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5000网

己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 [清] 龚自珍

发表时间:2022-01-22

经典诗词在写作的时候多少会用到,合理的运用这类作文素材能够提增添作文的色彩,下面给大家带来《己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 [清] 龚自珍》的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的写作!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作品赏析“不拘一格”这则成语的意思是不局限于一种规格或方式。

这个成语来源于龚自珍《己亥杂诗》,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龚自珍是我国清代的思想家和文学家。1792年,他出生于浙江仁和(在今抗州)一个封建官僚家庭。他从小就喜爱读书,特别爱学写诗。14岁时,他就能写诗,18岁时会填词,20岁就成了当时著名的诗人。他写的诗,想象力很丰富,语言也瑰丽多姿,具有浪漫主义风格。他在诗中揭露了清王朝的黑暗和腐败,主张改革,支持禁烟派,反对侵略,反对妥协,充满着爱国热情。他是个爱国主义者。

龚自珍27岁中举人,38岁中进士,在清朝政府里做了20年左右的官。由于他不满官场中的腐败和黑暗,一直受到排挤和打击。1839年,在他48岁时,就毅然辞官回老家。在回乡的旅途中,他看着祖国的大好河山,目睹生活在苦难中的人民,不禁触景生情,思绪万千,即兴写下了一首又一首诗。

一天,龚自珍路过镇江,只见街上人山人海,热闹非凡,一打听,原来当地在赛神。人们抬着玉皇、风神、雷神等天神在虔诚地祭拜。这时,有人认出了龚自珍。一听当代文豪也在这里,一位道士马上挤上前来恳请龚自珍为天神写篇祭文。龚自珍一挥而就写下了《九州生气恃风雷》这首诗,全诗共四句: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诗中九州是整个中国的代称。诗的大意说,中国要有生气,要凭借疾风迅雷般的社会变革,现在人们都不敢说话,沉闷得令人可悲。我奉劝天公重新振作起来,不要拘泥于常规,把有用的人才降到人间来吧。

后来,人们把“不拘一格降人才”精简成“不拘一格”这个成语,用来比喻不拘泥于一种规格、办法。

诗里还引申出“万马齐喑”这个成语,比喻空气沉闷的局面。

-----------------------------------------------

【注释】

龚自珍(1792——1841),字璱人,原名巩祚,浙江仁和人。

九州:古代把中国划分为九州,所以用九州代称中国。

生气:生气勃勃的局面。

恃:依靠。

风雷:风神和雷神。比喻变革社会的威力。

万马齐喑:比喻当时社会政局死气沉沉,一切生气都被扼杀。喑,哑,无声无息。究--终究,毕竟。

天公:天老爷,造物主。

抖擞:振作,奋发。

不拘一格:不拘泥于成规。拘,拘泥。格,成规。

降:降生,涌现。

【译文】

只有风雪激荡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发出勃勃生气,然而朝野臣民噤口不语终究是一种悲哀。我奉劝玉皇大帝重新振作精神,不要受陈规旧俗的束缚降生各种人才。

【赏析】

道光十九年(1831年)岁次已亥,龚自珍辞官返乡,又去北上迎接妻儿,在南北往来途中,感于清朝朝庭压抑、束缚人才的现状,作诗315首表达他变革社会的强烈愿望。在这首绝句中,诗人对清朝末年那种扼杀生机、窒息思想,导致万马齐喑的局面,十分痛惜。同时他还大声疾呼:若想振兴国家,挽救危亡,就需要涌现出大批立志改革的仁人志士。这首出色的政治小诗是其中的一首。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究可哀”,是在告诉人们:要想让中国大地焕发生机,必须要“恃风雷”,依靠风雷激荡般的巨大力量荡涤一切陈腐的东西,诗人在这里暗喻必须经历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才能使中国变得生机勃勃。可是整个朝野却没有一个人敢站出来说话,死气沉沉的现实社会确实令人觉得悲哀。“我劝天公重抖数,不拘一格降人才。”作者认为摧毁一切阻碍社会发展的腐朽势力的巨大力量来源于人材,而朝庭所应该做的就是破格荐用人材,只有这样,中国才能有希望。诗中选用“九州”、“风雷”、“万马”、“天公”这些意象,实际上是以双关的修辞方式,表达诗人内心深处力主改革现实政治的强烈愿望。

