的后台:才情!
若说到才情,连皇帝都得为他公开点赞,请看历史回放:
一天晚上,皇太后宣苏东坡进宫草拟诏命。年轻的皇帝正坐在祖母身旁。他在一旁毕恭毕敬地立着听记吩咐。事毕,皇太后突然问他:“有一件事我想问你。几年前你官居何职?”
“常州团练副使。”
“现在身居何职?”
“臣承乏翰林学士。”
“你为何升迁如此之快?”
“仰赖太后的恩典。”
“这与老身无关。”
苏东坡对着镜头撇了撇嘴,只好瞎猜:“一定是皇上的恩典。”
“与皇上也无关。”
苏东坡又撇了撇嘴,心下道,女人就是好让人猜谜,嘴上却正色道:“也许是有老臣推荐。”
太后说:“与他们也没关系。”
苏东坡立着呆了片刻,然后说:“臣虽不肖,但从不运用关系求取官职。”
太后最后说:“这是我老早就想对你说的。这是神宗皇帝的遗诏。先王在世之时,每当用膳时举箸不下,臣仆们便知道是看你写的文字。他常说起你的天才,常想用你,但不幸未及如愿便尔崩逝。”
提到先王,三人不觉一同落泪。
行笔至此,平某亦感叹,即使身为一国之君,也不能随心所愿,按说皇家这么知遇苏东坡,理应让他少受些苦头才是,但是一入朝野,便身不由己,老苏被贬被罚甚至被受审下狱,都被他的同僚上司左右其命运,这国家到底是谁的?
权力斗争,就是利益相关方的角力,没有谁能一直掌握绝对的优势。此等博弈,在历史的档案里屡见不鲜,棋局如此,国家如此,人生亦如此。
不过现在趁着“太后恩宠”,还是来观察一下苏东坡快乐的首都生活。深孚众望,早已是大宋超级明星的老苏,吸粉无数,林语堂讲了两个故事,让人觉得,即使当下所谓的各类影视歌星,四大天王,在对粉丝的影响上,与老苏相比,都隔着十条街的距离。
学者章元弼对苏东坡极为崇拜,他本人长得并无足观,却娶妻甚美。婚后,妻子发现丈夫整夜读苏东坡的诗,对妻子不甚理睬,终于不能忍受而爆发,“那么你爱苏东坡胜过了我!好吧,把我休了吧。”丈夫便把她休了。现在的粉丝最多为了偶像不结婚,但在老苏那里,粉丝是可以为偶像离婚的。
另一则讲到苏东坡做翰林学士时,有一个极为崇拜苏东坡的人,勤于搜求苏东坡的字,苏东坡每一个短简便条若由苏东坡的秘书交给他,他就给秘书十斤羊肉。老苏风闻此事后,一天,秘书对友人的口信请苏东坡回复,老苏已经口头回复了;秘书第二次又来请求,老苏说:“我不是已经告诉你了吗?”秘书说:“那人一定要一个书面的答复。”老苏说:“告诉你那位朋友,今天禁屠。”
以前看周星驰的《唐伯虎点秋香》,老觉得一堆人守在唐府门口,哄抢唐伯虎的废纸垃圾是无厘头的演绎。如今观《苏东坡传》,方觉古人在追星上,丝毫不让今人。
但在京都的苏东坡厌倦了政治,即使在他深受恩宠的日子里,也一直有政敌对他进行诽谤,不断上书弹劾,“他真是厌倦于驱赶那些苍蝇臭虫了”。
这几年,苏东坡在他的政论文字里,时常申论“慎思”与“公正”为贤臣之所必备,但是慎思与公正为党人所憎恶。这让老苏很是惆怅。下面这则段子,或可见当时苏东坡之心境:一天,一顿丰盛的晚餐之后,苏东坡在屋里欣然扪腹而行,他问家中女人他那便便大腹之中何所有,一般惯于说“一肚子学问”。一个女人说是“一肚子墨水”,一个女人说:“你是一肚子漂亮诗文。”老苏都摇头说“不是”。最后,聪明的侍妾朝云说:“你是一肚子不合时宜。”东坡大呼曰:“对”。
林语堂观察,苏东坡的心始终没放在政治的游戏上。他本身缺乏的最惨的,便是无决心上进以求取宰相之位,倘若他有意,他会轻而易举到手的,作为皇帝的翰林学士——其实是属于太后——他与皇家过从甚密,只要肯玩政治把戏,毫无问题。
但他没有。
他再三恳请谦退,朝廷终于同意了,老苏以龙图阁学士赴杭州上任太守之职,领军浙西。这是杭州迎来的又一个“高配市长”,上一次发生在267年前,白居易出任杭州刺史。
阅读至第二十一章,苏东坡离开京都时,为公元1089年3月,他在京都的美好流年,平某用计算器前后求出是三年零三个月。这一年,老苏五十有三了。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 篇11
东坡是一个拥有超天禀赋的古代人,却也是拥有现代精神的古人,他既可以当诗人,也可以当学者,他可以去研究医药学,也可以去练瑜伽,他可以去当工程师,也可以当酿酒师,他的墨竹影响至今,他待人平和,主张人人平等。
