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5000网

值得分享: 《最后一课》读后感5篇

发表时间:2022-03-11

《最后一课》读后感【篇一】

读了都德的《最后一课》,我心中五味杂陈,有辛酸,也有感动,有难过,也有苦涩。《最后一课》用生动的语言,用富有吸引力的文字,打动了我的心,使我产生了共鸣。

那是一个晴朗的早晨,贪玩的小弗朗士来到学校,却被告知这是他的最后一节法语课。他后悔自己曾经的贪玩,但已经来不及了,新老师明天就会来教德语。此时,对祖国文字的热爱充满了小弗朗士的心……

这个悲壮的故事寄托了作者多少的爱国情感呀!它把我的心也牵动起来。曾经,我对语文并不很感兴趣,有时会觉得错别字无关紧要,阅读练习理解起来十分麻烦。当读完这篇文章,我惭愧得无地自容。每国人民都以自己国家的语言为傲,以自己国家独特的文化为傲,以自己的国籍为傲。一个中国人,怎能不学好汉语、汉字呢?

当读完小弗朗士认真学习法语时,我既为他的改变感到欣慰,但仍忍不住要落泪,小弗朗士再也见不到他的老师,要和他的母语彻底告别。如果我们离开汉语,我们还会是中国人吗?我们已经习惯用母语交流,用母语思考,汉语已成为我们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它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

“亡了国当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使我想起了以前的台湾。日本也不准许台湾人民说汉语,但是台湾同胞时刻牢记着汉语,牢记着台湾属于中国,在他们的不懈努力下,台湾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我心中的爱国情感油然而生,我们要学好汉语,不忘曾经屈辱的历史。我们要为祖国的发展出力,使祖国成为发达国家,使祖国跟上时代的脚步,使祖国远远领先于其它国家。让我们以祖国为傲,让我们为自己是中国人而自豪!

《最后一课》读后感(篇二)

最近我看了一本书名字叫最后一课。

最后一课是用一个孩子的感观去写的,跟我们学半截蜡烛时期差不多。第二次大战的时候。故事内容,一个孩子带着匆忙的上学步伐来到了学校,他们的法语老师一脸严肃,他得知原来从这节课以后就得要学德语了,不能再上老师的课了,不能再学自己本国的语言了。他开始后悔自己为什么贪恋其它事而不专心学习,老师对大家说这不怪你们,或许是因为我或者你们忙碌到忘了关心你们的父母。他用心的听完了这节课,读完这个故事,会让你感觉,这到底是一个老师在教孩子们法语,还是一个父亲在把法兰西刻在孩子们的心里呢?那是多么伟大的一节课啊?一节难以言喻表达的爱国课。让人有种想要加快脚步,如果事情发生在中国,让我有怎么会舍得不去学习任何一个中国文字的心情,因为这样我更想要努力学习,因为自己经常在写作文时不少字不会写。

我最有感触地是,老师拿出字帖,上面写着法兰西,让大家写的时候。大家十分专心的去写、去拼。坐在他们身后的大人也在念,坐在大家身后的老村长都念的声音都颤抖了。

最后一课给人讲的不仅仅是一节跟老师分别的课,而却像与祖国分别似的。我感觉有很多让人深醒的地方,人生很多可能因为太多花样繁多的东西而分散自己的精神,到发现了已经错过了。应该珍惜现在的每时每刻,它们十分宝贵,也要珍惜自己读书的时间,还有跟熟悉的人在一起的时刻。

更加要珍惜别人对你的付出以及珍惜自己。

虽然这篇文章并不长,但是给我感触还是很深的,可能我懂得后,并不一定能完全做到百分百珍惜,但是我会努力去守护现在的东西。

《最后一课》读后感(篇三)

前几天,我看了一部电影。

看这部电影,说是休息,倒不如说主人公给我们上了一节课,一节生动的教育课。

上课的老师是谭千秋老师,他使我了解了应该做一个怎样的人和怎么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谭老师讲的使我深为震撼的一句话是:“人有三种,一种是对社会有益的人,一种是不危害社会的人,还有一种是有害于社会的人”。

许多人肯定会选择第一种。

但是,在关键时刻,很少有人能够使自己说的和做的一样。

可谭老师不是这样,他用自己的生命验证了他的话。

当地震来临时,他不但疏离学生逃生,自己也准备逃生,当他得知还有几个同学因恐惧还落在教室里后,便再次义无反顾地冲进了教室。

地在颤抖,教学楼已经不堪重负。

屋顶塌了,钢筋、瓦片纷纷下落,出口的路已被重物封死,谭老师只得让四名学生躲在讲台的课桌下。

就在这时,一块巨大的水泥建筑板从天而降,只见谭老师纵身一跃,死死的扒在了课座上。

上面的东西“哗啦啦”地压在谭老师身上,他就是这样保护着桌下的这四名学生,最后牺牲了自己,那种无私奉献精神永驻我心中。

我曾经想过:他在门口,完全有可能能够逃脱地震的魔爪,但他并没有这样做,他选择了放弃了自己的生命,丢下了自己的妻子和女儿。

但是他若不那么做,就会有四个年轻的生命将被死神给带走,他坚定抉择的那一刻,深深的感动了我。

其实,在我们的周围,也有许许多多这样的人,如黄山风景区牺牲时仅24岁的张宁海同志。

在20xx年的一次救援上海复旦大学18名登山探险者的任务中,在返途的路上,一心为大学生照明,未发现身边危险,跌下悬崖,离开了人世。

还有一位孕妇为救马路上3名即将被撞的小学生,义无反顾推开学生,导致自己流产的年轻母亲······

其实在社会上还有许许多多这样舍己为人的英勇事迹。

我也希望成为谭老师所说的那第一类人,我一定好好学习,从小做个对社会有益的人,为祖国的繁荣发展做出不懈努力!