在诗人看来,当时的中国死寂一片,毫无生气可言。只有疾风暴雨以及惊雷一样的变革力量,才能给中国带来希望。诗人期盼最高统治者能够重新振作精神,打破陈规陋俗,使普天下涌现出各种人才,来迎接华夏的新生。激情澎湃,气势磅礴,发人深思,催人振奋。

不过,诗作中也有其局限的一面,那就是诗人依然把变革社会的希望寄托于“天公”,寄托于陈腐老气的朝廷。这是不可取的。

窦凤才

zb258.com其他人还在看

杂诗·其九 [魏晋] 陶渊明


遥遥从羁役,一心处两端。

掩泪汛东逝,顺流追时迁。

日没星与昂,势翳西山巅。

萧条隔又涯,惆怅念常餐。

慷慨思南归,路遐无由缘。

关梁难亏替,绝音寄斯篇。作品赏析其九(1)

遥遥从羁役,一心处两端(2)。

掩泪泛东逝,顺流追时迁(3)。

日没星与昴,势翳西山巅(4)。

萧条隔天涯,惆怅念常餐(5)。

慷慨思南归,路遐无由缘(6)。

关梁难亏替,绝音寄斯篇(7)。

[注释]

(1)这首诗写羁旅行役之苦和眷念家乡之情。

(2)羁役:羁旅行役,指出仕在外。一心处两端:身在仕途心在家中。

(3)泛东逝:乘船向东行驶。泛:船行水上。追时迁:追逐时光的流逝,指船行很快。

(4)日没:太阳落山。星与昴(mǎo卯):二十八宿之二宿,星宿与昂宿。这里泛指星空。势:

指星座。翳(yì缢):遮蔽,这里是隐没的意思。以星座的移动暗示船行之速。

(5)常餐:指平时家居的饮食。

(6)慷慨:意气激昂。遐:远。无由缘:没有理由。谓公务在身。

(7)关梁:关卡和桥梁。亏替:废止,废除。指难以逾越。绝音:指与家人音信不通。寄:寄托

情怀。斯篇:这首诗。

[译文]

羁旅行役赴远道,

身行在外心飞还。

掩泪乘船向东去,

顺流而下赶时间。

日落空中星宿现,

星宿忽隐西山巅。

荒凉寂寞家万里,

惆怅思家平日餐。

激荡情怀欲南归,

路途遥远难实现。

桥梁关卡阻路途,

言信断绝寄此篇。

-----------孟二冬《陶渊明集译注》-----------

杂诗 [唐] 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诗歌一开头,诗人以近似讲话一样的语气,不加修饰地表现了一个久住他乡异
地的人,一旦见到自己家里的亲友,欲知家乡情事分外热烈、急切的心情。那么,
身在异地的异客,最想知道什么样的事呢?最令诗中主人公亲切怀想的却是花窗前
那枝梅花开了没有。用梅花作为繁多家事的借代,不但更加生活化,而且也诗化了
最普通的家务事,同时又体现了诗人独钟梅花那种清高超脱的品性。全诗质朴平淡
而诗味浓郁。

文:朱丽云?
《人民日报海外版》〔19981024№g〕
———————————————
【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

