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据传说,周穆王有八匹骏马,日行千里,深受宠爱。他非常喜欢游玩,曾经接受西王母的邀请,参加过瑶池盛会。
一天,周穆王从昆山返回合山,途中听说有个叫偃师的人,手艺精巧,制作的动物能叫会跑。他有些不大相信,立即召见偃师,问:听说你能造出各种精巧的玩意,拿出一件,让我看看。
第二天,偃师带上木头雕成的假人拜见穆王。穆王看这些假人的五官齐全,眉毛胡子像真人一模一样,觉得很吃惊。
穆王问偃师:你雕的这些人都能动吗?"
偃师说:不但能动,而且能唱歌,跳舞。就像真人一样。
穆王说:让他们表演起来,我看比真人差多少。
偃师用鼓声指挥木头人开始动作。木头人按着鼓声的节奏,别开阵势,进行攻守,但见木头人手执刀枪剑棍攻杀、防守,进退有序,一会排成一字长蛇阵,忽然又变成十面埋伏,继而化作九宫八封阵、六花阵、七星阵、八门阵,阵势千变万化,把穆王看得眼花缭乱,非常高兴。他觉得如此新奇的玩意不让妃子欣赏一番,实在有些遗憾,于是命令宫女请妃子一同观看。
偃师见嫔妃到来,有意卖弄本领,便说:刚才表演的阵容气势太激烈,不宜在娘娘们面前施展,还是来番歌舞,换换口味吧。
偃师拿起云板,吹响笙簧,木头人引吭高歌。歌声婉转悠扬,忽而如百鸟朝凤,莺声燕语,回响不已,忽而如猿啼三峡,哀怨凄恻,催人泪下,忽而如龙吟深潭,虎啸幽谷,气势磅礴。
穆王和众妃子都沉醉在悦耳动听的歌曲声中。
偃师把鼓板的节拍略加变动,木头人在歌声中舒卷长袖,
行云流水般舞动起来,舞姿优美,或如雨中荷花,争红吐艳;或如风吹杨柳,摇曳生姿。其中一个木头人,还频频向妃子挤眉弄眼,好像是在调情,被穆王发现了。他非常生气,认为是行为不端,有意调戏,便下令将挤眉弄眼的木头人斩首。
偃师知道引起了误解,急忙将木头人拆散。穆王一看,木头人不过用皮革、颜料、马尾毛、木头制成,不由笑了起来。演出结束,穆王惊叹不已说:太妙了,简直像神仙一样。
zb258.com精选阅读
一发千钧缘由
韩愈,字退之,唐朝邓州南阳人,是当时的大文豪,主张文以载道之说,以复古为革命,用散文代替骈文,影响当时及后代非常大,所以有文起八代之衰之功劳,他很反对佛教,唐宪宗派使者要去迎接佛骨入朝,他上表谏阻,得罪了皇帝,被贬到潮州去当刺史的官,他在潮州结识了一个老和尚,这位和尚聪明达理,和韩愈很谈得来,而韩愈在潮州又很少朋友,所以和这位和尚往来比较密切,因而外间的人都传说韩愈也相信佛教了。
他的朋友孟郊(几道),当时做着尚书,是最信奉佛教的。也为了得罪宪宗皇帝被贬谪到吉州去。到了吉州后,他也听到人们的传说,说韩愈已经信起佛来,他有点疑惑,因为他知道韩愈是反对信仰最力的人,为此,他特地写了一封信去问韩愈。
韩愈接到孟几道的信后,知道他与和尚往来,才引起别人发生了误会,马上回信向孟几道加以解释。而且,韩愈对当时在朝的一班大臣们,信奉佛教,不守儒道,一味拿迷信来蛊惑皇帝,大大加以评击。他对皇帝疏远贤人,使儒道坠落,颇为愤慨。信中有这样的话:百孔千疮,随乱随失,共危如一发引千钧
这是比喻一件事情,到了极危险的地步,好像一根头发,系着一千斤重的东西。现在一般人凡是遇到最危险的事情,往往就拿这句话来形容。
这则成语见韩愈给孟尚书书,有:共危如一发引千钧,绵绵延延,洼以微灭。之句。
一日千里缘由
出处:《史记刺客列传》臣闻骐骥盛壮之时,—日而驰千里;至其衰老;驾马先之。
释义:指马跑得很快,一天能跑一千里,现在形容人进步很快或事企发展极其迅速。
故事:战国时期,燕国太子丹在赵国作人质时,与同在赵国、尚未做秦王的赢政相处良好。
后来,赢政回国做了秦王,太子丹也在秦国做人质,赢政不但没有顾念旧情、加以特别照顾,反而处处冷待、刁难他,太子丹见此状况,便找了个机会,逃回了燕国。回国后,太子丹一直耿耿于杯,想报复赢政。但由于国家小,力量薄弱,难以实现自己复仇愿望。
不久,秦国出兵攻打齐、楚、韩、魏、赵等国家,渐渐逼近了燕国。燕国国君害怕极了,太子丹也忧愁万分:就向他的老师鞠武求教能够阻挡秦国侵吞的好办法,鞠武说:我有一个好朋友,名叫田光,他很机智,有谋略,你可跟商讨一下。