《最后一课》读后感(篇四)

昨天我们学习了《最后一课》,一篇短短的三千字左右的故事,在文学史上一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它曾给予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读者以强烈的感染,深深得到他们的喜爱。学完之后,我的心中久久不能平平静。

阿尔萨斯和洛林的人本来生活地很平静,但是,战争却无情地摧毁了他们的家园,被迫改学德语,远离祖国的怀抱。

小弗郎士一开始还为学习法语而苦恼不已,短短几分钟内,他的心情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这些课本,语法啦,历史啦,刚才我还觉得那么讨厌,带着又那么重,现在都好像是我的老朋友,舍不得跟它们分手了“觉得“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

其中,韩麦尔先生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深深触动了我。一个国家的语言是多么重要,一个连自己国家的语言都不会说、不会写的人,还怎么说自己爱国呢?我觉得韩麦尔先生说的很对,语言是一个国家的文化基础,没有语言就没有文明。

我也不得不佩服韩麦尔先生的勇气,他有勇气上完最后一课,为学生灌输最后的爱国意识。如果是我,我很可能连上完最后一课的勇气都没有。

文章中没有对韩麦尔先生的心理变化有很细致的描写,但我们可以推测出,整堂课上,他是有多么的伤心、不舍以及对侵略者的愤恨。

由此,我又有了更深一层的想法;世界上为什么会有战争?每个国家都好好相处不行吗?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想必每个人都清楚,可明知如此,为什么还要打仗呢?这是一个值得每个人深思的问题。

《最后一课》读后感(篇五)

《最后一课》这篇文章是由法国著名的小说家都德写的。文章主要讲述的是普鲁士战胜法国后,强行兼并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通过一个小学生在上最后一堂法文课的所见所闻与内心的感受,表现了法国人们强烈热爱祖国的感情。

文中最感动我的是在这最后一堂法文课中,一辈子不曾上学读书的老爷爷捧着一本破旧的识字课本坐在了座位上,平常上课总是跑神迟到的弗朗士,在最后一堂课中也格外的用心。老师在那一天里穿上了平时过节才穿的礼服,讲的东西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在文章的最后,老师因为伤心过度而说不出话来,就在黑板上用尽可能大的字写下了“法兰西万岁”这几个大字。

这篇文章中老师说的一句话对我的影响非常大,那就是:我们阿尔萨斯最大的不幸,就是总把教育推到明天。这句话让我想起了自己,总是把事情往后拖。看了这本书心里真是说不出的难受。

这篇文章不仅交给了我要热爱自己的祖国,还让我懂得了今天的事今天做的重要性。

精选阅读

值得分享: 《李尔王》读后感模板9篇


读后感作文是我们学习中的一大重点,你一定希望自己写作的时候行如流水。行如流水的作文是怎样写出来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这篇名为《值得分享: 《李尔王》读后感模板9篇》的文章,希望是大家的不无小补!

你一定是为了读后感作文而来,到这里来的目的一定是想提升自己的学习。那么作文怎才写才最好呢?作文5000网为你推荐《值得分享: 《李尔王》读后感模板9篇》,希望能帮助到学习的你!

《李尔王》读后感【篇一】

故事讲的是年老昏聩、刚愎自用、目光无识的李尔王把国土分给了虚伪的大女儿高纳里儿、二女儿里根,却把诚实率直善良不会取悦父王的小女儿考狄利娅驱逐到国外。考狄利娅被迫离家出走,与爱她的法兰西国王去了法国。李尔王自己仅保留国王的尊号和一百名侍从,准备轮流住在两个女儿家中安享晚年。谁料两个大女儿到达目的后却原形毕露,把老父赶出家门,李尔王饱受颠沛流离之苦。小女儿得知李尔王的凄惨遭遇,起兵讨伐两个姐姐,不幸失败,最后被俘含恨自刎,李尔王也在悲痛疯癫中死去。当然,两个坏女儿的下场也是可悲的。

李尔王自祸其身又祸及他身的教训有两点:其一是不该不留余地倾其所有而只剩两手空权;其二是不该昏然不分善恶地寄托残生。老葛罗斯特伯爵不事、弃暗投明以示忠贞不二,不折节操,因此惨遭毒打,饱受流放自然的落泊颠沛,甚至求死不得求生无望;他虽认识到自己的轻信之罪,终因得知被欺负的儿子仍在人世并陪伴保护着困苦无援的自己,又得到了真相后,由于承受不了悲喜交集之情的重荷而逝。这似乎是自咎之因所致,但似乎也属善无善终之例。这与李尔王不察善恶不分真假而导致无处安身,浪迹荒野,与乞丐为伍,最后在悔恨的刺痛中,在精神与身体的折磨中,在失去所爱而无法承受的悲哀中结束他八十岁的生命相比,二者都令人同情,促人思索,可见政界的罪恶,可知人心的险恶了。

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善与恶,伪与真的观念和标准,没有谁生下来就能够决定它们,现实生活是残酷的,我们不可能像书中的故事那样有好的结果,我们都是要经历这些才能够真正地辨别它们的好与坏的,我们不能正因自己心中的渴望而失去辨别的理智,要抑制那位喜甜的爱好,如果没有尝到苦的味道又怎样会知道甜的味道呢?