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我”,不一定是作者),是一个久在异乡的人,忽然遇上来自故乡的旧友,首先激起的自然是强烈的乡思,是急欲了解故乡风物、人事的心情。开头两句,正是以一种不加修饰、接近于生活的自然状态的形式,传神地表达了“我”的这种感情。“故乡”一词迭见,正表现出乡思之殷;“应知”云云,迹近噜?,却表现出了解乡事之情的急切,透露出一种儿童式的天真与亲切。纯用白描记言,却简洁地将“我”在特定情形下的感情、心理、神态、口吻等表现得栩栩如生,这其实是很省俭的笔墨。
关于“故乡事”,那是可以开一张长长的问题清单的。初唐的王绩写过一篇《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从朋旧童孩、宗族弟侄、旧园新树、茅斋宽窄、柳行疏密一直问到院果林花,仍然意犹未尽,“羁心只欲问”;而这首诗中的“我”却撇开这些,独问对方: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仿佛故乡之值得怀念,就在窗前那株寒梅。这就很有些出乎常情。但又绝非故作姿态。
一个人对故乡的怀念,总是和那些与自己过去生活有密切关系的人、事、物联结在一起。所谓“乡思”,完全是一种“形象思维”,浮现在思乡者脑海中的,都是一个个具体的形象或画面。故乡的亲朋故旧、山川景物、风土人情,都值得怀念。但引起亲切怀想的,有时往往是一些看来很平常、很细小的情事,这窗前的寒梅便是一例。它可能蕴含着当年家居生活亲切有趣的情事。因此,这株寒梅,就不再是一般的自然物,而成了故乡的一种象征。它已经被诗化、典型化了。因此这株寒梅也自然成了“我”的思乡之情的集中寄托。从这个意义上去理解,独问“寒梅著花未”是完全符合生活逻辑的。
古代诗歌中常有这种质朴平淡而诗味浓郁的作品。它质朴到似乎不用任何技巧,实际上却包含着最高级的技巧。象这首诗中的独问寒梅,就不妨看成一种通过特殊体现一般的典型化技巧,而这种技巧却是用一种平淡质朴得如叙家常的形式来体现的。这正是所谓寓巧于朴。王绩的那首《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朴质的程度也许超过这首诗,但它那一连串的发问,其艺术力量却远远抵不上王维的这一问。其中消息,不是正可深长思之的吗?
(刘学锴)

杂诗 [魏晋] 曹丕


漫漫秋夜长,烈烈北风凉。

辗转不能寐,披衣起彷徨。

彷徨忽已久,白露沾我裳。

俯视清水波,仰看明月光。

天汉回西流,三五正纵横。

草虫鸣何悲,孤雁独南翔。

郁郁多悲思,绵绵思故乡。

愿飞安得翼,欲济河无梁。

向风长叹息,断绝我中肠。作品赏析这首诗以写景为主,言外有无穷的悲凉,远不止于游子对故乡的思念,诗句间流淌着建安时代特有的悲怆,是一个时代士人生存境遇的特写,是士人在社会动乱中的切身体悟。“慢慢秋夜长,烈烈北风凉。”开篇诗人就把游子放在漫长的秋夜,凄凉的北风中,凸显出游子的凄凉悲苦背景。为游子“辗转不能寐”而“披衣起彷徨”做了环境氛围的渲染。游子彷徨什么呢?感伤生不逢时,感伤国家乱离,感伤有家难回。在无尽的痛苦的徘徊中,他“彷徨忽已久,白露沾我裳。”他久久地不能入睡,徘徊在旷野里遥望家乡山高路遥,无奈中只好“俯视清水波,仰看明月光。”,他这样地来回漫步一直到“天汉回西流,三五正从横”的四更天。“三五正从横”是指心星和噣星正排列在天边,“三”指心星,“五”指噣星。三星五噣出现-在西天是四更天。“草虫鸣何悲,孤雁独南飞”在寂静的夜空中,草虫凄厉地一声声惨叫着,失群的大雁孤独地从头顶上飞过,更加剧了游子的凄凉。此情此景怎能不叫人“郁郁多悲思,绵绵思故乡”呢?可是面对离乱,面对战争,怎么可能回到故乡呢?“愿飞安的翼,欲济河无梁。”游子自恨没有翅膀高飞,无法度过万水千山的重重阻隔,这阻隔固然有天险,更多的是人为的无奈。无奈中游子只能在“向风悲叹息,”中,伤心地“断绝我中肠。”这首诗把游子放在漫长的秋夜,凄厉的北风中描写,为游子抒发思乡之情做了背景铺垫。然后又在苍白的月色中,天汉转西的四更天,以深秋深夜宁静中凸现出游子月下的孤独孑影,空旷的寂寞。由此我们不但看到游子月下潦倒的身影,颓废的神情,而且还在视觉的凄凉中加上了听觉上的悲鸣,草丛里看不见的虫子不断地悲切地鸣叫着,失群的孤雁的黑影突然凄厉的鸣叫着从天空飞过,这使人心悸而栗的悲鸣声不也是游子的内心写照吗?这里虽写景,但景中情长,意境描写深远独绝,清新无比。

