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5000网

小学记叙文故事

发表时间:2024-03-19

小学记叙文故事(系列5篇)。

万事开头难,叙事作文亦是如此,到这里来的目的一定是想提升自己的学习。行如流水的作文是怎样写出来的?《小学记叙文故事(系列5篇)》这篇文章应该会给你一个满意的答案!

小学记叙文故事(篇1)

古代齐国著名的辩论家田巴,在徂丘、稷下一带跟人辩论。这个人能说会道,可以把历史的三皇五帝、春秋五霸统统骂倒。把截然不同的东西说成一模一样。他擅长一套巧妙的诡辩术,任你怎么会说也不是他的对手。

一天,年仅十二岁的鲁连来到田巴这里,说:“我听人家说过:‘厅堂上的污秽还没扫除干净的时候,就来不及清除郊野的杂草;刀光剑影在面前,用短武器交锋的时候,就顾不得防备远处射来的飞箭’。为什么呢?因为事情总得分个轻重缓急,首先要救急嘛。当前,楚国大军驻扎南阳,赵国军队攻打高唐,燕兵十万围困聊城,我国的形势十分危急,先生,您可有什么应急之计呢?”

鲁连说:“拿不出转危为安、救亡图存的办法,光说空话大话的人有什么价值呢?现在,我可以用计赶走南阳的楚兵、击退高唐的敌人,解除聊城的包围。真正的学者,就应该这样显示自己的才能啊!可您只会瞎吹,像猫头鹰的叫声一样,人们都讨厌极了,希望您以后少开口吧。”

用通俗的理论来解释,就是新的“木桶理论”(或曰“系统论”)。敌方的军队布阵是一个系统(木桶),其中各个环节相互依存,但由于其防备有限,加之我方用声东击西类似的方法,引诱其关注某些环节而忽视了其他环节,于是我方大力暗度陈仓去攻击其防备松懈的地方,于是整个系统(木桶)就被打乱、打破了,乘胜追击,整个系统(木桶)就会陷入瓦解状态。这里就有一个关键点了,即我方所攻击的“虚”是否是我方想要攻破的系统之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一环节,如果不是,那么怎么攻击都是没用的。就好比我方要攻城池,对方的郊区自然是“虚”,但是攻击此处对于敌方是没有什么威胁的,因为一般来说,对方不会看重郊区对成败的影响(特殊情况除外)。

小学记叙文故事(篇2)

战国时,有一年齐国发生饥荒,许多人饿死。孟子的弟子陈臻听到这个消息,急忙来找老师,心情沉重地说:“老师,您听说了吗?齐国闹饥荒,人都快饿死了。人都以为老师您会再次劝说齐王,请他打开棠地的谷仓救济百姓。我看不能再这样做了吧。”

接着,孟子向陈臻讲述了有关冯妇的故事。冯妇是晋国的猎手,善于和老虎博斗。后来他成为善人,不再打虎了,他的名字也几乎被人们忘掉。有一年,某座山里出现了一只猛虎,常常伤害行人。几个年轻猎人联合起来去打虎,他们把老虎追至山的深处,老虎背靠着一个山势弯曲险要的地方,面向众人。它瞪圆了眼睛吼叫,没有人敢上前去捕捉。

就在这时,冯妇坐车路过这儿。猎手们见了他,都快步上前迎接,请他帮助打虎。冯妇下了车,挽起袖子与老虎搏斗起来,经过一场拼搏,终于打死了猛虎,为民除了害。年轻的猎手们高兴地谢他,可是一些读书人却讥笑他。

被人追赶的老虎,逃到了山的角落里,背靠山角,借势回头反扑追捕它的人。成语“负隅顽抗”由此而来。比喻敌人被追赶到无路可逃的时候,态度顽固,抗拒投降;也比喻有人干了坏事被揭穿后,死不认账,狡辩抵赖。成语“再作冯妇”,也是从这个故事来的。故事中说冯妇又干了一次自己说过不再干的打虎事情。今天这个成语有两种用法:拿来说自己,有受人嘱托,不得不再干的意思;拿来说别人,含有讥讽别人旧习难改,说话不算数的意思。

小学记叙文故事(篇3)

邓小平(1904~),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军事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他学贯中西,文武兼备,有良好的理论水平和文字能力。于对联,特撰的不多,但偶有所出,皆简短含蕴,语常惊人,颇具伟人风范。

留法勤工俭学期间,周恩来和邓小平负责为中共旅欧支部筹措活动经费。经与赵世炎、李维汉等商量,两人决定在巴黎开设一家“中华豆腐店”,发挥特长解决经费来源问题。在设计店的门面时,忽然感到需要有一副中国对联,以展现中国特色。李维汉请周恩来先出个上联,周恩来眼盯着豆腐磨,未加推辞即脱口而出:“旋轮磨上流琼液”,大家认为这一出句恰到好处,正在考虑由谁撰下联时,突然,邓小平抢先对道:“煮月铛中滚雪花。”大家一齐鼓掌,认为这一下联也对得很妙。周、邓撰联豆腐店一事遂成为佳话传扬。