《李尔王》读后感(篇二)

两周一次的读书笔记获益匪浅,即便外出旅行也不想错过。去机场的城际列车上完成的,将就看吧。推荐大家读莎士比亚,可以对号入座。

《李尔王》故事情节简单,两条线。第一条,李尔王的悲剧;第二条,格罗斯特的悲剧。李尔王听惯了甜言蜜语,喜欢赞美的话,对小女儿诚实的爱的表达,他非常愤怒,剥夺了小女儿的继承权,将他的'权力和国土全部分给了口蜜腹剑的大女儿和二女儿。他的悲剧从他做出这个决定就开始了。没过多久,大女儿开始嫌弃父亲,二女儿和大女儿一样,致使父亲流落荒野,在暴风雨中无处安身。小女儿因为诚实,赢得了法兰西国王的爱情,她嫁给了法王,但最后为了给父亲讨回公道,而被卖父求荣的埃德蒙杀害。大女儿和二女儿彼此算计,毒死了对方,都死了,李尔王最后也死了。格罗斯特因为听信二儿子埃德蒙的谗言,四处追杀大儿子埃德加,埃德加只能装疯,成为乞丐。格罗斯特因为对李尔王的忠诚被大女儿刺瞎了双眼,埃德加因着对父亲的爱,来到父亲身边,领着父亲去找李尔王。最后,明白真相的格罗斯特无力承担真相,气绝而亡。埃德加为了给自己和父亲报仇,杀死了弟弟埃德蒙,悲剧。

莎士比亚说疯子给瞎子领路,本是这个时代的病态。病态的不是时代,是构成这个时代的人。李尔王,埃德蒙,格罗斯特,哈姆雷特,奥赛罗,罗密欧,朱丽叶.....所有莎士比亚笔下的悲剧人物,其悲惨结局都是他们自身性格缺陷造成的,其他人,不过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已。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利益共生的,不要过分看高别人,也别粉饰自己,看透这点,人际关系中的烦恼,冲突,伤害会少很多。

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各人看莎士比亚笔下人物,都有各人自己的见解。我也是,虽然李尔王死于他的虚荣,但更多的是死于他对人性的无知。“人心比万物都诡诈,坏到极处,谁能识透呢”。莎士比亚写尽世间各样人物,却没有写出一个完人,因为世界本没有完人。莎士比亚的悲剧,就是人的悲剧。

《李尔王》读后感【篇三】

《李尔王》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而我也于这个寒假期间,看了看这本书。此书讲述的是一个国王自食恶果的故事。

读完本书,我觉得书中的那个年老昏聩、刚愎自用、目光无识“李尔王”实在是可悲。他好像不懂得人情世故一样,分不清好与坏,仅仅凭着两个大点儿女儿平常多说的那些奉承、好听的话。就将自己的江山和权利分给了她们。却把诚实率直善良不会取悦父王的小女儿科第丽霞驱逐到国外。以至于被两个大女儿所抛弃,最后还连累了小女儿,自己则在悲痛疯癫中死去。

可以说,悲剧的发生是由这个糊涂虚伪的老国王一手造成的。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之心,他不仅害了自己,而且害了那个善良天真的小女儿——科第丽霞。在我看来他是遭到了天遣,可谓是自食其果。当然,那两个坏女儿的做法也是让人没法容忍的。她们为了自己的利益,在自己的父王面前一个劲儿的夸耀、吹嘘,好来骗取父亲对自己的欢心,从而为自己将来那背信弃义的理想打好基础。然而,正当两个女儿都向他献媚花言巧语,哄得他兴高采烈的时候,往往小女儿科第丽霞没有摇尾乞怜似的向他奉承,她不怕和他顶撞,也因此大大扫了他的兴。一怒之下,这位被蒙着双眼的可悲国王就把对自己唯一忠心的小女儿赶出了家门。而没有了绊脚石的两位大女儿也如愿以偿的,得到了李尔王分给她们盼望已久的家产。之后,她们便抛弃了原先深爱着她们的老国王。当然,恶人有恶报,我可以说,她们的一生是最不完美的,她们没有得到别人真诚的爱。有的,仅仅是和她们当初同样目的一个男人无尽的摆弄。她们不光害了别人,也葬送了自己的幸福。

同样的,那个害了自己同父异母的哥哥和父亲的私生子爱特门,到头来也是一无所有。他同那两个可悲又可恨的女人一样,为了金钱和权力,抛弃了原本属于自己的幸福。

《李尔王》读后感【篇四】

李尔王讲述的是一个这样的故事:

李尔王因年事已高,决定把国土分给3个女儿,幻想着以此避免往后的纷争。大女儿高纳里尔和二女儿里根口蜜腹剑,赢得父王宠信,分到了国土,小女儿考狄利娅不愿阿谀奉承,她诚挚而简洁的表白得罪了李尔王,从而失去继承权。前来求婚的法兰西国王慧眼识人,娶考狄利娅为皇后。得到国土的两个女儿很快露出冷酷的真面目,使李尔王连栖身之地也没有,只好跑到荒郊野外去与野兽为伍。考狄利娅为救父亲,率军队攻入英国,父女得以团圆。但战事不利,考狄利娅被杀死,李尔王守着心爱的小女儿的尸体悲痛地死去。

李尔王这个人,我个人认为他是个有一点愚蠢的人,还有他的那两个女儿是狠毒、不忠、不孝、不贞、无知的女人,看的我心里久久不能平静,我也十分的伤心。

其次的主角就是小女儿考狄利娅了。她在剧中可以说是完美和正义的化身。正是她在父亲颠沛流离之时期兵讨伐两个不孝的姐姐,但是悲剧总是这样,把美好的事情毁灭给人看,小女儿最终失败自缢而死,老王也因此而悲痛去世。她的诚实可以说是对于虚荣心的一个警醒,一个警钟,其实她是最爱父亲的女儿,只是由于拙于表达而是父亲误会了她的意思。只是因为这样,导致了最后的悲剧结果。

悲剧不同于喜剧,我认为可以使人想得更多,思考更多。关于人性,关于幸福,关于善恶,这部悲剧留下了这么多问题供我们思考。

当他失去了王位、权势,历尽磨难,却因而恢复了人性,他临终的悲鸣不是为当初他迷恋的宣赫的声势、帝王的威严,而是为了当初被他驱逐出宫受到他诅咒的小女儿,但他却不能从她的长眠中唤回她那颗洋溢着仁爱的热心了,正因为这种种的遭遇他懂得了最宝贵的是不能用金钱、权势收买的人间真情。

李尔王是先恶后善,先富后贫,先福后苦!