田光请来了,太子丹非常恭敬地招待了他,并说希望先生能替我们想个办法,抵挡秦国的侵吞。
田光听了,一言不发,拉着太子丹的手走到门外,指着拴在大树旁的马说:这是一匹良种马。在壮年时、—天可以跑千里以上,等到它衰老时,劣马都可以跑在它的前面。您说这是为什么呢?太子丹说:那是因为它精力不行了。
对呀!—现在您听说的关于我的情况,都还是我壮年的事,您不知道我已年老了,精力不行了。田光停了停又接着说:当然;虽然有关国家的大事我已无能为力,但我愿向您推荐一个人,我的好朋友荆坷,他能够承担这个重任。
后来,太子丹结交了荆轲,派去行刺秦王,但最后行刺以失败告终。
千岩万壑小故事
【拼音】qiānyanwanhe
【出处】顾长康从会稽还,人问山川之美,顾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况当霁景凉风后,如在千岩万壑间。唐白居易《题歧王旧山池石壁》诗
【释义】形容山峦连绵,高低重迭。
【用法】作定语、宾语;形容地形险峻
【相近词】千山万水、千山万壑
【相反词】一马平川
【同韵词】可喜可愕、沉潜刚克、柔枝嫩叶、刚克柔克、呼昼作夜、泉下之客、重理旧业、面有饥色、万世之业、开基立业、......
【成语故事】晋朝时期,著名的书画家顾恺之在大将军桓温手下当大司马参军,两人感情十分要好。桓温死后,顾恺之作诗纪念:山崩溟海竭,鱼鸟将何依。很多人佩服他的文才,要他描写会稽景色,他评价为:千岩竞秀,万壑争流。
【成语举例】千岩万壑供野宿,羊肠鸟道笑津迷。陈毅《乐安宜黄道中闻捷》诗
【成语造句】
◎在这座千岩万壑结成的崇山中,景物奇丽:有由庞大岩石构成的天然古石室;有悬空峭立的千丈壁;有摇影于东海上的古代石塔;有从石罅中涌出的"蟹眼泉"。
千呼万唤的故事
【注音】qiānhūwànhuàn
【成语故事】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用诗歌为民请命,得罪了当时的权贵。因此被贬到江州做司马。他来到浔阳江边与即将离别的朋友送行,风吹着芦苇传来阵阵凄凉。他们上船喝起了酒来,江面上传来一阵琵琶声。他们驱船靠近,千呼万唤才见到那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佳人。
【出处】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唐白居易《琵琶行》诗
【解释】形容再三催促。
【用法】作谓语;比喻多次呼唤,再三催促
【相近词】呼天喊地、千唤万唤
【英语】landafishcomeoutright
【成语例句】
◎正如十年磨一剑,不少历经困苦、千呼万唤始出来的论著,充满着哲理和逻辑之美,却少有人欣赏。
◎千呼万唤"出来了,拿起一看,又是错字连篇。
◎中国形容美人,说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把琵琶半遮面。"
千辛万苦的典故
【拼音】qiānxīnwànkǔ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秦晋两国交战,晋军军师先轸俘虏了秦军统帅孟明。晋襄公准备杀他祭祖庙,然后他的母夫人嬴氏求情放人。他考虑两国的交情就把孟明放了。先轸气得火冒三丈说:我们这些士兵历尽千辛万苦才把他捉住,你却放虎归山。
【典故】千辛万苦都尝遍,只有吴淞水最甘。元张之翰《元日》
【释义】各种各样的艰难困苦。
【用法】作状语、宾语;指经历艰苦
【相近词】含辛茹苦、饱经风霜
【反义词】娇生惯养
【谜语】唐僧去西天取经
【歇后语】唐僧取经
【英文】innumerablehardships
【成语示例】
◎迪万经过千辛万苦,疏浚了河道;娘花抛出了长长的飘带,变成了一条碧溪绿水。
◎"种?"丁传忠乒地一声把烟袋摔在桌子上,说:"咱不能年年'丢卒保车',千辛万苦一水漂,教训是够严重的啦!"