在书中苏东坡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以笔买祸,可偏偏他还改不掉这个毛病,不论何时何地何事,只要他灵感涌现,随手一写便是一句佳句,也是惹事的祸端,或许这个与他爱管闲事和直言的特点,不将心中的那点儿话说出来,如蝇在口,不吐不快,在惹祸后总有人在帮他,虽然他的“毛病”有人讨厌,但也有人喜欢,其中给他最大的帮助的出去他的.同党和家人外,也就是历代太后了,她们都很赏识苏东坡的才能,确实,苏东坡这个人如果放在当今,那就是“全能型人才。
虽然这本书主讲苏东坡,但也揭露了当代朝廷的混乱,小人在背后使阴招,被表面现象所蒙蔽的人,你争我夺,或许有人是真的在为人民所着想,但可以肯定的是苏东坡,他所做的一切无不是为了百姓,他为人民斗庸官,为人民抗暴,即使他被捕被贬也总要参上一脚,可他却不恨那些背后操作的小人,因为他懂得恨是自己无能的表现,和人才能拥有如此博大的胸怀,可以如此的对外。
书中最没有想到的人是王安石,或许以前听到过王安石变法,但在了解后也是大吃一惊。王安石这个怪人,思想任凭都是异乎寻常,他是不切实际的理想主义,他不在乎外表的东西,只是在发展他的精神世界,他也是勤奋的人。王安石的奇怪习惯,是否矫揉造作,无法断言,但每逢一个人对某一事做的过度,总会引起人的怀疑。我们不可否认的是他确实是文学上的巨人,但在政治的变法上,王安石走的是个极端,他为了自己的变法巧为掩饰,使神宗不明真相,他的变法确实竖家富了,把百姓榨得连衣服都没有了,能不富么?在后代的学者中也对王安石起了争议,西方认为他的观念基本上符合现代的社会主义。但不得不说,王安石是一个疯狂的狂想家。
苏东坡有一句话令人印象深刻: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不是好人”这是苏东坡对他弟子说的,所以苏东坡其实过得挺快乐的,这句话展现了苏东坡的大肚量,容纳百川,博爱宽厚,他诠释了人之所以为人。他提纯人类的文化基因,它向我们展示人的精神可以喷发到怎样的高度广度。
他所建筑的建筑,先无一不是风景名地,他所练习的瑜伽,无不可以说他是始祖人,他虽遭流放,但依然可以活得快活。在临终之时,他还是坚持自己的道教道理,解脱之道在于自然,在不知善而善。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 篇12
自从读了林语堂先生写的《苏东坡传》后,我才发现,世界上竟有如此豁达之人,而他便是苏东坡。
苏东坡一生都在被贬,可是我们总能在他的诗中找到一些乐观的诗句,比如《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的“月色入户”,门都破旧的连月光都透进来了,可是苏东坡接下来又写了一句“欣然起行”。他真的是一位乐天到无可救药的人,连我也佩服的五体投地。世上像这样的乐天派不多了,所以这也是苏东坡在历史长河中永远那么光彩夺目的原因之一。所以读完了《苏东坡传》,看完了苏轼的一生,我学到了两个字:乐观。
苏家出了三个才子,称为“三苏”:苏洵、长子苏轼、次子苏辙。所以说“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我欣赏苏东坡不仅仅因为他乐观,还因为他是一位正直的诗人,他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亡俗不可医。”由此可见,他很注重人品。当我们学苏东坡他写的《记承天寺夜游》时,为“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的“闲人”找了几个合适的谐音词:贤人、嫌人、涎人、娴人和衔人。苏东坡虽然仕途历尽艰辛,但也很会生活,做了一手好菜,例如:东坡肉等等。而且他的生活有趣,写文章也是文思泉涌,所以我们说失意的人有一个诗意的人生。
苏东坡后来归隐于田园了,他开始在东坡一片田地里工作,自称“东坡居士”,所以我们才会叫他苏东坡。他变成了普通的农夫,真正开始务农了。
林语堂先生与谢老师最喜爱的诗人便是苏东坡了,现在我知道为什么了,因为苏东坡的与众不同。当我们去阅读他的诗作时,没有苦涩的苦瓜汁,而是甜在心头的通达乐观。他真的是一位优秀的诗人!