《李尔王》读后感(篇五)

阅读可以使一个人的内心变得纯净。它如三月阳光普照大地的和煦;似清晨第一颗露珠的清澈;像傍晚微风拂国江面的粼粼。

去年,我曾借阅到《莎士比亚喜剧悲剧集》英文版。这本书是莎士比亚一生所撰写的喜剧和悲剧作品的精品集。里面有耳熟能详的爱情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有脍炙人口的喜剧《仲夏夜之梦》。还有充满理性思考的《李尔王》。

英文版《李尔王》讲述了一个关于女儿与王位的故事。年事已高的李尔王依据三个女儿赞美他的程度分配了封地与财产,两个大女儿因甜言蜜语得到了她们想要的东西,而小女儿考狄利娅却因朴素真实遭到了驱逐。好在她受到了法国国王的青睐,入宫做了王后,李尔王退位后,两个大女儿野心膨胀,把他赶处了王宫,悲愤交加的李尔王与自己的随从逃走到荒野中,碰到了因弟弟陷害逃处家门的埃德加。

随后,李尔王碰到了假扮圣徒的小女儿考狄利娅,他对女儿诉尽苦衷,考狄利娅听后立即组织了一支军队向英国秘密进攻,期望能为父王夺回政权,最终,双方开战,法国军队大败,考狄利娅惨死,埃德加杀死了陷害他的弟弟埃德蒙。而李尔王在遭受一系列的事情后,在巨大的悲伤中崩溃而亡。

本剧中的最大悲剧不在于李尔王的经历,而在于小女儿考狄利娅被驱逐后仍然敬爱自己的父亲李尔王,并为此付出了宝贵的生命。李尔王因残暴蛮横,目光短浅而落得如此下场。而他的两个大女儿恶人有恶报,她们一生都没有得到别人真诚的爱,可谓是自食其果,读来真是酣畅淋漓。

疯子领着瞎子赶路,是这个时代一般的病态。莎士比亚用这句话讽刺那些爱慕虚荣的人,在文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对我而言,书分为两种,一种是中华文萃,一种是西方经典。如果说国文是晚饭的香糯,回味无穷;那么外国名著就是早餐的清爽,清脆利口。国文可以丰富我的知识蕴含量,外国名著可以激发丰富的想像力。

如果没有阅读的滋养就会像铁笼里的狮子盲目徘徊。所以,树起阅读的船帆,在书的世界里远航。

《李尔王》读后感【篇六】

《李尔王》称得上是莎翁最伟大的作品之一,其充分展现了人性中难以回避的丑陋,无以复加的残酷以及难以逃脱的悲哀;与此同时该剧也充分体现了人性中根深蒂固的善良,不求回报的奉献,不离不弃的真诚以及感人至深的牺牲。整部剧充满着对王权、对社会、对正义、对人性、对自然、乃至对神的拷问及深思。本文以过往李尔为核心,以该剧中五个与李尔相关的重大场景为划分标准,细致考察李尔在整部剧中的转变以及其所受到的教育。

作为国王的李尔是专横的独裁权力者,这主要体现在其为小女儿考狄利娅抉择夫婿中。在考狄利娅触犯国王李尔之前,其是十分受疼爱的,李尔要分给她“比你的两个姊姊更富庶的土地”,而且大女儿高纳里尔和二女儿里根也能感受到这种偏爱,“他一向都是最爱我们妹妹的”。但当考狄利娅并没有按李尔的意图诉说对其的爱时,李尔不但剥夺了考狄利娅的土地,更是向她的两个追求者极力贬低考狄利娅。他直接劝勃艮第公爵“放弃他吧”,劝法兰西王“您还是丢开了这一个为天地所不容的坏人,另外去找寻佳偶吧”。即使在法兰西王执意选择考狄利娅后,李尔仍不忘诅咒他们,“你们不要想得到我的祝福”,致使法兰西王“盛怒而去”。国王李尔对女儿婚姻随意专断,反复无常;将心爱的女儿转瞬间称为坏人,其极致的专横可见一斑。

国王李尔不仅是专横的,更是愚昧的,极易受到蒙蔽的。他面对高纳里尔和里根的奉承,显得极其受用,认为其所说的就是她们内心的真实想法,完全没有一点怀疑的倾向,而面对考狄利娅的无话可说则擅意决断,根本不考虑考狄利娅所说是否是真实情况。而其在面对肯特为考狄利娅求情的死谏时,李尔根本不加思考,只是仗着君主的权威一昧地欲使肯特屈从,“闭住你的嘴巴”,最后剥夺了其官职并将其驱逐出境。

由此可见,国王李尔是一个专横、愚昧、易受人愚弄的宫廷王,他生活在由王权所构筑的自我世界中,王权将其完全封闭,令其行为、言语等都随心所欲、任意妄为,他看不到真实的世界,看不到社会的真相和真正的人性。讽刺的是,其悲剧恰恰起源于他基于王权的任意妄为,因为这使其失去了自我世界的根基——王权(分割国土事件),这迫使其自我世界崩塌,也迫使其开始认知真实的世界,而他也正是在悲剧的逐步进展中,逐渐受到教育,摆脱专横、愚昧乃至深入其血脉的宫廷王性。