抗日战争时期,邓小平在八路军一二九师当政治委员。1939年4月的一天,他带着30多名八路军干部乘坐一辆大卡车,从西安赴延安参加会议。卡车在公路上颠簸奔驰,车后烟尘滚滚,车厢内却笑语声声。原来邓小平正在海阔天空地给同志们摆“龙门阵”,他一会儿给大家讲抗日战争的故事,一会儿又讲诗词对联。讲到兴头上,便口占一联:“列为无产者;宁不革命乎?”这是一副嵌字联。“列”在这里是“众”、“大家”的意思,“宁”是“岂”、“难道”的意思,这副对联是说,我们大家都是无产阶级战士,怎么能不投身到革命斗争中去呢?上、下联的头一个字分别嵌上了“列”和“宁”。列宁是无产阶级革命导师,他领导了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邓小平念完对联,高兴地对大家说:“我们无产阶级战士,就要永远记住革命导师列宁的教导,消灭阶级剥削,实现共产主义……”

1994年初,90岁高龄的邓小平第7次来上海过春节。一天,由上海市领导黄菊陪同视察上海新建的浦东大桥,他惬意之下,欣然吟道:“喜看今日路,胜读百年书。”女儿毛毛在旁高兴地说:“多少年未听到您作诗了!”邓小平笑着说:“这不是诗,这是我送给上海人民的一副春联。”

小学记叙文故事(篇4)

商鞅任秦孝公之相,欲为新法。为了取信于民,商鞅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招募百姓有能把此木搬到北门的,给予十金。百姓对这种做法感到奇怪,没有敢搬这块木头的。然后,商鞅又布告国人,能搬者给予五十金。有个大胆的人终于扛走了这块木头,商鞅马上就给了他五十金,以表明诚信不欺。这一立木取信的做法,终于使老百姓确信新法是可信的,从而使新法顺利地推行实施。

分析:“人无信不立。”一个人、一个团体,一个国家都是一样的,言而无信则自取灭亡。话题:“人无信不立”“诚信”“证明”

季布,汉朝人,他以真诚守信著称于世。时人谚云:“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意思是说,季布的一句话,比金子还要贵重。后来,季布跟随项羽战败,为刘邦通缉,不少人都出来保护他,使他安全地渡过了难关。最后,季布凭着诚信,还受到汉王朝的重用。

香港著名的塑胶商、房地产巨商李嘉诚常常捐资助学。一次,他邀请汕头大学的一批教师来港并准备亲自去车站迎接。恰好此时他又接到通知,国家经贸部一位官员专程来港与他洽谈生意,请他去迎接。经过考虑,李嘉诚先生安排了别人去接经贸部官员,而自己还是去了火车站。由于火车晚点,他在车站足足等了一个多小时。汕头大学的老师知道后感动地说:“这件事使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李嘉诚先生对教育的诚心。他能舍命办教育,我们也应该努力去做。”

分析:商人捐资办学,不能沽名钓誉。李嘉诚以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他的言行一致。话题:“尊师重教”“表率”“做人与做事”

小学记叙文故事(篇5)

卢嘉锡是我国著名化学家,他在20世纪30年代曾兼任福建省立夏中学数学教师。当时,有个学生故意拿了一道登在外国杂志上悬赏解答的数学题目为难卢嘉锡,但他并不介意,只是说:“我留着做做看,看能否解答出来。”经过一天多的精密计算,卢嘉锡把题答了出来。他向那位学生详细地介绍了解题的方法和具体过程。那个学生从心底佩服卢嘉锡的博学多才。卢嘉锡诚恳地对那位学生说:“我们闽南有句老话,叫做'只有状元学生,没有状元先生'。我现在虽然是你的先生,但还有许多东西自己也不懂,要进一步学习。”

分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永远不要以为自己了解知道一切,否则你就是无知。

20世纪30年代,李立三主持中央工作时,推行“左”的路线,给中国革命造成了不小的损失。后来,他深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不仅多次自我批评,还以自己为例教育别人。有一次在部队作报告,讲完那次路线错误后,他大声问听报告的人是不是都认识李立三,许多人说不认识,他指着自己说:“我就是李立三。希望你们从我的错误中吸取教训。”他的这种勇于自我批评的精神使大家深受教育。

分析:面对自己的错误、勇于承认,自我批评,这是对别人的尊重负责也是对自己的尊重负责。

话题:“正确对待错误”“批评与自我批评”“名人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