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名人名言和注解

发表时间:2025-08-26

哲学名人名言和注解(49句)。

1、存在就是合理,合理的也都要存在。——黑格尔

2、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莱布尼茨

3、存在就是被感知。——贝克莱

4、物体的意义是通过它被己身看到的方向而确定的。——梅罗·庞蒂

5、我除了知道我的无知这个事实外一无所知。——苏格拉底

6、人在生存每一瞬间,都是在必然性掌握之中的被动工具。——霍尔巴赫

7、任何一种哲学思想只要是它能够自圆其说,它就具有某种真正的知识。——罗素

8、能被理解的存在就是语言。——伽达默尔

9、在这个世界上,平等地待人和试图使他们平等这两者之间的差别总是存在。前者是一个自由社会的前提条件,而后者则象D?托克维尔描述的那样,意味着“一种新的奴役方式”。——哈耶克

10、本文之外,别无它物。——德里达

11、万物所由之而生的东西,万物消灭后复归于它。——阿那克西曼德

12、让学生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语言串释课文,不必逐字逐句的翻译,能译出大意即可。遇到困难可与同学们交流探讨,然后找同学来说,教师注意指正错误或强调重点难点句的翻译。教师要提醒学生翻译课文时不能直译的便意译,无论哪种译都要保留原句的句式特征(如BCD的双重否定)和原文的风格特点(如A的简洁精警),如: A、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文本作者抓住一个“静”字,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才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找出这几个句子,再次加以品读,思考它们之间的关系。联系自身实际,谈谈感受体会。 (说明:这一问题是全文的重点和难点,掌握好这个问题,才能充分了解诸葛亮在修身、立志、为人处世方面对后辈的劝勉之意。通过疑难共解、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合作精神,锻炼合作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14、“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的核心是一个“静”字。“俭以养德”与“静”是否关系? 明确:看似无关,实则关系密切。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

15、抽查个别学生朗读,全班齐读。注意体会作者深切的教子之心。 三、译读课文

16、学生口译本文(一人翻译一句,教师相机指导)。 有道德修养的人,他们是这样进行修炼的':(夫君子之行)

17、老师范读课文,学生根据老师的朗读划出停顿;然后找学生朗读课文,师点拨存在的问题。 注意:

18、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夫()淫()驰()庐()

19、全班齐读。 (三)明确学习目标

20、概括主题,感受传统文化,提升自己的品行。 (四)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

21、师生一起概括主题。 本文作者通过恳切的言词,劝勉儿子勤学励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淫慢”、“险躁”。

22、文本作者抓住一个“静”字,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材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从文中找出典型句子,分组讨论交流,指定代表回答;齐读原句,体会作者情感,力求熟读至诵) 明确:A、淡泊: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3、学生齐读课文译文。 三、精读品味:“二读,读出情味”。

24、理解文中诸葛亮对儿子的谆(zhūn)谆(zhūn)告诫,殷殷教诲。 三、生读:诸葛亮,名亮,字孔明,号卧龙先生;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被称为“古今第一贤相”。

25、阅读培根其它随笔中的名言警句,并选取话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五、课堂总结,升华情感

26、怡情傅彩 (三)自学自测

27、读书与经验互补。 第二部分:谈读书的方法。

28、读书与讨论、作文的关系。 第三部分:谈读书的作用(益处)。

29、大家先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认真地读课文,请拿起笔来,把你喜欢的语句勾画出来,大声的读一读。 (五)归纳总结

30、归纳这篇文章的名言警句 (六)当堂训练

31、“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这段话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说明了什么? (比喻论证,说明读书可以补天然的不足。)

32、生齐读,提问:这段话主要讲读书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

33、轻声读读课文。想一想作者谈了读书哪几方面的内容? 明确:读书的目的、读书的方法、读书的作用。

34、理解文章内容,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 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35、能力培养点: ⑴能够通读课文,利用文下注释自己翻译全文。

36、教师小结:(屏幕显示) ⑴一词多义:

37、注意重点句式: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定语后置) 安求其能千里也? (反问句)

38、讨论: ①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39、推荐作业 略

40、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分小组讨论“导学提纲”中的问题,然后回答。 导学提纲:

41、课堂小结: 读完这篇文章,你对学习有什么感受吗?

42、推荐作业: 附板书:

43、思考:这一段的中心意思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学生讨论后明确:这一段是讲述作者本人求学的艰难和用心之专。

44、根据课文,用自己的话描述以下作者求学时候的情景。 明确:要求学生描绘,一是检查学生对课文文句的理解掌握程度。要想准确描述出来,必须理解文句的准确意思,在此基础上,再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出来。二是要学生体会作者求学艰难,从而感受到自己求学的幸福。

45、思考:请概括本段的中心意思。 明确:点明这篇赠序的写作背景和意图。

46、文章特点还没有分析到位。 在本节课中,计划是要体现出文体特点和文章特点来上的,但在实际的操作中只注重了文体的特点,即根据文言文的教学特点,而将这篇文章的特点没有体现出来。这篇文章至少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选文以记叙为主,笔法简洁,但有些地方适当的加以渲染和描绘给文章增添了文采,使文章更加具体生动。同时也有议论和抒情;二是文章细节描写的对比手法的运用。文中将自己的生活和同舍生的豪华穿戴形成鲜明对比。这些细节的描写,给人印象深刻。不仅渲染了当时求学的种种苦况,也反衬出作者的朴素与艰苦和其求学精神的顽强。这些都是很好的教学资源,对学生考试的指导意义也很大,可惜在教学中将之忽略了。

47、练习处理得有点粗糙。 对于这节课的练习,自认为处理得有点粗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没有进行精心设计;二是讲评得也很马虎。

48、教师预备一个关于千里马的故事,有关“伯乐相马”“知己”等词的来历。 设计思路:把诵读作为本课教学的重要环节,练习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明确“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进一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主题思想。鼓励学生自读,认真看注释,弄清大意。疏通文意只限于难词难句,学生理解就行,不搞机械的串讲。

49、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中以小组为平台,能组织有效的合作探究,各学习小组围绕问题,踊跃讨论。讨论到高潮,各学习小组围绕“谁来为千里马的不幸遭遇负责”展开深究,以小组为单位搜集的资料进行智慧碰撞,这样,学生可以更深入的理解文本,为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相互争论、探究,达到让学生深层次感悟作品主题。

本文网址:https://www.zw5000.com/zuowensucai/174995.html