书中的李尔王虽有些糊涂,但也是人之常情,而且他知错回头。而两个女儿则无情无义,手足相残,唯利是图,忘恩负义。小女儿却十分孝敬,有情有义,令人称赞。其他忠臣以肯特为代表,都使我分外感动。此书最后的结局十分悲惨,孝魂忠魂俱去了,令人心伤。

此书使我明白了许多道理:人不能自私自利,需得忠孝两全,大气大度也不可或缺,如果犯错,亡羊补牢为时不晚矣。有情有义才会有人称赞,忘恩负义与禽兽无异。

《李尔王》读后感(篇七)

剧中有李尔和葛罗斯特这样两个家庭,他们都遭遇了一系列的家庭悲剧,父亲与子女,兄弟,姐妹,双双反目成仇,最后全部死光。感慨他们悲剧命运的同时,也引发了我对这两场悲剧的思考。

葛罗斯特的悲剧是李尔的一个缩影,葛罗斯特之前听信二儿子爱德蒙的谗言赶走大儿子爱德伽,后又因爱德蒙背叛而被挖去双眼,最后死在郊外,令人唏嘘。那么这场悲剧又是如何造成的呢?书的开头,葛罗斯特说了这样几句话——“我还有一个合法的儿子,年纪比他大一岁,然而我还是喜欢他。

这畜生虽然不等我的召唤,就自己莽莽撞撞来到这世上,可是他的母亲是个迷人的东西……这孽种我不能不承认他。”“他已经在国外九年了,不久还是要出去的。”作为一个父亲,当着别人的面,称大儿子为合法的儿子,二儿子是私生子、畜生和孽种,这对于爱德蒙心理的伤害是极其之大的,对于他的母亲,葛罗斯特则称之为东西,这会使爱德蒙对哥哥和父亲产生怨恨和复仇心理,从而导致了日后父子兄弟自相残杀的悲剧。爱德蒙是可怜的,在他临死的时候,他说“爱德蒙还是有人爱的。”

这多么叫人心痛啊,一个可怜的孩子,从小被送往国外,每次提及都要被加之私生子、畜生和孽种的称呼,他多么渴望被爱啊,却从没有过被爱的感觉,以至当他想去爱别人的时候,他甚至不知道该如何去爱。大儿子对于这场悲剧的造成又有没有责任呢?毫无疑问,也是有的,他太过懦弱,一遇到事情就只想着逃避,直到他的父亲失去双眼,被放逐时,他仍不敢承认自己是他的儿子,最后,他却又丝毫不顾兄弟之情,杀死了爱德蒙,还觉得理直气壮。一个那么懦弱的人,在复仇时的凶残,使我感受到了人性的悲哀。

李尔的悲剧同样是由许多人共同制造形成的,其中有李尔,他对小女儿太过偏爱,令大女儿、二女儿心生嫉妒,他暴躁又喜怒无常的脾气,使大女儿、二女儿没有安全感,而且李尔过早的分封土地与权力,自己空留国王的虚名,没有实权,断绝了自己的后路,在女儿家生活时,又放纵手下,肆意扰乱女儿的生活,引起他们的不满;有小女儿,她通过诋毁两位姐姐的人品的错误方式来要求她们孝顺父亲,这造成了姐姐们的极大反感和憎恶;也有忠臣肯特和弄臣,他们将全部责任推给李尔的女儿们,从不指出李尔自身问题,让李尔觉得自己是受害者,又用暴力和嘲弄的手段侮辱大女儿和二女儿身边的人……

两场悲剧的共同之处,是两位父亲都不懂得到底该怎样对待自己的孩子,他们都太过于强势,也太过于偏爱了,这就使其他的孩子感到缺爱,而产生嫉妒和仇恨,以至最后完全不顾及父子和兄弟姐妹之间的感情,相互厮杀。

《李尔王》这一部家庭悲剧,让我们思索爱到底应该如何分配,既不能过分宠溺,也不能全然没有,既不能有所偏爱,又不能完全公平。爱是上帝赐给世界的宝藏,在怎样去爱,怎样分配爱的路上,我们任重而道远……

《李尔王》读后感【篇八】

《李尔王》是莎士比亚创作的四大悲剧之一,雪莱曾经说过:“《李尔王》是世界上最完美的戏剧诗的样本。”在我看来,它完全可以媲美《哈姆雷特》。故事来源于英国的一个古老传说,大约发生在8世纪左右。后在英国编成了许多戏剧,现存的戏剧除莎士比亚外,还有一个更早的无名氏作品,一般认为莎士比亚的《李尔王》是根据此剧改编创作的。

全剧有两条平行的故事线索。主线索讲述的是古代不列颠国王李尔年老昏聩,要根据爱他的程度把国土分给自己三个女儿。长女高纳李尔和次女里根都用甜言蜜语哄骗老人,唯独小女儿考狄利娅讲了老实话,说“我爱你只是按照我的名分,一分不多,一分不少”。李尔一怒斥逐了小女儿,将她远嫁法国,把国土平分给了两个虚伪的女儿,结果自己却受到两个女儿无情的怠慢,一怒而跑到了暴风雨中的荒野,与乔装疯丐的爱德加为伍。