◎他和刘教练千辛万苦,花了几年的心血培养的几名尖子队员,一下子都"嫁"出去了,他做梦也会看到她们。
◎不几年,灌溉系统便废了,千辛万苦修起来的渠道被平整了。
◎啊!历尽千辛万苦,思念久矣的莫高窟终于呈现在眼前了!不仅画家,全车的人都高兴得欢呼起来!
千门万户解释
【拼音】qiānménwànhù
【成语故事】西汉时期,汉武帝苦心经营的柏梁殿遭到火灾焚毁,他十分伤心这座香气扑鼻的宫殿,就召集群臣商议再建宫室,勇之献策要建一座更大的房子来制服灾魔。于是继续用香柏建造章宫,宫内设置千门万户,规格远远超过未央宫,气势非常宏伟。
【出处】于是作建章宫,度为千门万户。《史记孝武本纪》
【释义】形容房屋广大或住户极多。
【用法】作定语、宾语;形容房屋广大或住户众多
【近义词】万户千门
【相反词】单门独户
【示例】不须迎向东郊去,春在千门万户中。清卢道悦《迎春》诗
千军万马的故事
【注音】qiānjūnwanmǎ
【出处】名军大将莫自牢,千兵万马避白袍。《南史陈庆之传》
【解释】形容雄壮的队伍或浩大的声势。
【用法】作主语、宾语;指声势浩大
【相近词】波澜壮阔、万马奔腾
【相反词】一兵一卒、一成一旅
【同韵词】行而世为天下法、朽戈钝甲、一定之法、腹中兵甲、生公说法、裒多增寡、违条舞法、深文峻法、口多食寡、片鳞残甲、......
【成语故事】南北朝时期,梁武帝命大将陈庆之率军伐北魏,陈庆之一路所向披靡,一直攻打荥阳城下,他鼓舞士气,以7000人战胜魏军30万人,直向洛阳。他的将士身着白色战袍,十分威武。魏人感慨:名师大将莫自牢,千兵万马避白袍。
【示例】各方面竟如千军万马地围困拢来,实在说,我是有被这班箭手底乱箭所射死的可能性的。柔石《二月》二四
【其它使用】
◎他又对我说:"德爷!他们都在后边哪!"二德子说:"哥儿们!后边!"这话说得好似率领千军万马的感觉,因为他要在众人面前显示来这儿调解事儿是多么了不起,如果我不出面,两边人为一只鸽子就能出人命!我一出面,双方就能言归于好,你们看看我二德子有多大本事,有多大的面儿!带着这种自我感觉走下台阶,一边抹着鼻烟,一边大摇大摆向后边慢步走去。
◎白匪孙子们,你们有本事跳吧!叫吧!骂吧!喊吧!咳咳!你们这千军万马,不顶这一张纸管用,这就是你们的亡命符!