我要向苏东坡学习,他心静如水、胸无尘俗,而又光明磊落、恬淡闲适,而且拥有乐观豁达的胸怀,真的是一朵名副其实的上帝的最美花儿,没有缺点,如此灿烂的屹立在文学史上的高峰!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 篇13
读罢《苏东坡传》,先赞林语堂先生之博学,再赞张振玉之译笔精妙。
《苏东坡传》引证严谨,想象恰当,是不可多得之人物传记。读之使人心胸开阔,思之使人明史明智。
林语堂并不遮掩他对苏东坡的喜欢,因了这一份喜欢,他在美国用英文写《苏东坡传》,让我们可以较容易地去了解一个千年之前的大文豪。也正是这份太喜欢,致使我们被林语堂先生所困——林语堂先生有太明显的好恶,致使他将与苏东坡所对立之群体写得可恶至极,也包括对王安石的抹杀。这些都是不可取的,有其偏见。以至于我无法在《苏东坡传》中发现苏东坡的缺点。因为人无完人,即使是再伟大的人,也有缺点。而正是因为这一缺失,也促使我不得不去反思,尽信书不如无书也。
林语堂先生在传中已经给足了苏东坡评价,我也认可这个评价。我想我再画蛇添足是不自量力的。
在读这本书时,我脑中总有一段话在闪现。是《论语》中孔子评价自己的话——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放到苏东坡身上竟然也如此相似。少年苏东坡有志于学,家教极好,乃是少年才气,壮志凌云。三十而立之年,则开始了自己真正的官场生涯,施展自己的政治才华,写下激扬文字,历练锦绣人生。待到四十不惑,如日中天之时,却横遭劫难,险些丧命,但至此而变,趋于老练,黄州突围,文自天成。五十而知天命,政治辉煌,进入中央高层,位极人臣,但此时的苏东坡更懂得如何在原则与变通之中周旋,又不伤害自己。可惜他并不愿苟活在一团浊气之中,在六十而耳顺之年,降至人生之低谷,衰老之时逢此难,旁人或已绝望,但苏东坡能很快跳转,化解忧愁,趋于平和。当然苏东坡能如此,与他的思想和人生经历密切相关,他历经的磨难不比孔子少,而且在他的思想中,从壮年开始,儒释道三家已经在渐渐融合。他以儒家为用,以佛家为念,以道家为道,最终完成了自己完美而又多变的一生。但总体来说,儒家思想还是要占据主导之位的。
苏东坡,记住了便无法忘记。的确如此。
苏东坡是伟大的,但他又是如此的让人亲近。读他的诗,为他的诗句叫绝;读他的词,豪放感人,婉约迷人;读他的辞赋,让人如沐春风,浩浩汤汤;品读那些随笔杂记,则如与一位久远而深博的友人畅谈;赏他的书法,布局和谐,字字带气;品他的画作,自然天成,画外有情,潇洒明快。而他更是无所不能,能做菜,东坡肉至今有名;能酿酒,据说味道不错;能医病,医学造诣也不浅;能规划城市建设,西湖就该多谢他。他懂的实在是多,懂水利、懂炼丹、懂女人、懂佛道、懂养生……我怕我自己怎么说也不能穷尽啊。
大爱苏东坡!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 篇14
读完了《苏东坡传》这本书,我深有感触。这本书由著名学者林语堂所著,讲述了北宋文学家苏轼的生平经历和文学成就。
苏轼,号东坡居士,世人常称他为苏东坡或者苏仙。他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也是一位政治家和哲学家的思想家。他的文学成就非常高,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词作品丰富多彩,如《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都是传世名篇。
在书中,我看到了一个真实的苏轼,他既是一个才华横溢的文学家,又是一个政治家,他的人生充满了坎坷和波折。他在政治上曾因“乌台诗案”被贬官,在黄州当团练副使时,他开始潜心学问,研究医药、卜算、绘画,他的书法也因此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后来他又被贬至惠州、琼州等地,但他仍然积极乐观,以诗词书画表达内心的情感。
苏轼的.思想也非常深刻,他主张“儒道释”三家相结合,认为“三教合一”才是治国的根本。这种思想对于现代社会也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认识到了苏轼的文学成就和他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他的文学创作和思想深度,给我带来了很多启发和思考。我也开始反思自己的成长之路,学习苏轼的精神,让自己更加坚定和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