后来小女儿从法国兴师来讨伐,终于父女相见,但是英法两军交战,法军战败,考狄利亚被俘,不久被爱德蒙密令缘死,李尔抱着她的尸体在悲愤中疯狂而死。

另一条次线索是葛罗斯特伯爵听信庶子爱德蒙的谗言,放逐了长子爱德加。后来由于他同情李尔,被挖去双目,在野外流浪时遇到沦为乞丐的儿子爱德加,由他搀扶前行,却不知搀扶他的就是被自己赶出门的儿子。庶子爱德蒙继承爵位后,同时与李尔的长女、次女勾搭,害得她们争风吃醋,相互残杀,最后次女被毒死,长女谋杀亲夫的`阴谋败露后自杀。爱德蒙受到爱德加的挑战,在决斗中被杀。

“疯子带着瞎子走路,本来就是这个时代的一般病态。”

这是葛罗斯特被挖去双眼后,在伪装的爱德加带领下前往多佛时说的一句话。是他对社会,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悲剧所做的总结。

李尔疯了,源于两个女儿的逼迫,更多是认清了事实,看到了人性的真实,通过他人投射到自己身上的态度,终于在萧瑟的晚年,在颠沛流离之境,人生第一次透彻的认识了自己。对贫穷,对阶层,对权力、欲望,都有了不一样的感受。最大的改变,是对爱的体悟。口口声声说出来的爱,都源自欺骗和利用。一字不提,步步相随的真情,源自内心。最后他抱着死去的小女儿,悲叹永远的失去了她,也放下了这个世界的恩恩怨怨,随她而去。

他像一本摊开的书,上面有我们的故事,我们的抉择。对物质,对情感的取舍。人啊,多么容易狂妄,肤浅,不经历些苦难,终是不能发现真实的存在。

那个弄人,真真切切的旁观着发生的一切。被人取笑,投人所好。他的存在是对李尔这个国家君主的极大讽刺,一个如此卑微,假颜欢笑的小丑尚能透过那些外在的光环看到内在的丑陋,而这个自以为是,暴躁,愚昧的君主却活得如此糊涂。不能不让人悲叹。

爱德蒙,这个只信仰nature的人。一切为己,损人利己。在现世,他倒是挺适合的。我们生活的社会已经是以物质至高的大环境,这样只崇尚自己天性的人,必然能获得他所需的。

莎翁的李尔王,结尾死了很多人。但是正义毕竟是存留下来了。每个人都在这场家庭内战,宫廷厮杀中,学到了点什么。经历过了,便会成长。穿过黑暗的沙床,人性终会走到光明的河岸。

《李尔王》读后感(篇九)

小妹为善,李尔为庸,二女为恶。

这是《李尔王》里所讲述的,从本不该出的错开始,从李尔对王位的放弃开始,不再有爱。只因大女儿为利放弃爱,只因小女已无权再爱。

第一个瞬间:“爱父若父”

年轻的李尔王,雄才大略,富有理想。但随着岁月的流逝,他不愿意再忙碌于复杂的社会事务中,分土地仪式上,他想知道女儿有多爱她。

大女贡纳梨“爱父胜过一切”,次女吕甘“爱父亲以至于不能爱其他的一切”,小女科第丽霞却仅仅“爱父若父”,盛怒的李尔王让科第丽霞在没有任何嫁妆的情况下嫁给法兰西国王,将反对他的忠臣肯脱放逐,而他的国土,则成了贡纳梨和吕甘的“收获”。表面她们爱父,殊不知,这二人爱的仅是李尔的国土。

阿谀逢迎已成忠诚,真正的爱却不得不掩藏。

第二个瞬间:“老父衣百结,儿女不相识”

已经得到第一次财宝的李尔家二姐妹终于原形毕露,将李尔赶走,李尔的身边只剩下偷偷化妆并陪在他的身边被放逐囚徒肯脱和一个看透是非的'弄人。穿过暴风雨,李尔终于明白了科第丽霞的“爱父若父”,他明白了小女儿将爱分给了每一个人,明白了两个长女的贪婪。终于恼怒至疯,不再理智。

已发生的事永远不可能改变,“三思而行”正是我们每一个人应该记住的。

第三个瞬间:“叛国之父”

李尔的另一个忠臣葛罗斯脱有两个儿子,小儿子爱特门为争夺利益,害得大哥埃特加被逐,当其父在帮助李尔时,他眼看父亲被剜去双眼而无动于衷,而自己也深陷二女的情感纷争之中,无法自拔。

这一切终究为了什么?爱特门不愿知道,他只知道自己的利益就在前方。

很多人就是如此,始终目视前方:前方是利益,是自己;而不愿回头向后看:身后是亲人,是真爱。

第四个瞬间:“曲终人不归”

最终,死亡为一切画上了句号,李尔死了,他的三个女儿死了,爱特门父子也死了,想得到土地、利益和财富的,连同他们善良的亲人,一起去了,恶人死前也不知悔过,而李尔与科第丽霞相拥长眠。贡纳梨、吕甘和爱特门最终得到了什么?什么也没有。他们的死,一无所有。

科第丽霞,那个在阴暗之下坚持去爱的人,她会永葆亲情。死亡抵挡不住科第丽霞的“爱父若父”,纵使已到天堂,他们也可以互相弥补人生最后那份缺失的爱。

而对于我们,或许没有纷争,没有不和,那么何不尽情享受亲情呢?向后看看,身后有始终如一疼爱我们的亲人。

值得分享: 《安徒生童话》读后感汇编(7篇)


读后感作文的写作能力是语文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秀的作文当中一定能找令自己满意的素材。优秀的作文究竟是怎样抒写的?看完作文5000网《值得分享: 《安徒生童话》读后感汇编(7篇)》想必你有所收获!