杂诗 [魏晋] 曹植


南国有佳人,

容华若桃李。

朝游江北岸,

夕宿潇湘沚。

时俗薄朱颜,

谁为发皓齿?

俯仰岁将暮,

荣耀难久恃。作品赏析此诗以“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开篇,作者就给我们描绘出一幅佳人图。这“佳人”生于“南国”,艳若桃花,光彩照人,倾国倾城。这两句描写给读者展现了一个静止的纯美的形象。接下来,“朝游江北岸,日夕宿湘沘”,写“佳人”的活动范围,以展示她的动态。从静态的南国佳人,到动态的“朝游”“夕宿”,很容易使我们想起屈原笔下“受命不迁,生南国兮”的品格高洁的橘,同时又自然而然地让人联想到“朝骋骛兮江皋,夕弭节兮北渚”的湘夫人。由屈原作品中的意象来反观本诗,“南国有佳人,这“南国”,恐怕不只是一般意义上的方位标志,而主要在于它用隐喻手段向人们展示着“佳人”的高洁品质。当诗人在“佳人”之前冠以“南国”,从而使其具有了这样的暗示意义之后,那么“佳人”朝游江比、夕宿湘址就不会再象某些论者所说的,是比喻曹彪(或作者自己)的屡次迁徙,而具有了更为深厚的寓意,即表明“佳人”这种“朝游”“夕宿”恰恰象屈原笔下的湘夫人一样,这一切都是为了迫寻自己所钟爱的恋人,这恋人也可以说就是自己的理想、自己的希望所在。高洁的品质,如花似月的容貌,为寻求理想而无休止奔波的志向并不能感动和改变世俗的偏见。后来“时俗薄朱颜,谁为发皓齿?”尤其是被“佳人”视为第一生命的“朱颜”在遭到“时俗”的鄙薄之后,“佳人”的所有理想,追求和抱负倾刻之间都显得异常苍白、异常脆弱,“谁为发皓齿”透示出一种异常沉重的悲哀,一种无以名状的巨大孤独。一方面是有美好的容貌、高洁的品质,一方面又时时希望把这一切献给自己的理想、自己的寄托,当这种愿望经过现实的验证表明其完全没有可能性之后,“佳人”的时间紧迫感就显得越来越严峻。结尾的“俯仰岁将暮,荣耀难久恃”,道出人生若白驹过隙,有限的青春年华敌不得住那悠悠不尽的时间。这使“佳人”陷入更大的悲哀、更深的忧思之中,司时也使诗人处于左右维谷,进退失据的二难之中。总的来说这首诗有三层意思——自矜、自惜、自慨,正是诗人自我心路历程的真实写照。诗人怀抱奇才,仆仆移藩,终因无人调护君侧,不受重用,直至老去,和佳人的遭遇相同。所以,诗人未登场,其愤激不平之情却见于言语之外。这就是“借佳人为喻以自伤”所达到的艺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