◎而当海风骤紧了的时候,他听到海的咆哮、海的呐喊、海的欢呼,好象是千军万马的厮杀
◎但是,千军万马和登山涉水的完整图景和艺术效果,并不是靠演员单方面完成的。
量金买赋缘由
【拼音】liangjīnmǎifu
【成语故事】西汉时期,汉武帝立表妹阿娇为皇后,陈皇后十年来没有生育儿子,嫉妒卫子夫妃子生儿子,被打入长门宫,失去了宠爱。她看了辞赋家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就送去一千金请他为自己写一篇《长门赋》,汉武帝看后就重新宠她。
【出处】孝武皇帝陈皇后,时得幸,颇妒,别在长门宫,愁闷悲思。闻蜀郡成都司马相如,天下工为文,奉黄金百斤,为相如、文君取酒,因于解悲愁之辞。而相如为文以悟主上,陈皇后复得亲幸。汉司马相如《长门赋》序
【解释】指文章价值很高。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文章值钱
【近义词】千金买赋
【同韵词】谦冲自牧、擅行不顾、坏人心术、老羞变怒、奋身独步、一门百笏、避人耳目、无任之禄、殊礼异务、致知格物、......
【成语举例】汉宫不锁陈皇后,谁肯量金买赋来?唐黄滔《司马长卿》诗
嚼齿穿龈缘由
【注音】jiaochǐchuānyin
【成语故事】唐朝时期,大将张巡守睢阳,被人尊称为张睢阳。他作战英勇,而且善于领导。在讨伐安史之乱时,他经常大声呼喊,鼓舞士气,在一次动员大会上,他情绪激昂,嚼齿穿龈。
【出处】张睢阳生犹骂贼,嚼齿穿龈;颜平原死不忘君,握拳透掌。宋苏轼《东坡题跋偶书》
【解释】齿:牙齿。穿:咬破。龈:牙龈。紧咬牙齿,竟咬破了牙龈。形容对敌人恨之入骨。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十分仇恨
【相近词】嚼穿龈血
【成语示列】颜平原鼓烈气,握拳透爪;张睢阳愤义声,嚼齿穿龈。明程登吉《幼学琼林》第二卷
冠山戴粒缘由
【拼音】guanshāndaili
【成语故事】传说古代时,东海有大鳌能顶着蓬莱仙山到沧海到处游玩,这事传到一群红蚂蚁那里,他们非常惊奇,相约到东海边去观摩。在东海边见到海中的蓬莱仙山时隐时现,时而东时而西。蚂蚁见后觉得没有什么神奇的,说与他们头顶饭粒没有什么差别。
【典故】《文艺类聚》彼之冠山,何异乎我之戴粒也。卷九七引《苻子》
【释义】冠山:把山当帽子,比喻大。戴粒:用头顶粒,比喻小。形容大小虽异,但各适其适。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押韵词】胡天胡地、客客气气、脚不沾地、橐驼之技、美人计、标同伐异、源殊派异、浩然之气、鸿都买第、肆行无忌、......
目不窥园缘由
【拼音】mùbùkuīyuán
【成语故事】西汉时期,广汉学者董仲舒年少时读书非常刻苦,经常是夜以继日地读书,他的书房紧靠着姹紫嫣红的花园,他三年没有进过花园,甚至连一眼都没瞧过。后来他被征为博士,公开聚众讲学,弟子遍布四方。
【出处】少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下帏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不窥园,其精如此。《汉书董仲书传》
【解释】形容专心致志,埋头苦读。
【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指学习认真
【相近词】专心致志
【反义词】心猿意马
【成语示列】董江都目不窥园,隐居求志,天人三策,伟大光明。清陶曾佑《中国文学之概况》
使酒骂坐缘由
【拼音】shǐjiǔmàzuò
【成语故事】公元前131年,安武侯田蚡娶燕王的女儿,失势的魏其侯窦婴与将军灌夫奉王太后的命令前去祝贺。灌夫给他们敬酒,田蚡及他的手下不理不睬,灌夫大骂他们,田蚡抓了灌夫全家。王太后出面要挟杀了灌夫,窦婴也被流言蜚语所杀。
【典故】知训尝使酒骂坐,语侵隆演,隆演愧耻涕泣,而知训愈辱之。《新五代史吴世家杨隆演》
【释义】称在酒宴上借酒使性、辱骂同席的人。同使酒骂座。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等
【结构】偏正式
【相近词】灌夫骂坐、使酒骂座
【押韵词】不知所错、代人受过、八街九陌、大起大落、失神落魄、迷离扑朔、不拘绳墨、智贵免祸、离本徼末、驰魂夺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