《安徒生童话》读后感(篇一)

从前有个公主叫艾丽莎,长的十分漂亮。艾丽莎有十一个英俊的哥哥,他们过着快乐的生活。突然有一天,王后死了。国王又娶了个新王后,新王后不喜欢艾丽莎和她的哥哥们,把艾丽莎送到乡下一个农民家里居住,把十一个王子变成了野天鹅。

艾丽莎一天天长大,转眼间她已经15岁了,变的更美丽漂亮了。新王后非常嫉妒艾丽莎的美貌,也想把艾丽莎变成一只野天鹅。因为国王还要见公主,所以她还不敢这么做。但是她又把艾丽莎弄的很脏很丑,艾丽莎被国王赶出了王宫。

艾丽莎决定去找哥哥们,她找到了哥哥们,白天他们会变成野天鹅,但是到了晚上他们还会恢复人的原形,晚上他们住在一个山洞里。艾丽莎做梦,梦见一个仙女,告诉她用荨麻织成披甲,披到是一只野天鹅的身上,魔法就会解除,他们就会变成原来的样子。艾丽莎忍受这痛苦,给哥哥们编制荨麻披甲。这中间她不能说一句话,她还经过很过坎坷,忍受着很多痛苦,最后终于织好了十一件披甲,使哥哥们都恢复了原来的样子。她也遇见了一个国王,最后和国王过着幸福的生活。

这个故事非常好听,艾丽莎也很勇敢和善良, 我很喜欢她。

《安徒生童话》读后感(篇二)

读书,能让我们的眼界开阔;读书,能让我们学到的处理问题的方法;读书,能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让我们更爱读书吧,因为书中有妙处。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安徒生童话》,里面有许多让人感动的故事人物:可怜的卖火柴的小女孩、美丽的丑小鸭、风趣而愚蠢的皇帝,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特别是《丑小鸭》,里面描述一只历经磨难,终于实现自己美丽梦想的丑小鸭:丑小鸭他一生下来,因为长得太丑,所以人们和动物都不喜欢他,寒冷的冬天,他在森林里受尽了折磨。后来他靠着自己的努力练习,终于飞了起来,变成了一只美丽的白天鹅。丑小鸭变成天鹅是靠的自己的努力而做出的结果。他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不要怕自己笨,如果你们真的用心去做了,就一定会成功的。

《卖火柴的小女孩》中的小女孩是一个生活在贫困家庭中的孩子。她的童年充满了黑暗,充满了寒冷。新年的前夕,正在下雪的夜晚里,一个光头赤脚的穿着旧围裙的小女孩,又冻又饿,缩在一个墙角里,她没有卖掉一根火柴,回不了家,最后她抽出一根火柴来取暖的时候,在她面前出现了许多空虚的幻境,但最后却冻死街头。想想我们的生活多么幸福,家人、老师、同学、朋友对我们的关爱,我们茁壮成长,我们应该常怀一颗感恩的心,感激身边的人。

《安徒生童话》这本书让我明白了生活中有酸甜苦辣,让我懂得了珍惜生活。我喜欢《安徒生童话》。

《安徒生童话》读后感【篇三】

安徒生用他的一生为我们打造了一个神奇瑰丽的童话王国。在这个王国里,有善良可爱的小美人鱼为爱无怨无悔地付出,有愚蠢的国王穿上了根本不存在的新衣,有被人嘲笑的丑小鸭终于变成了美丽的白天鹅……每一个故事都会让人情不自禁地想到人生,获得启示。安徒生童话是文学宝库中一颗灿烂夺目的明珠,这些作品饱含着安徒生的艰辛,智慧,热情和希望。这些家喻户晓的童话颂扬了正义、勤劳、勇敢,谴责了虚伪、自私、懒惰。它立足于现实生活,充满了诗意与幻想,在他的童话里,鸟兽虫鱼、花草树木,乃至世界万物都被赋予了生命,注入了思想感情。这些作品的艺术魅力震撼了世界文坛,揭开了世界文学史上童话创作的新篇章。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海的女儿》了。它主要讲了:海王有一个美丽而善良的女儿小人鱼。小人鱼爱上了王子,为了追求爱情幸福,不惜忍受巨大

痛苦,脱去鱼形,换来人形。但王子却和人间的女子结了婚。巫婆告诉小人鱼,只要杀死王子,并使王子的血流到自己腿上,小人鱼就可回到海里,重新过无忧无虑的生活。小人鱼不想杀死王子,她自己就投入海中,化为了泡沫。

这个故事的结局虽然很伤感,美人鱼在海底世界里度过三百多年的岁月,最后因为爱上了王子,而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但是美人鱼的心地善良让我们永远铭记在心,它也让我们懂得了生命可贵。在任何事前面都要有坚强的毅力,勇敢地去面对它。

《安徒生童话》读后感【篇四】

相信每个人都读过童话。在我们美好的童年中,童话占据了我们的头脑与心灵,也可以说,我们都是童话的一部分。我们喜欢童话,并非因为留恋童年,只因为童话带给了我们太多太多幻想与感触。

小时候,最爱的童话就是《安徒生童话》。如今,隔了这么多年再去看,依然感触颇多。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了社会和人生的缩影,看到了人生苦难中孕育出的甜蜜与希望。就是这样的甜蜜和希望,才让人类产生对人生由衷的热爱。

其中,《卖火柴的小女孩》让我感触最深。这篇童话即真实地描绘了穷人的悲惨生活,又充满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安徒生在《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写道小女孩很想念她的奶奶,我想这实际上是折射了她对爱的渴望。作者出身贫寒,对社会上富贫不均、弱肉强食的现象感受极深。

故事中的小女孩面对如此不幸的生活,却没有悲观绝望,依然对生活充满憧憬,这一点令人同情和感动。的确,生活虽然很艰难,但人不能失去对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无论什么时候,我们必须有信心和勇气去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享受美好的生活。

《安徒生童话》就像个大宝库一样,让人从中受益良多。希望所有人,无论是小朋友还是成人都去读一读,你会发现他会让你沉迷,让你找到生活的乐趣与希望……

《安徒生童话》读后感【篇五】

立足于《安徒生童话》现实生活,充满对人类美好愿望的这些作品的艺术魅力震撼了世界文坛,揭开了世界文学史童话创作的新篇章。

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入口处的海面上出现了雕像。它告诉人们这是丹麦。因为它是丹麦的象征。但是它不代表丹麦的开国元勋,也不代表丹麦一个王朝的杰出英雄,只是一个普通的女人。她坐在一块石头上,若有所思地望着大海。她在沉思什么?没有人能猜到。没有人能叫她的名字。她没有腿,只有一条鱼尾巴,原来她是人鱼《海的女儿》,丹麦作家安徒生写的童话故事的主人公。

《丑小鸭》它生来就丑,所以人和动物都不喜欢它。寒冷的冬天,它在森林里经历了各种折磨。后来它依靠自己的努力终于飞走了。它变成了一只美丽的天鹅丑小鸭变成天鹅就是她自己的努力。它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要害怕自己愚蠢,只要努力,就一定能成功。(另一方面)。

《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小女孩是生活在贫穷家庭的孩子。她的童年充满了黑暗和寒冷。除夕之夜,下雪的夜晚,一个赤着脚穿薄破围裙的少女冻得饿得缩在角落里。她不卖火柴就不能回家。最终,她拿出火柴取暖的时候,在她面前出现了很多空虚的幻想,但最终街道被冻死了。(大卫亚设,季节)。

安徒生在他的作品中表现出天真朴素的特有气质。就像古今中外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一样。书中的天堂是那么美丽。是每个人向往的地方。《安徒生童话》像一朵花一样在每个人的心里绽放。

《安徒生童话》读后感【篇六】

一个寒冷的冬天的晚上,别人都在家里吃东西,坐在火炉旁取暖。而卖火柴的小女孩却穿着大大的拖鞋在冰天雪地里走来走去。她的手脚被冻得通红的,于是她一个人坐在一个黑暗的角落里,她从自己的包里拿出一根火柴。轻轻地在火柴盒上擦了擦,突然她自己变得暖和起来,可是她每次擦亮一根就会被大风吹灭,小女孩大声的哭了。可是她又不敢回家,因为父母看到她一根火柴也卖不出去,会责备她,她就一直在一个角落里孤零零的样子。

当她最后一盒火柴一起擦亮时,她想起了她的奶奶,奶奶活着的时候对她最好了,她也是世界上最疼爱小女孩的人,但是她的奶奶已经到了天堂。她的奶奶出现了,她看见了慈祥的奶奶,她的奶奶只是微笑的看着她,她的灵魂被奶奶带到了天堂,这时候我被奶奶打动了。

我想现在的生活条件这么好,而我们都在珍惜,就连童话里的许多人物都是那么珍惜自己所处的环境,而我们却那么不珍惜。

我读了安徒生童话,那里面的人都很善良。那里最感人的是卖火柴的小女孩儿。她多么的善良。被我深深的打动了,我决定我要像卖火柴的小女孩儿学习,学习她心地善良,敢于面对各种困难.

《安徒生童话》读后感【篇七】

安徒生是一个以编写童话名扬世界的大作家,《安徒生童话》里的语言流畅、生动、优美,它拥有大量的读者,我也是它的忠实粉丝哦。安徒生爷爷把故事里的人物写得栩栩如生,深深地吸引着我,我不但从中体会到了阅读的快乐,也懂得了许多道理。

在这么多精彩的童话故事当中,我最喜欢的是《拇指姑娘》,它讲述了拇指姑娘经历重重困难后,终于得到了幸福的生活。

拇指姑娘出生在一朵类似郁金香的花儿里,她只有拇指般大小,她一直过着幸福的生活。但一天夜里,她被一只蛤蟆偷走了,蛤蟆想让她做自己的儿媳妇,蛤蟆把拇指姑娘放在荷叶上,水里的小鱼儿不忍心她嫁给这么丑陋的蛤蟆,咬断了叶柄,荷叶带着拇指姑娘顺水漂到了国外。一只金龟子看见了拇指姑娘,把她抓了回去,但是同伴们都说拇指姑娘丑,于是,金龟子把拇指姑娘丢下,自己飞走了。可怜的拇指姑娘孤零零地住在大树林里,她熬过了夏天和秋天,在又冷又饿时,只好向田鼠求救,在和田鼠去鼹鼠家作客的途中,拇指姑娘救活了冻僵的燕子。后来,当燕子逼于无奈要嫁给鼹鼠时,感恩的燕子驮着她飞到了一个漂亮的地方,把它放在一朵最美丽的花儿上,在这里,拇指姑娘成为了所有花儿的皇后,和国王在这里幸福地生活下去。

在阅读这篇童话的过程中,拇指姑娘的每一次遭遇都牵动着我的心,她小小的身躯到底蕴藏着多大的能量啊!拇指姑娘是坚强的,当她被蛤蟆抓住时,她等待着逃生的机会;拇指姑娘又是勇敢的`,金龟子把她丢弃在大树林里,她顽强地生活下去;拇指姑娘更是善良的,她在困境中还去帮助冻僵的燕子。

这篇童话告诉我,要做一个坚强、勇敢、善良的孩子,多帮助身边的人们,幸福之神就会降临到我们的身上。

猜你喜欢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